羅柱娟
我們常常聽到許多人說這個孩子“太笨、太呆”,難道真的是他們的智商(IQ)過低嗎?不,往往他們測試的智商不低,只是屬于情緒障礙兒童,他們的情商(EQ)有待我們去提升!
去年我剛接手三年級(5)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及擔任該班的班主任工作,發現班里的小莫同學,每節課都無法集中思想聽講,從來不發言,下課了也不和其他同學玩,當然作業也無法完成,學習成績極不理想。而且同學還喊他“好哭鬼”,“神經質”。在課后,每當想不到問題時,他就會用手捶打自己的頭;一發脾氣就會把課本撕壞。在與其他同學的交談中了解到他一遇到不開心的事,就會背著書包離開學校,而每次都是在同學的勸告下回來的。作為班主任的我感到小莫的狀況和別的孩子不太相同,需要老師的幫助,于是開始留意起他來。于是,我為小莫做了個性心理檔案,有待對他進行幫助。
一、針對原因,合理分析
無論從醫學角度還是教育角度而言,小莫的智商(IQ)是正常的,只是情商(EQ)和意識(CQ)有障礙,所以我認為通過個別化的心理輔導,適當地創設一些良好的時機,培養他的自信心。從心理學角度看,該生的心理障礙是由于動機性行為受到障礙或干擾,不能實現社會規定或自我預定的目標,從而產生的緊張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父母的溺愛,在物質上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凡事包辦代替,致使他養成了惰性,怕吃苦。
二、根據實際,采取對策
1.與家長溝通、協調一致,形成共識,一方面針對該生的“厭學”情緒對他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抓住其“閃光點”,激發他的積極情感,培養他的自信心。科學家們也認為:兒童自信心的產生與發展是由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定的。
這需要父母更多關心孩子,防止過多的消極批評和為孩子所做得過多。在適時適當幫他們一把。這樣,他們獲得成功和信心后,才會懷著更大的信心去嘗試下一步,從而逐步對自己產生自信心。幫助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與失敗,教育孩子腳踏實地,不懈努力。
2.針對小莫不合群,上課時無法與大家溝通、交流、無“作業”意識,學習興趣欠缺的癥狀,注意常和他進行平等交流,及時溝通,努力做到不斷督促,及時輔導,創造機會讓他與大家合作,注意在實際操作中“扶放”得當,力求實效。課前我和他私下談過心,要求他盡量注意聽課。在課堂上,當他不注意聽講,走神或做小動作時,我盡量用眼神暗示或輕輕地走過去,撫摸他的頭,示意他用心聽課。用微笑鼓勵他回答問題,并及時表揚他,著實讓他感到滿足和愉悅。
3.針對小莫的情緒持久抑郁,心境不佳,常有自責自罪,易怒,易激動,或是孤獨,退縮,自暴自棄等自控差的狀況,適當設置有利的情境,幫助他培養耐挫能力,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經常找他談心,當他發怒或背書包出走時,我會讓他先平靜下來,然后從他的角度給他分析他這些行為會帶來的后果。讓他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對他的個人日后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慢慢地他對自己的行為已有所控制。
三、努力轉化,達到成效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轉化,小莫同學在各方面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
師生反映,小莫的自覺性提高了,作業基本能按時完成,上課在相當的時間內能堅持聽講,課后與同學們一起玩的次數多了。
父母反映:小莫回家比前懂事了,有時也能幫父母做點家務,父母不在家時,能堅持先寫作業后看電視。
小莫自己:現在我不怕來上學了,上課也不再覺得無聊了,我覺得老師講的課還是很有意思的。
通過對小莫的輔導,我深深地體會到對于一個心理有障礙的兒童,你只要對他關注你的愛,他的心態就能有較大的改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能取得預期的成效,我心里感到高興。那么對于其他孩子不更是如此嗎!作為班主任,要了解學困生的方方面面的情況,才能“對癥下藥”。要拋開成見,轉變“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甘露”澆到他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