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洪波
教師手中拿同一本教材要給知識基礎不同的學生授課,必然存在“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分層次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不同個性,為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而采取的教學模式。下面就筆者的經驗,談談分層次教學的具體實施辦法。
1.調查摸底,動態分層
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識基礎、學習態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中,學生還存在一些區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殊差異,主要表現在:
(1)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異。由于家庭、社會背景不同,有的學生已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專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而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一切要從零開始。
(2)學生興趣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是“電腦迷”,有的學生對電腦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討厭信息技術課。
(3)學習態度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求知欲望強烈,樂于并且善于積極主動地學習,有的學生則是被動地等待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缺乏主動學習的欲望。根據學生的這些表現以及平時對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評價,以動態、發展的觀點客觀地認定每個學生的層次。學生層次確定后,要隨時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做出必要的調整,鼓勵學生由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的“遞進”,這也是鼓勵學生學習的手段。
2.分層確立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要在分析學生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來確定,設置分層目標要遵循“既要讓全體學生達到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目標,又允許學有余力的學生超過課程要求去學習”的原則,使目標層次與各類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相適應,讓不同起點學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標。例如,在“Flash動畫制作初步”單元教學時,面向學習困難的學生提出“能夠利用Flash制作出一個簡單的動畫”的教學目標,而面向學習較有余力的學生提出“制作出圖文并茂、具有交互功能的小影片”的教學目標。
3.選擇不同教學方法
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應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讓學生從模仿中慢慢找出規律。對于善于主動學習的學生,給其提出教學任務后,應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教師并不告訴學生完成任務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如在“文字編輯與排版”教學單元中,教師講解對文字進行修飾的方法后,布置學生練習。此時,要重點指導學習興趣不足的學生如何在文章中設置出錯落有序、富于變化的版式,通過設置出漂亮的版面,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對學習興趣很高的學生就可讓其在掌握一般方法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制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4.精選課堂練習
一般情況下,課堂練習每節課都有,有師生共同完成的,有學生獨立完成的,在練習的設計上要盡量分出不同層次,從作業量上設計必做題、選做題,使學生練習具有彈性,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飽”。從作業難度上又要設計難易程度有差異的練習,分為基本題、變式題和綜合題,要求各層次學生都能完成基本題和變式題,達到大綱規定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求完成綜合題。總之,通過練習讓各層次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5.小組學習,共同提高
在分層次教學中,我們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不同的小組,開展合作學習。由于每個學生有不同的知識經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提高。
當然,我們探討的分層教學模式,不能形成思維定勢,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該因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對象的變化,不斷探索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