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要】首先介紹信息披露制度的相關概念,介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以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并說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保護投資者利益、有效改善公司的內部管理、更好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然后分析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監管
一、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已經建立了較為系統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在實際的執行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一方面這是由于我國信息披露制度的執行、監管還不到位,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的信息披露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下面分成三點詳細討論我國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雖然不滿三十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不可否認在證券市場法律法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我國證券市場有四階級的法律制度進行規制,但是從時間和范圍講,為滿足證券市場運行制度還是遠遠不夠,仍然需要向等發達國家學習,進一步完善我國證券法律體系。
1.信息披露立法不夠完善
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缺少細巧、操作性強和執行力高的具體規范。信息透明度較低,有些規范落伍時,現實中已不執行,卻沒有新的規范去替代。規范嚴謹度不高,隨機改變性過高。部門立法之間有些規定出現相矛盾的現象。規范的制定和執行雜糅在一起,沒有有效地分散,導致立法或法律隨意性提高。
2.信息披露違法成本過低
我國監管機構發現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后,進行懲處太弱。發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指使從事前兩款違法行為的,依照前兩款的規定處罰。由上可見,我國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行為懲處較弱,而上市公司通過虛假信息可以繼續在資本市場融資,降低ST的風險。當違規違法的邊際收益大于邊際成本時,就會出現源源不斷的這種情況。
(二)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真實
按照證券業協會推出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要求,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必須要真實、及時、充分。但是在A股市場中中,充滿著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充分、不真實的現象。根據信息不對稱理論中委托代理的難題,我國上市公司處于信息優勢地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管理者傾向信息擴大、虛構粉飾自己的業績。
1.信息披露不及時
信息披露的及時性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往往不能滿足。比如說,安徽證監局就對中弘股份信息披露不及時的行為出具《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安徽證監局指出,中弘股份子公司所開發的如意島項目已陸續停工,但是中弘股份未能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其次,中宏股份對本公司的債券逾期,并沒有進行及時的信息披露,違反了《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證券市場變化萬千,而證券價格波動本質上是對信息的反映,因此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對證券反映真實價值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信息披露不充分
充分競爭理論假定市場是充分的,因此才能反映證券的真實價值。而不充分的信息,往往就導致投資決策的偏差,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實現完全的信息充分,但是在信息披露制度下,我們可以實現最大可能的信息充分。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現象還是廣泛存在。比如華星創業在收購互聯港灣的51%股權時,沒有說明公司股東和互聯港灣高管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交易付款的支付方式,是否支付完成要求進行書面說明。
3.信息披露不真實
信息公開與如實披露,是保證證券市場真實與公正的基石,虛假的信息披露將損害投資者利益。近年來監管機構一致嚴打虛假信息披露違規行為,加強對證券發行主體和證券服務機構的監管,并積極推動投資者使用民事訴訟向相關主體追償因披露虛假信息而遭受的經濟損失。比如江蘇雅百特公司在上市重組過程中,虛構境外承包項目,跨境資金循環,建材貿易,從而虛增利潤2.6億元,因此證監會對雅百特作出頂格懲罰,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市場進入措施。
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的建議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相關法律法規
1.完善立法
首先要完善立法。其次,要對對法律條文的規定進行明確定義,減少法律定義的模糊性,加強完善信息披露的“重大性”的界定。最后,要做到及時更新法律,因為資本市場發展速度極快,新的業務模式和交易方法不斷產生,因此要不斷更新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法必依”。這需要,專家學者關注市場信息披露的方式方法,進行進行更新。
2.提高違法成本
首先,要在法律上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的懲處力度,讓監管機構“有法可依”,并且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而不是頂格處罰三十萬的處罰規定,提高上市公司的違法成本。其次,設立違規披露黑名單,并將信息披露違規的上市公司記錄在冊,這類公司在后續的信息披露過程中,監管機構重點關注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而這些存在違規記錄的上市公司名單可供投資者查閱,提示投資者。這些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民事責任制度。
(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完善上市的組織結構,確定組織形式,明確相關的管理關系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時應該堅持職務不相容原則。避免不同職位由同一個人擔任而出現利益沖突的情況。做到嚴格分離,由相應專門人員或部門進行辦理,同時要做到分權制衡,避免某個管理人員獨大,利用權力干涉其他部門的運轉,切斷利益輸送的基礎。
(三)完善信息披露監管
1.中注協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
首先要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聯手”,然后要落實業務備案制度。最后要完善“同業相互調查”制度。
2.加強監管力量
首先,要擴大監管部門的相應權力,可以調閱各類信息資料,以此作為監管的信息基礎。其次,要為監管部門配備相應的人員,即使系統完整,沒有足夠的專職人員來執行,最終也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效果。所以我們必須增加監事人數。此外,在補充監事人數的同時,要注意提高監事人的專業素質,才能快速精準的發現信息披露的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1]郭建軍.注冊制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價值取向與實現[J].中國財經出版社,2015.
[2]陳玖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法規經濟學分析[J].中國財經出版社,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