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機
一、全書的總結
全書可以分為這三個部分:認知盈余創造的條件、認知盈余導致的結果、認知盈余的應對方式以及帶來的機會。
(一)認知盈余創造的條件
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和現行的8小時工作制,讓人們在工作之余有足夠的空余時間來協作、創造和分享知識;互聯網、即時通信、高速的訓算能力和方便快捷的工具(手機等移動設備),使得用戶快速、方便地協作、創造和分享知識成為可能;另外,渴望與人社交、渴望得到反饋、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就動機,樂于分享等內在需求以及強烈的自治和勝任感都化作人們心中內在的動機,使得他們內心深處有源源不斷“熱愛勝過金錢”的動力去協作、創造和分享知識。擁有足夠的時間、方便分享的工具以及內在的動機,都為大量的個體的自由時間累積進化成為認知盈余提供了條件,讓認知盈余成為可能。
(二)認知盈余創造的結果
以上條件造就了認知盈余的出現,使得個體會主動去協作、創造和分享內容,而個體創造的內容之后會得到其他個體的反饋激勵,繼續不斷地創造并分享內容。同時,個體在創造的同時又會感染到其他個體,鼓勵其他個體一起去創造并分享內容,也就是“社會感染”。社會感染會促使更多的人熱衷于創造和分享內容,并且促進聯合協們,即群體共同創造內容,一起創造價值。從個體到個體,個體到群體,群體再到個體的“社會感染”,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特殊的互聯網文化——“慷慨文化”。“慷慨文化”的出現還會導致公用價值向公民價值的轉變。
(三)認知盈余的應對方式以及帶來的機會
一種重大的新機遇會造成對社會進行重構,因此怎樣對應對社會變化,甚至是伴隨新機遇而來的社會變革,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本書,作者給出了三種應對不同的應對方式:第一種,我們要盡可能地接受新事物帶來的混亂與無序、第二種是獲得傳統主義者的認可、第三種是協議轉讓,改革派與傳統主義者的平等對話。以群體的形式嘗試新事物,是迄今為止也是將來對社會化媒體最為意義深遠的利用。
二、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一)未來將會出現越來越多自由職業者,“斜杠青年”。據*Edelman于2017年9月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國內的自由職業成長也是非常快的。杰客網,一個匯集了國內20萬自由職業者的平臺。2017年全年成交單數,杰客網同比2016年,增加72% o2017年新增優秀杰客用戶69%,平臺用戶突破20萬。新增作品和服務數量,同比增長88%。以上這些數字都可以直接反映出,隨著8小時工作制、方便快捷的工具、以及個體消費、創造、分享信息的需求,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從事自由職業。另一方面,由于現行存在工作制的不合理(如996工作制,早上九點上班,下午九點下班,上到星期六)、巨大社會壓力的壓力、價值觀的多元化等等社會原因,今后只會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
(二)網絡“去中心化”,從主流媒體到自媒體,到最后用戶即“媒體”。過去,我們的媒體都是被少數人手里握住,媒體的渠道被這些少數人所控制著,信息要到達我們身邊,必須經過他們的過濾,也就是他們想要我們知道什么,我們才會知道什么,呈現一個“中心化”的特征——中心有一個強大的結點連接著我們每一個微小的個體結點。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自媒體的崛起,個體力量的崛起、壯大,削弱了“中心化”媒體的力量,讓這個時代得以變成個體也可以發聲的時代,“個體崛起的時代”。
(三)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的轉變,互聯網平臺更注重為社會公眾創造公民價值,為社會作貢獻。互聯網上的群體組織將會從群體協作的公共資源應用于改變社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的美好,更加注重公共資源的社會貢獻力。
(四)信息爆炸,信息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分散,質量越來越低,假新聞越來越多,信息過載越來越嚴重。隨著認知盈余的出現,大量地用戶只要輕輕地點“發表”按鈕就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累積的內容由于“量變引起質變”將導致信息量的過載,人們可能會在龐大的信息量中茫然不知所措,會出現信息焦慮等癥狀。
三、互聯網發展對經濟的影響:
(一)促使更多的社交化媒體的出現以及壯大,會出現更多關于合作、協同、創造的軟件和新的商業模式。隨著自由時間累積成認知盈余,互聯網未來會發展成為越來越多的人會樂意把自己的自由時間花在社交媒體上對內容進行協作、創造和分享,互聯網上將會出現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的共享圖譜。少數人使用廉價的工具,投入很少的時間和金錢,就能在社會中開拓出足夠多的集體善意,創造出過去沒人能夠想象的資源。一如我們的百度百科,我們每一個人不經意間完善的詞條,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百度百科這個包羅萬象的知識圖譜的知識內涵和知識結構。在過去,又有誰能想到,無數個小小個體一個簡單的編輯詞條的舉動竟能匯聚起如此龐大的知識圖譜呢,讓得現在的我們只要簡單地在百度輸人我們想要的問題就可以在這個龐大的知識圖譜取得我們所需呢?過去,沒人能想得到。
(二)認知盈余的產品結構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斜杠青年”。認知盈余的產品結構,在于通過把個人的復雜社會價值、職業價值、家庭價值,以內容模型的方式分裂,并重組成一個個標簽。例如,美麗善良待人溫和、剛剛辭職成為全職主婦的某女士,會被重組為:美妝專家/人際情感問題專家/前世界500強HR/家庭生活創新者。這也就是從美國延伸至中國的“斜杠文化”,用斜桿區分出人的價值標簽,弱化此標簽以外的一切其他內容,并用引導強化過的價值標簽進行認知盈余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