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這個單元指導學生學習唐代詩歌。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峰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尤以李杜為代表。《詠懷古跡》作為杜甫詩三首之一,是作者游覽昭君村時有感而發,借詠王昭君的事跡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是杜甫七律詩中的杰作。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運的悲劇性。
2.了解詠史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過程與方法:
1.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
2.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托的深沉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尋找詩眼,品味語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難點: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抒發的感情,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著課堂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教師指導點撥、學生合作探究、師生共同學習等策略,為了達到課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實施過程中關鍵是通過誦讀,營造詩意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讓其聯想釋疑、品讀鑒賞。
五、教學過程
1.導課
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美女——王昭君,讓我們一起學習《詠懷古跡(其三)》,看看杜甫筆下的王昭君是什么樣子的。
2.整體感知
(1)杜甫的生平簡介(知人論世)。
(2)解題。
根據詩歌內容,我們可以給詩歌分類,比如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閨怨詩等等。我們今天學習的《詠懷古跡》,從題目可知,屬于詠史懷古詩。
所謂詠史懷古,就是借古人古跡或歷史事件抒發個人情懷的詩歌。
3.自由朗讀
(1)意讀。學生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
(2)聽范讀。要求體會情感。
(3)情讀。學生大聲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詩歌,讀出感情。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詩歌教學中,讀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從中品味詩意、體悟情感。
4.合作探究 賞析文本
(1)通過剛才的誦讀,同學們能否找出本詩的詩眼(也就是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
明確:怨恨(板書)
(2)昭君在漢宮,不過是個待詔的宮女,遠嫁匈奴,卻是草原上最尊貴的國母,那么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思考:這兩句詩能夠看出昭君怎樣的怨恨呢?(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分組相互討論)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頷聯:該聯對仗工整,“一去”對“獨留”(時間上),“紫臺”對“青冢”(空間上),當初獨自離開富麗繁華的故都,最后又獨自葬在那荒涼冷落的大漠之上,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對比如此懸殊!把昭君的寥落、孤寂刻畫得入骨三分!
就這么短短的兩句,看出昭君怨遠嫁異邦,恨遠葬他鄉。
頸聯:該聯上句寫到了一個小故事,有沒有同學可以簡單敘述一下?
當初漢元帝按圖召幸宮女,宮女都賄賂畫工。而昭君不肯向畫工毛延壽行賄,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見,因而詩句寫到元帝“畫圖省識春風面”。后漢與匈奴和親,令昭君遠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無雙,悔不當初,傳說元帝后來因此殺了很多畫工。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表面上看,確是毛延壽導致其不幸,但其實則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廣招秀女,數量眾多只能按圖召幸,昭君怎會遠離故土?所以頸聯上句不僅是在怨恨畫師無恥的行徑,更是在暗諷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說,頸聯中的“空”字用得極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確:作者認為昭君已逝,即使魂魄歸來也是徒然的。但轉念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魄仍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能說明什么?說明她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
我們回顧昭君一生,一個傾世佳人入宮卻美不得寵,后來只能遠離漢宮,最終身死異國,如何不叫人怨恨呢?
(3)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并沒有一開始寫她的怨恨,那寫的是什么?
明確:寫景 群山萬壑赴荊門
作者描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大家描述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萬壑隨著湍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
思考:詩人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導:這里的山給人一種怎樣的氣勢?那么,寫山的雄壯是為了引出誰?
明確:昭君。
所以開篇這么雄偉的氣勢是為了……引出昭君及生長的村子
師:正所謂人杰地靈。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
5.主題分析
思考: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兩字不符?
明確:要想知道詩人抒發了什么情感,我們就需要聯系詩人生平經歷,知人論世。
上課一開始對杜甫生平經歷的介紹(首尾呼應)。
聯系背景:唐玄宗天寶五年,才華橫溢的杜甫西入長安卻進取無門,困頓十年,有才不得重用。(這與貌美天下無雙的昭君美不得寵有所相似。)安史之亂爆發,流亡顛沛又為敵所俘。后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無辜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遠離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帶,遠離家鄉直至逝世不得歸(昭君的結局不也正是如此嗎)。
板書:
昭君 詩人
美不得寵 才不得用
遠離漢宮 遠離朝廷 怨恨
身死異國 終生漂泊
(悲昭君以自悲也)
通過對照,我們發現杜甫寫昭君其實是寫自己,因而有人說:“悲昭君以自悲也。”作者悲嘆感慨自己胸懷大志,有匡扶社稷之心卻不受君王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時又身逢亂世漂泊異鄉,思歸而不得的深切懷鄉之感。
最后,再次齊讀詩歌,感受作者感情。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