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秀
【摘要】公司治理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之一是代理成本,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環境均會對代理成本產生影響。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普遍較高,尤其是國有企業。因此本文對代理成本治理問題進行簡單梳理,從不同視角來解讀相關學者的重要思想。
【關鍵詞】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治理效;文獻綜述
一、公司代理成本理論綜述
自從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分離,就會使得企業管理者與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管理者處于信息優勢的地位,管理者就會做出有違于所有者利益決策的沖動(Berle&Means;,1932),這就產生了管理者與般東之間存在的第一類代理成本(Jensen&Meeking;,1976)。大量研究表明,投資者利益受到侵占的原因還有一點,由于股權集中度過高,決策權集中在一人手中,這就產生了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存在的第二類代理成本(LaPoria,1998;2000)。因此Berle和Means開創性提出公司代理成本治理的現代理論,他們所研究的企業契約性質與委托代理問題,最終推動了經濟學中代理理論的萌芽和發展。此后,公司代理成本的治理研究蓬勃興起。公司治理本質是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業經營績效,需要企業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共同作用(Denis和MeConnell,2003)。外部控制系統是指實施的制度超出了公司本身的范圍。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徑、產品和要素市場競爭、公司控制權市場、聲譽市場等。內部控制系統則是在一個公司自身能夠控制的范圍內設計治理機制,它包括激勵合約設計、董事會(外部董事)、大股東治理、債務融資等。
近年來,基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治理的研究,較多是從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政府干預、媒體關注及宗教文化等視角來研究上市公司的治理。李培功(2013)認為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逐漸成為主流財務學研究關注的焦點和重要內容。通過資本市場監督上市公司高管,同時,通過借助政府“路徑”發揮公司治理功能(于忠泊,2011;楊德明,2012)。王茂斌(2016)用一個中國的準自然實驗研究反腐敗與中國公司治理優化。而陳冬華(2013)選2000年至2009年為觀察期,以公司違規、盈余管理、審計意見類型衡量公司治理水平,檢驗了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宗教傳統對其公司治理的影響。
二、公司代理成本治理效率綜述
國外學者更傾向于用“好或壞”來描述公司代理成本治理優劣。Shleifer&Vishny;(1997)認為,好的治理機制能夠保證公司資金提供者獲得應有的投資收入或者提高公司投資效率。Tirole(2001)則認為,好的公司治理機制是指能夠選任最佳管理層,并保證管理層對投資者負責的機制。但是,Freeman(1984)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認為公司治理的對象不同,用來評價公司治理的好壞標準也不同。與國外學者相比國內學者更熱衷于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
宋冬林等(2002)首次提出“治理效率”的概念,認為公司治理的好壞需要用效率來進行評價,同時治理效率也是衡量公司治理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治理效率基本上應包因整體不協調產生的結構性效率底下,也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引起的適應性效率。而兩種效率之間存在結構性效率是適應性效率的基礎,適應性效率是結構性效率的表現方式。嚴若森(2005)在假定公司治理目標給定的條件之下,通過建立一套完備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在支付必要的公司治理成本的同時最小化公司治理成本的總和,最后實現最優化公司治理效率。一套完備的公司治理機制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關鍵。最小化公司治理成本與最大化公司價值是一組相對命題,桑士俊等(2007)運用回歸分析公司治理機制、公司治理系統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且認為公司治理效率等同于治理機制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公司績效可衡量公司治理效率。劉玉敏(2008)在前者研究基礎上,為了有效地衡量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利用2005年我國上市公司748個樣本數據,以公司績效作為治理效率的測評指標,利用公司治理效率和治理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治理因素與測評指標之間線性關系的實證分析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除此之外,王壘等(2016)將研究范圍延伸至創業板2009-2013年上市公司,運用效率測度模型DEA方法從終極控制視角分析了創業板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差異。而我國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治理存在巨大差別,雷輝等(2016)以2009-2014年深滬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從公司治理機制以及委托代理成本為出發點,基于投入與產出角度構建公司治理函數模型,采用DEA法衡量公司治理效率,對比分析評價國企與非國企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差異,并通過有效前沿面分析得出影響公司治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三、文獻述評
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文獻不難發現,自委托代理成本問題提出后,該領域內的學術研究不斷推進。國內外學者對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經從單一視角向多維度視角轉換,從內部治理向外部治理轉換。國外學者們更多關注于公司治理結果的好壞,而國內學者們更加注重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且已有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效率,對公司治理效率內涵進行了界定,也有國內學者將公司治理效率理解為公司績效。中外學者在委托代理成本的產生、影響因素、度量和控制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其中最為豐富的是對委托代理成本影響因素的探討。雖然影響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因素眾多,但研究其對上市公司降低代理成本的效率相對較少,因此我們認為運用實證模型分析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治理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是我們下一階段寫作論文的重點方向。
參考文獻:
[1]劉鳳翔.代理成本理論國外文獻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10):100-101.
[2]黨印.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問題研究綜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04):3-9+142.
[3]嚴若森.公司治理的成本與效率分析:一個一般性框架[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04):1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