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敬忠
摘 要: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教學工具,還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這不僅使雜亂的知識條理化,還能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從而把地理知識的框架更為清楚地展示出來,進而打造高質量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思維導圖;地理;高中
一、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意義
運用思維導圖對繁雜的地理知識進行提煉總結,高度概括,從而析出知識重點與難點,并將之作為思維導圖中的“中心”,進而由“中心”向四周拓展分支,構建地理知識的骨骼框架,這仿佛使知識脫下了“繁縟”的外衣,露出了內在肌理,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對知識加以把握。
運用思維導圖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識并聯在一起,如同穿珠成鏈。知識不再是單一的、平面的、分散的,而變得具有層次性、系統性、立體化,使知識點變得更為清楚明了。這不僅便于學生學習、記憶,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運用思維導圖法便于學生課后復習,使學生可以自我檢驗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高中地理教學上,教師采用思維導圖形式進行教學時,還可以“留白”,讓學生在課下復習或是知識記憶的過程中進行自主補充,從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鞏固所學知識。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上的應用
地理知識浩如煙海,但只要通過思維導圖來提綱挈領,抓住那個“綱”,便可以“綱舉目張”。
(一)利用思維導圖優化教學設計
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上,教師運用思維導圖來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進而提高發散性思維。當學生在解題時,他們便在腦海中回憶起所構建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點就像放電影一樣,一個鏡頭緊接另一個鏡頭清晰地展現了出來;當學生在復習時,學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自我檢測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思維導圖,知曉自己的薄弱環節,明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學習“農業”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這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這一知識點的中心是“農業生產活動”。第一層次的分支主要是農業的特點、農業的投入與產出、農業的分類、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的地域類型;第一分層中的第一點農業的特點又分化出季節性、周期性、地域性;第三點農業的分類又分為生成對象、投入大小、產品用途;而生產對象又繼續分為以上四種主要的農業類型;投入大小又分成思維導圖中所展示的兩種類型;產品用途又繼續拓展為兩種農業類別。總之,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將繁雜的知識條理化,從而梳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框架。這如同爬山虎似的,向四周伸出很多觸角。同一知識點思維導圖的設計可以有多種樣式,因此,在設計思維導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不同的方式來延伸擴展思維導圖的分支,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思維,還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二)利用思維導圖區分各個結構要素
有條理、有層次、有區別度是思維導圖顯著的優勢,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思維導圖的這一優勢。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易混淆點。比如說:在開展“海流”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在確定補償流的核心概念,還要引導為學生區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等海流的異同,再聯系信風帶、西風帶、地轉偏向力等相關概念,結合相關例題進行交流與探討,從而對這些專業術語的概念進行本質上的區分,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區分重要的地理概念,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橫向把握。其次,教師在繪制思維導圖時要遵循一定的思維邏輯,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由中心到分支、由概括到細節,從而把所學的知識條分縷析地展示出來。比如說:在開展“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區分各個要素。教師把“工業地域”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下面分成三個分支,第一分支是“區位因素”,第二個分支可以設計為“工業區域的形成”,第三個分支是“傳統工業與新型工業”。然后,把三個分支繼續往下劃分。這樣不僅有層次、有條理,還有利于學生區分各個結構要素。
(三)利用思維導圖架起新舊知識的橋梁
地理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們隨時可以感受到地理的氣息。學好地理知識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高中地理各章各節的知識都是相互聯系、密切相關的。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使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比如說:在學習“農業生產”這一知識點時,我們要聯系之前學過的地形、氣候、河流等知識,從而構建相應的知識網絡。
總之,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上的應用不僅把雜亂無序的地理知識整合成一個立體化、層次化的知識網絡,還有利于學生找準努力的方向,提升學習效率,更有利于打造如行云流水般高效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卉.思維導圖在中學離地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2014(12):22-23.
[2]鄧超武,林清平.思維導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育,2014(15):42-4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