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
摘 要: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由于具有優越的服用性能,從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本文詳細探討了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的開發。
關鍵詞:吸濕快干;針織面料;開發
舒適性功能紡織品的開發和研究是當前紡織品發展的一大趨勢。針織品作為理想的貼身面料,除需寬松合體外,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熱濕傳遞性能。因此,吸濕快干的針織服裝面料愈來愈受到紡織品市場的青睞,成為當前紡織業競相研制和開發的熱點。
一、吸濕排汗纖維研發現狀
早在1982年,日本帝人公司就開始對吸濕排汗纖維的研究,并于1986年申請了中空微多孔纖維的專利。1986年美國杜邦公司推出了COOLMAX產品,它是一種聚酯纖維,截面呈“十”字,表面有4個凹槽,由于毛細效應使汗水經芯吸、擴散、傳輸等作用,迅速遷移至纖維表面,并散發出去,從而達到吸濕快干之目的。另外,用它們生產的服裝不僅吸濕散濕,而且空氣滲透性能良好,因此服裝穿著舒適,無悶熱感,稱作為會呼吸的空氣。
近年來,我國許多廠家先后對吸濕排汗纖維進行研究,并開發出許多功能相近的纖維,如COOLBST、COOKING、COOLCOOL、SATIS等。目前國內吸濕快干纖維其功能近于國外進口纖維,而且價格便宜,因此用以開發的服裝面料,以其低價格和良好的吸濕透氣性能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二、紡織原料對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的影響
吸濕快干針織面料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導濕原料和吸濕原料兩類。目前,開發吸濕快干性能織物的導濕纖維主要有兩種:一是纖維表面具有溝槽的合成纖維,采用異形噴絲孔紡出各種特殊的異形截面纖維已較成熟。它使織物含有細密的空隙,形成良好的毛細管效應,纖維上或纖維間的毛細通道,產生芯吸作用而達到導濕和干爽的性能。二是微細化的合成纖維,由于單纖細度很細,在纖維和纖維間形成良好的毛細管效應,同樣也能達到導濕和干爽的性能,當前一般采用單纖細度在0.7~1D之間的細旦纖維,而不宜采用超細纖維,主要原料是各種異形截面、表面帶溝槽的導濕滌綸。其他合纖原料錦綸,腈綸、丙綸也都有導濕纖維,如異形截面導濕錦綸、細旦丙綸等。一些衍生產品,如PTT也有導濕纖維。目前這方面的進一步開發有對化學纖維進行物理改性和化學改性,從而解決化纖吸濕性差的問題。
開發吸濕快干性能織物的吸濕原料主要采用天然纖維,有棉、麻、絲、毛。實際應用的主要是棉紗,另外棉麻混紡紗也是不錯的選擇。近年來,纖維素纖維在針織內衣上的應用日趨流行,有Modal、竹漿等及與棉的混紡紗提供了比棉吸濕性更好的天然纖維,可開發效果更好的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當然還有吸濕性更好的天然纖維可供選擇,如木棉,可通過混紡入低比例木棉來增加吸濕性。
在選用異形截面纖維和細旦圓形截面纖維原料時要考慮到以下性能:異形截面纖維織物的潤濕性能比圓形截面纖維織物好,但異形截面纖維織物的導濕性能與圓形截面纖維織物差不多。散濕性與吸濕性成反比例關系,異形截面纖維織物相對于圓形截面纖維織物的保水率好,異形截面纖維織物的散濕性能比圓形截面纖維織物差。在選用導濕纖維紗線和吸濕纖維紗線時要注意這兩種紗線的配合,當這兩種紗線的吸濕性差異顯著時,才有利于織物內層的水分向織物外層轉移,且不同的服裝對這兩種紗線的吸濕性差異大小程度要求也有所不同。
三、加工方法對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的影響
加工方法對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的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可通過加工方法來保證吸濕快干針織面料的性能,也可通過特殊的加工方法來開發這類新產品。
吸濕快干針織面料基本上采用吸濕性原料和疏濕但導濕的原料,利用兩種原料的差異來形成濕的傳導。可通過加工方法來形成或擴大這種差異,以開發服用性能兼顧的產品或吸濕快干強的產品。
在開發緯編吸濕快干針織面料時,可采用單面添紗組織或雙面復合組織的結構,以內外蔭層不同原料組成。為使織物的吸濕快干效應更好發揮,應通過選用不同細度的紗線和不同的線圈長度,使織物內層的未充滿系數大于織物外層。這樣不影響織物的導濕內層對其潤濕的外層和皮膚之間的隔濕作用,又有利于皮膚直接向織物外層散濕。
設計吸濕快干針織運動服面料的編織密度時應考慮織物密度增大,單位面積織物中孔隙變多,導濕性能好,織物中毛細水的含量增加,潤濕性能好,但散濕性能變差,織物透氣性變差,需要兼顧。為此可采用較大的織物密度來提高導濕性,同時每隔一定距離編織一些網眼花色來增加透氣性。
在織物后整理中應以適當的助劑去除表面油漬,保證織物的吸水及水分在織物中的擴散、滲透和傳導。導濕滌綸針織物的前處理是要去除紡絲時的油劑和抗靜電劑等。精練劑以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為佳,如污漬嚴重時可加入少量純堿,精練是在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經適當的處理后,導濕滌綸織物表面遇到水分會滲透下去,并擴散開來。在織物整理加工中需注意的是,若助劑應用不當,即使是天然纖維織物,也可能使水珠在布面上不易滲入。
化學纖維缺少親水基團,吸濕性較差,而散濕性較好。對此進行改進的方法有:一是采用改性助劑在織物外層進行涂層處理;二是采用親水性處理劑對織物進行后加工。
四、吸濕快干針織面料進一步開發的探討
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原料的陸續問世,消費者對吸濕快干產品的追求,為進一步開發吸濕快干針織面料提供了基礎。通過綜合開發,吸濕快干針織面料領域潛力較大。
1、高導濕隔濕針織面料。傳統的吸濕快干針織面料一般由導濕滌綸和棉紗分布在織物兩面形成,為提高導濕隔濕功能,需擴大織物內層導濕紗線與織物外層吸濕紗線的吸濕性差異。回潮率越高,吸濕性越好;回潮率越低,疏水性越好。選用導濕隔濕層原料時可選擇丙綸,織物隔濕效應比滌綸更好;選用吸濕層原料時可選擇Modal等新型的纖維素纖維,其回潮率與同是纖維素纖維的粘膠相當,其吸濕性比棉高。
以纖維素纖維取代棉,滌綸的硬挺正好彌補纖維素纖維的柔軟。若考慮到織物的其它服用性,也可采用混紡紗,例如采用Modal/棉混紡紗可改進純Modal表層的起毛起球性。同時可結合凹凸結構設計使織物與皮膚點接觸,更好地發揮隔濕作用。
2、純天然纖維導濕針織面料。有的內衣服裝要求在人體稍出汗時和不出汗時都有較好的舒適性,因此,要求采用純天然纖維組成的導濕針織面料。該產品織物內層的導濕隔濕層原料采用緊捻棉紗,其捻度比常規針織用紗高50%左右。緊捻棉紗比常規棉紗快干、不粘身,涼爽,但緊捻棉紗編織有一定難度,需專門退繞裝置以防止緊捻棉紗扭結。織物吸濕層原料要選擇與緊粘棉紗吸濕性差異較大的原料,可采用Modal紗編織,依靠緊捻與松捻,棉與Modal的雙重吸濕性差異形成導濕快干效應。另外,通過親水整理的棉紗和通過疏水整理的棉紗分布在織物兩面,也會形成差動導濕效應。
3、純合纖導濕針織面料。導濕快干運動面料需要較好的隔濕性時,可采用兩種合纖來編織,選用兩種差異較大的原料來形成吸濕差動效應。丙綸的回潮率比滌綸低很多,疏水性極佳。可用0.8D左右的細旦丙綸編織織物的貼身內層,而以纖維表面帶溝槽的異形截面滌綸編織織物外層。由于丙綸細旦絲的毛細管效應,滌綸表面溝槽帶來的潤濕性及丙綸與滌綸的回潮率差異,由此來形成差動導濕效應。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時尚概念的流行,人們對針織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除注重服裝的顏色、款式外,越來越注重服裝的舒適、保健等功能。因此,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紡織廠家先后開發出許多舒適性化學纖維,其生產出的服裝舒適度已超過純天然纖維服裝。
參考文獻
[1]邱冠雄.針織服裝穿著舒適性綜述[J].針織工業,2014(02):46-51.
[2]石錚.淺述吸濕排汗纖維研發現狀[J].紡織學報,2014(05):1-4.
[3]徐繼寵.淺析吸濕快干針織面料開發探討[J].紡織導報,2015(01):27-28.
(作者單位:廣東兆天紡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