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娜 楊山山 李丹
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傳播等為主流的新興媒介,已經成為大學生信息的主要來源,這不僅對社會各方面帶來了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利用網絡獨一無二的優勢發揮其獨特作用,把握好網絡媒介的主動權,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成果,進而不斷促進大學生的發展,提升大學生的身心素質。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
一、國內高校思想政治開展的情況分析
在這個網絡等媒介成為主流的社會,高校思政工作的模式很多還是建立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不夠適應,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一些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全社會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哲學社會科學一些學科教材建設滯后,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思想實際結合不緊,少數學校沒有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管理工作與形勢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少數教師不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極為緊迫的重要任務。[]現在的大學生思想觀念與以往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獨立意識更強,關注的點也會隨之改變,加之受到各方因素的干擾,這便使得難度也隨之增加。
二、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發展機遇
信息時代下,新媒體迅速發展,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尤其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利用新媒體信息的開放性、平臺的多樣性、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等特征,不斷促進相關工作的開展。
(一)新媒體特征
1、開放性。它的出現不同于傳統媒體,它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發展的更加穩定,它不受限于哪一方面因素的限制,隨時隨地的可以進行傳播,擁有著絕對的自由權和自主權,完全不再像傳統媒體那樣,各方面均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交互性。通過新媒體,傳播信息和接收信息大體可以同時完成,每個人既是傳播者,也是接收者。對所有的信息展現擁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可以選擇接受,也可以選擇屏蔽,不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轉變成為了主動地去選擇信息。
3、超時空性。對比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傳播新穎在形式上,它通過各種網絡媒介進行傳播,而網絡媒體最大的一點就在于,它不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可以無國界、無障礙的進行傳播,其保留的時間也很長,支持任何時間、空間的查找。
4、即時性。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很直觀的地方便是新媒體的及時性,它在最短的時間里,用最容易讓大眾接觸到的方式傳播出來,讓人們能夠第一時間的了解到這個事件的情況,更加直觀的將事件的來龍去脈展現在受眾面前,不需要受到時間、空間、地點等的限制,隨時隨地的在各種線上媒介及線下媒介傳播。
新媒體利用其特征為高校思政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更多不一樣的思路,在原有的基礎上,從各個不同角度去推動其發展,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不在局限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當代的時局,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而不斷地發展,適應新時代的格局。
(二)新媒體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發展機遇
新媒體以其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所不一樣的、獨特的特性,擴寬了思想教育發展與進步的道路,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質的飛躍,能夠更加清晰而明了的促進當代社會大學生的發展,也以此帶動社會整體的進步與發展。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大大提升
在新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之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傳播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接觸到信息更及時便捷、網絡雙重互動使得大學生有了互動交流的渠道、網絡課程以及手機端的應用,可以使大學生隨著接受到思政教育,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其的距離,也使得其發展的速度和傳播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代大學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身份,讓他們從以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發生改變
從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單一實行,進而轉變為現在的更多人參與其中,不僅成為它的受眾者,也成為了它的傳播者,跟著一起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行,大學生便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相關的信息,無形之中提升了工作實施的效果。而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已經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所有的腳步也跟隨著其在不斷地加快,現在改變成為了雙向互動之后,我們能夠更加的清楚去了解時代的發展進程,從而更快的更好的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來說,這無疑之中減輕了工作的難度,為思政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便利有效的條件。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產生變化
從不同的角度和以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工作,使大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不會像以往的那樣,不僅接受力度很小,而且實際效果也并不理想。從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改為耳濡目染式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構建、重要的傳統節日宣傳,以及學生活動之中,讓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會到不一樣的變化,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展。
三、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在為思政工作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展現出“雙刃劍”另一影響,與此同時帶來了諸多的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發展的速度。
(一)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沒有保障
在新興網絡媒介中,各類信息量都特別多,各種不同的言論,在很大程度上會占據主流言論的一部分,真的信息和假的信息交織在一起,這就使得人們對這些信息的真實程度和可靠程度要仔細的去斟酌,需要從各個角度去進行判斷,這樣的話就無形之中加大了篩選的力度。而作為當代大學生,受到的影響何其多,如若在此辨認的程序上面花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這便無形之中對大學生們施加了一定的壓力。
(二)受到各方面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
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各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對其有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如大學生會受到學習、生活、就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的環境與條件下,這些因素便極大的改變著大學生們思想觀念,甚至會對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產生無法修復的負面影響。受到這種意識上的不利影響之后,想要修復的難度會相對較大,因此便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因而制約其發展之路。
(三)新媒體信息更新的速度快
當代新媒體信息更新的速度是非??斓?,很多時候還沒有完全了解到其中的信息,就被新的信息所掩埋,這就很大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們對信息了解的不全面,造成在很多時候會非常的無奈。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較為前衛,不會過多的去關注已經過去的事物,這就使得很多的信息在很快的時間里與大學生們失之交臂,而大學生們也無法更好的跟隨時代的步伐而發展。
(四)信息質量參差不齊
由于網絡媒介的發達,學生們可以自主的去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而此時,高校教育工作者們無法保證學生們瀏覽的信息是所需要去了解的,保證不了學生們受到的影響都是積極向上的,加之當代網絡媒介的豐富多樣跟新潮,大學生們都會選擇在網絡媒介中查詢自己所想要了解的信息,高校思政工作者們無法控制大學生們的選擇,無法達到預期中的傳播效果跟學習效果。
四、新媒體條件下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受到“雙刃劍”的影響,新媒體在此過程中,激發了思政工作者的深思,為其發展提出各式的措施,以此來克服困難,發揮所長,從而加快其發展。
(一)不斷地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們對理論知識的需求、對社會就業的需求、對人際交往的需求、對愛與被愛的需求是豐富的、廣泛的、切實的。[]當代社會新媒體信息內容多樣,甚至可以說是魚龍混雜,許多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工作的內容也會出現在大學生們的視野中,高校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信息的正面性,把那部分負面的信息隔離在外,這也就很大程度上使大學生們對這些信息更加相信,從而更愿意去關注。
(二)加大校園網管理力度
提高網上引導水平,搞好網上輿論引導隊伍建設。[]胡錦濤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為廣大大學生提供一個供其去了解新老信息的平臺,讓那些大學生還沒有來得及去了解與收獲的信息,能夠隨時隨地的供他們自行去查詢了解。
(三)提升師生之間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包括三個環節:接觸媒介、獲取信息;解讀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過媒介發出聲音并維護自己的利益。[]針對新媒體大環境下的信息多樣、價值不一的現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以此來提升師生之間的媒介素養,從而增強學生對各種信息的鑒別能力。
(四)運用新媒體的優勢帶動高校思政教育創新
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時,也應利用新媒體的獨特優勢,在各方面都進行創新,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用更加適應大學生們的方式進行發展,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就加大了大學生們的主動,也更加能夠很好地接受。載體的改變使得大學生們接觸時事的機會變得更多,所涉及的范圍也更加寬廣,而形式的創新,更大程度上影響著整體的發展路徑,更加貼切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思想文化。利用新媒體圖文并茂的特點,用大學生所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不斷創新思想教育的渠道,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一個現實與虛擬的雙重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教育部16號文件
[2]馮慧.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紅旗文稿,2014(12)
[3]肖學斌 朱莉.新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A]青島理工大學.2009
[4]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6-21(1)
[5]段京肅,杜駿飛.媒介素養導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宋娜(1991—),女河南平頂山人,湖北民族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新媒體、影視藝術、思想政治教育。李丹(1997-),女,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本科。楊山山(1996-),女,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本科。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