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教育就是發現和創造美的事業。堅持去發現學校里的美,學校就會成為一個向美而生的場所。
發現學習之美。學習不僅僅需要毅力,需要付出,需要時間,還需要樂趣,需要探索,需要美。所以,在國家課程之外,很多學校會開設各種選修課,在這些豐富的課程里,孩子們可以做出美的作品,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甚至可以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老師們會引導低年級孩子們去做數學故事畫,會讓高年級的孩子們去做英文小報,并把這些美麗的作品,掛在校園醒目的地方。師生可以把自己在博物館、大學校園、展覽館看到的美麗事物,學到的巧妙方法、創意等引進到校園。當孩子們的假期作業,是去體會凡高,去欣賞與中秋有關的詩詞,去看《數學之美》的紀錄片……孩子們就會從被動到主動,去發現學習的美麗。
教育,說到底是審美的。發現學生之美,發現自身之美,發現師生情誼之美,發現人生與世界之美。教育就要從美出發,向美而生。教師節,每一位老師,拿著學校送的鮮花,經過孩子手寫的祝福墻,他們的笑容,是那么地美;足球場上,那些跌倒的孩子,再爬起來,所有的隊友,都為他鼓勁加油,是那么地美;一個傷心的孩子身邊,一位老師,蹲下身來,傾聽他的委屈,是那么地美;新年晚會,舞臺上,那一個個舞動的小精靈,是那么地美;校門口的保安大叔,拿到學校送的生日蛋糕,那開心的笑容,是那么地美;大雪紛飛,校園門口,那些家長志愿者的身影,跟我們一起白頭,綻放著美……我們觀察這些,并用文字、用圖片、用各種自媒體,記錄這些美。通過垂范、激勵、體驗、對比等種種方式,去發現和建設學校里的良知之美、責任之美、想象之美、率性之美、機智之美、柔軟之美、悲憫之美、感懷之美。
因為有了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發現的眼睛,我們的校園,也生動而美麗起來。美的內涵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但它本身是一種主觀感受。美包括生活美和藝術美兩個最主要的形態,如果能讓這兩種形態,在校園里有機的結合,就能創造出屬于這個學校的獨特之美。
對于美,不是缺少,而是缺少發現。一所校園,有了美的人,有了美的作品,有了美的環境,就會充盈起來。孩子,生長著美;教育,豐富著美。教育之美,從美出發,向美而生,美在瞬間,又在永恒。
(謝英,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校長,210029)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