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珊珊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校園金融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分支,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十分可觀。但是目前校園金融市場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探討其中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對策,以期助力實現校園金融的良性發展。
一、市場前景分析
首先,中國每年有穩定的3000多萬在校大學生,大學生群體的金融需求切實存在,而且可預計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增長,這個需求將不斷擴大。第二,中國消費金融整體強勁的上升趨勢給校園金融提供了相當利好的外部行業環境。《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個人消費信貸需求強勁,傳統金融機構消費信貸當年增加3.89萬億元,年末余額達9.80萬億元,互聯網平臺消費信貸年末余額為3500億元。預計到2019年末,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將達14.67萬億元。最后,國家相關政策支持推動了校園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在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羅勝聯明確提出通過“疏堵結合”的政策促進校園金融的發展。一方面,加大對非法“校園貸”的打擊力度,暫停非持牌金融機構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另一方面,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與金融科技平臺合作,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產品,為校園金融開“正門”。
二、現存問題
(一)高校大學生消費觀念不成熟、缺乏理財知識培訓、風險防范意識薄弱
大學生是弱勢消費群體,收入主要來源于父母,其強烈的消費欲望常常與實際消費能力不匹配。數據顯示,有超過50%的同學貸款是為了購買電子產品,即超出自身消費能力的高消費是校園貸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自我控制力較差,在使用網絡貸款時只考慮當前利益,加之缺乏理財知識培訓和相關法律知識,風險防范意識薄弱,易沖動、過度消費,從而落入商家的不法圈套。《2017中國大學生信用現狀調研報告》披露:近40%的大學生不明白月利率背后的貸款成本如何核算,對逾期還款的后果缺乏深刻了解。而一些網絡借貸平臺故意模糊月利率、服務費、逾期費等概念以誘導大學生貸款,使得近三成學生接受了1.6%以上的高額月利率,貸款成本核算后年利率竟超過20%。
(二)不良放貸機構多,風險隱患大;正規校園金融服務少,供需不匹配
大多數校園貸平臺審核程序簡單,不需要提供信用和財務狀況證明,只需身份證和學生證即可。校園貸平臺的廣告利用“零首付,無抵押”等字眼誘使大學生貸款,而一旦學生不能按時還貸,放貸人可能采取暴力催收方式,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甚至給家庭帶來極大傷害。
國內現有的合規校園金融產品主要是以政府、學校、銀行為合作關系的大學生助學貸款。《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指出:在美國,大約51%的大學生靠聯邦支持的學生貸款完成學業,約19%的學生貸款來自銀行等商業機構,這部分貸款可以用來支持學生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等必要開支。相比之下,中國學生能夠申請的助學貸款種類偏少,申請要求嚴格、程序煩瑣,只有少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能夠申請成功。現涉足校園借貸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主要有“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在線分期購物平臺。此類產品創新性低、功能開發不足、業務模式單一,無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而且與助學貸款的長期公益性質相比,分期產品只考慮到短期利益,缺乏對大學生用戶長遠需求的考慮。
(三)校園征信體系不完善,行業監管不到位
一方面,我國高校互聯網征信體系不完善,學生群體的征信數據空白;另一方面,平臺考慮到對學生信用的調查成本便放松審核流程,風險控制形同虛設,這使得互聯網分期借貸平臺面臨身份欺詐、逾期、壞賬等一系列風險,平臺不良貸款率隨之升高。平臺只好提高借貸利率來實現預期盈利,這樣使得學生難以負擔,違約情況更加嚴重。如此惡性循環,便擾亂了校園金融秩序。因此,校園征信的“數據孤島”帶來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校園金融市場仍處于“三無”狀態,即“無機構監管、無行業標準、無準入門檻”。金融監管措施和風險控制手段存在空缺,也沒有校園分期借貸自身的行業協會,無法形成統一的行業自律公約及標準約束力來整頓和規范不良平臺,使得校園金融行業畸形發展。
三、發展對策與建議
第一,政府、高校、互聯網借貸平臺合力建設“校園金融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它主要有以下職能:
一是建立學生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大學生是以學校為單位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學校的監管,因此學校適合與政府一同作為征信監管機構,對學生實行科學全面的征信管理。信息庫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學生基本信息,如學籍、聯合借貸人、在校期間所獲獎懲等信息。二是學生歷史信用記錄。三是校園網貸平臺自身經營數據及資費數據,包括明確、公開、透明的收費標準及相關費用信息等。
二是監管貸方平臺。如果某平臺要在高校開展其業務,首先要向“中心”提出申請,提供經營執照和資質證明,并同意簽署“中心”的相關協議。然后,“中心”通過資信數據對平臺進行評估,決定是否準入。再者,準入平臺只能為在“中心”通過審核的大學生提供借貸、分期服務。最后,平臺與“中心”共同監測現金流并預警,提升風控性能。
三是監管借方大學生。如果學生需要分期或借貸服務,首先要選擇“中心”準入的平臺,并向“中心”提出申請。然后,“中心”對信用信息數據庫中該學生的信息作出評估,決定是否通過申請。再者,“中心”向通過申請的學生出示相關風險說明書,并通知相應平臺可為該學生提供所需服務。最后,“中心”與平臺方共同監督學生還款情況。
四是發揮指導教育作用。“中心”通過建立征信教育實踐基地、設置信用消費知識課程、開展消費主題教育活動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消費金融,增強風險意識和信用意識,合理規劃和平衡個人收支預算。
第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創新方法,為大學生開發個性化金融產品,多方面考慮大學生在學費、生活費、創業資金、旅游、購物等的開支需求,考慮大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著眼于學生客戶的終身服務。同時針對差異化消費群體,從不同年級、地域、家庭經濟水平等細節出發,設計多種消費方式和還款方式,準確把握特殊需求。
第三,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地界定校園金融的業務邊界,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監管部門明確職責任務,確保監管到位,加強對校園金融的規范引導以及風險防控工作,打擊針對大學生的違規放貸行為,從根源上杜絕“校園貸”騙局。此外,加快成立校園金融行業自律協會,聯合發布行業自律公約,全面落實自律懲戒機制。通過自查自糾與互相監督迫使不良平臺退出市場,以促進行業健康良好發展。
第四,鼓勵互聯網借貸平臺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讓學生通過額外的資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和理財能力。家長和學校也應鼓勵大學生合理使用消費金融來提升生活品質,培養積極獨立的理財能力,而非一味地排斥校園金融。
四、結語
幾乎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會經歷由混亂到有序的發展階段,校園金融也不例外。校園金融是順應時代發展和滿足大學生消費需求的必然產物,伴隨著行業規則的完善以及各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它對大學生學習、消費、生活的有益作用將逐漸凸顯。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其在發展初期存在一些弊端就對它加以扼制,大學生、高校、家庭、政府應攜起手來為校園金融的更好發展而努力。
(作者單位為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