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受制于市場準入門檻較高、融資渠道較為單一等因素,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債券市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尚未被有效激發,導致綠色債券市場中,政府財政和國有資本的比重過高,社會資本占比偏低。
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表明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不僅具有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更有戰略意義和長遠價值。但同時報告也強調,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長期以來,環境無價格、環境無成本等觀念導致我國生態環境的“公用地”悲劇。市場化機制是破解我國環保投入不足、投資效益不高、環境污染加劇難題的有效途徑。作為環境外部效應內部化的重要手段,綠色金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十九大提出“發展綠色金融”,就是要發揮金融的引導、約束和杠桿功能,拓寬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引領信貸資源逐步從“兩高一低”行業退出。
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6年正式啟動以來,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作為一種募集資金專門用于符合規定條件的綠色項目的債券工具,嚴格來說,綠色債券不能算是個新鮮事物。如硬要說它是一種金融創新產品,可以看作是在普通債券前加上一個“綠色”的標簽,即通過綠色債券募集來的資金只能用于綠色項目或者為綠色項目進行再融資。
綠色債券的興起源于歐洲投資者對于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關注和重視。2007年,歐洲投資銀行發行全球第一只綠色債券。中廣核風電是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2014年5月,中廣核風電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我國第一只“碳債券”,從實踐探索的角度邁出了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的第一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將綠色債券市場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內容”,首次從政策和戰略高度肯定了綠色債券市場的重要意義和價值。隨著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相繼發布文件,進一步明晰了綠色債券市場的制度框架(如表所示)。
隨著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和重視,我國已成為全球綠色債券的最大發行國。據中債登發布的《中國綠色債券市場2017半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我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量115.2億美元,同比增長34%,占全球份額21%。但同時綠色債券市場也呈現出市場發育不完善、發行結構不合理、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一是市場發育不完善,主要是實踐中存在判定標準不一、私人投資者較少,公眾綠色投資意愿不強等問題;二是發行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7年及以上綠色債券占比較少,綠色公司債和綠色企業債占比較少,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占比較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占比較少等四類結構性問題; 三是監管服務不健全,國內專業性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第三方評級評估機構,是制約我國綠色債券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短板。
以上綠色債券市場的問題,與現行投融資體制的不足直接相關。受制于市場準入門檻較高、融資渠道較為單一等因素,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債券市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尚未被有效激發,導致綠色債券市場中,政府財政和國有資本的比重過高,社會資本占比偏低。
綠色債券市場對于我國發展綠色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據人民銀行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的綠色產業投資需求年均將超過2萬億元,到 2020年我國綠色債券規模有望達到 5.7萬億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構建綠色債券新型投融資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綠色債券市場,是進一步推動綠色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撐。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社會廣泛參與的綠色債券資本體系。加快完善界定標準、財稅優惠、補貼支持、信息披露、政府擔保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市場監管以及保障服務,為社會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綠色投資創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場環境。鼓勵和支持絲路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公益類基金投資者,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積極投資綠色債券。加強投資者的綠色投資教育,營造關注和投資綠色債券產品的良好意識和社會氛圍,鼓勵和引導投資者投資綠色債券產品。加快開放綠色債券市場,降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債券市場的門檻,進一步打通國外資本進入國內綠色債券市場的通道。
二是培育區域統籌、普惠多元的綠色債券市場體系。對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采取“鼓勵創新和規范發展并重”的原則,同時對中小企業和“三農”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進行適度傾斜,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和“三農”企業參與綠色債券市場,建立多元化綠色債券市場主體。加快推動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綠色債券市場發展,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健全專業性、規范化發展的綠色債券服務體系。監管部門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定期監測、評價和報告,提高項目透明度和可信性;加快推進“規范第三方認證機構對綠色債券評估的質量要求”,明確第三方評級認證機構資質要求和準入門檻,通過相關業務指引進一步規范第三方評級認證機構;大力促進綠色指數開發創新和投資應用,完善綠色金融債券、綠色企業債券、綠色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