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本輪科技改革的主體架構和主要政策已基本建立,新科技計劃體系已初步成型,改革成果得到了科技界基本認可,實現了“五新”,即“新的計劃體系”“新的項目形成機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環境”以及“新的創新氛圍”。
一、本輪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設立了近百個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這些科技計劃項目培養和聚集了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取得了一大批舉世矚目的重大科研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時,隨著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計劃和項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的要求,本輪科技計劃和項目整合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打破管理層各自為政的局面,二是整合原有的各類科技計劃,將國家層面的科技計劃優化整合為五大類,即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和基地與人才專項。
目前,本輪科技改革的主體架構和主要政策已基本建立,新科技計劃體系已初步成型,改革成果得到了科技界基本認可。實現了“五新”,即“新的計劃體系”“新的項目形成機制”“新的管理流程”“新的制度環境”以及“新的創新氛圍”。
管理方面,建立了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聯席會議制度,安排決策科技發展重大任務。相關部門通過共同協商,共同研究,共同論證,形成共識,經國務院報批以后組織實施。以組建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為例,通過競爭擇優方式遴選,科技部、工信部、衛計委和農業部所屬7家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改造組建了7家科研項目管理專業機構,并已全面承接具體項目管理工作,這為政府部門從具體項目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將主要精力用于“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創造了條件。
科技計劃整合方面,近百項科研計劃已有近50項進行了初步的整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科技重點研發計劃共立項實施1300個科研項目,涉及中央財政資金320多億元,當年撥款超130億元;2017年支持項目約1000個,與改革前相比,項目數量減少了約50%,平均資助強度增加約54%。
二、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總的來看,本輪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科技計劃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對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力度顯著增強。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科技計劃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老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問題又在不斷出現,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之處。
科技計劃多頭管理,集中度不夠
2015年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后,我國從事國家科技計劃管理的機構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工作;其他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主要由國務院各部門內設的科技管理司局及下屬科研管理類事業單位承擔。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農業部、衛計委等部門承擔項目管理任務比較集中。此外,一些國有企業、轉制院所,行業聯合會、協會、產業技術聯盟也參與了部分國家科技計劃的組織實施工作。總體來看,科技計劃管理機構雖然比改革前有所減少,但還是比較分散,集中度不夠高。
項目多頭申報,重復資助,信息不暢
科技計劃管理部門集中度不足,必然帶來項目多頭申報和重復資助的問題。目前,我國仍然存在50多個科技計劃和項目,分屬41個具有中央財政預算支出的不同部門管理。如何避免重復資助是今后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之一。
例如,執行中央財政預算的41家單位,每年的課題及相關內容還沒有完全體現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上。由于平臺只開放單位注冊而沒有開放個人用戶注冊,所以即使已經被納入該平臺的課題,相關個人也不能在系統中進行查詢。由于政出多門,信息不夠透明,從國家層面上對多頭申報的監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造成資金的浪費和管理的低效。
管理政策與科研活動特點不相適應,不夠協調
目前,科研計劃資金管理政策還存在著一些與科研活動特點不相適應的地方。比如結余資金全額上繳、預算編制要求過細過嚴等,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經費使用壓力;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反映科技計劃資金管理“重物輕人”,人員激勵不足、獲得感不足;報銷難,出差、會議管理“一刀切”等。對科研資金違規問題的懲戒力度不夠,發現問題時,缺乏有效的懲罰手段,大多“整改了之”,資金監管的警示作用仍發揮得不夠。另外,監督檢查存在重復交叉。責任機制不健全,項目管理部門、項目承擔單位、課題負責人和評審專家之間權責不明晰,形成責任真空,各個管理環節的履職盡責意識不強,問責和信用評估機制沒有完全跟上。
三、及時總結問題,加大改革力度
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各個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推進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總結經驗,對老問題攻堅克難,對新問題勇于應對的過程。面對改革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不應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應該知難而進,砥礪前行,進一步加大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解決問題,在改革中取得進步。
加強頂層設計,實施科技計劃全鏈條化管理
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瞄準重點領域,聚焦重大任務,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管理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整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員會等承擔項目管理任務比較集中的中央部委,在現有的部際聯席會議基礎上,設立中央科技計劃領導工作辦公室,統一領導、管理、協調科技計劃管理工作,對科技計劃立項、評審、驗收、審計、績效和綜合評估實施全鏈條一體化管理,推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工作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確保科技體制改革順利向前推進。
打破信息屏障,引入第三方機構強化監督管理
在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要切實打破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帶來的信息藩籬和屏障,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對科技計劃申報和管理工作的監督。可以探索引入第三方監督管理機構,與已有的專業機構形成良好的管理監督機制。嚴格徹底的實施科研項目管理改革措施,做到嚴格執行專家回避制度,嚴格專家入庫機制、嚴格執行評審專家隨機抽取制度,試點答辯視頻公開制度,答辯現場開放制度等等,營造良好的公平競爭氛圍。
完善政策體系,對承擔單位和負責人實施信用評估管理
在經費管理政策方面,要根據寬嚴相濟、注重信用的管理原則,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落實政策細則,使科技計劃經費方面的政策落地、落細、落小,在科研項目預算調整、勞務費支出、間接費用分配、結轉結余資金使用、差旅會議費標準等方面,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并與項目承擔單位和負責人信用評級掛鉤。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可以允許各專項負責人根據實際情況對預算經費進行動態調整,不斷完善預算執行情況,改進項目預算評審方式。
同時,在經費使用監督管理方面,適時開展“二次督查”,會同有關部門將督查結果納入信用管理,與項目承擔單位間接費用核定、結余資金留用等掛鉤。嚴格執行項目負責人終身負責制,根據預算執行、經費使用和信用評估情況,對項目承擔單位和負責人實施相應獎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