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靜
將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國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的第一要義,才能夠真正厘清權益分配機制,使科研人員或享有股份收益、或直接購買獲權,使他們消除疑慮、披荊斬棘,開創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春天。
專利作為技術創新成果的集中體現,與創新主體的生產、銷售、進出口、并購等各類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當前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12.4%,可見專利成果的實施轉化率、技術轉移率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可謂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專利技術實施轉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7年,全國僅涉及專利的技術合同就達1.5萬余項,成交額超過1400億元,同比增長近10%。但總體而言,專利技術轉移轉化仍不充分,創新主體日益增長的技術和貿易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技術水平之間仍存在深刻矛盾,實踐中仍有許多掣肘環節,尤為關鍵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技術轉移供給側,高價值專利產出不足。我國專利環境整體而言仍是“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缺少基礎型、原創型、高價值核心專利,而這類專利的活躍度、轉移率等遠遠高于普通專利。市場是專利價值最好的試金石,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僅6年,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專利剛剛進入市場環節就被權利人放棄了。經過全社會的多方努力,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已有了大幅提升,但創新主體培育高價值專利的驅動力不足,更缺少以技術轉移為目的的研發導航和專利布局。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的五個環節,建議政府決策部門將鼓勵知識產權創造逐漸向鼓勵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的后端傾斜,以更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為原則,改革現有資助體制,將有限的財政補貼進行更科學合理的分配。逐步淡化對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等參數的考核比重,增加能夠體現發明創造在市場中產生經濟收益的參數作為評價指標。將資助重點由專利申請轉移到對創新主體的高價值專利培育、高價值專利轉化轉移、在技術許可和交易中獲得高收益的專利的獎勵上來。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各類科技和人才項目評審中,增加高價值專利認定、實施轉化率、交易和許可收益等考核指標及其權重,全面激勵創新主體高價值專利技術的產出和供給。
在技術研發階段,我國創新主體對于專利信息資源的利用仍很不充分,專利導航、研發前的專利分析預警比例很低,重復性研究普遍存在。很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發現成果早已是現有技術,甚至已落入國內外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存在侵權風險。對此,建議大力推動創新主體在專利信息分析的基礎上,把專利戰略運用嵌入企業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過程中,通過專利布局,使形成的知識產權產品在占據市場、維護權益、融資交易等技術轉移環節中真正體現經濟價值。
此外,在代理機構良莠不齊、低價競爭的背景下,由于專利撰寫和獲權質量偏低,許多高價值技術成為低價值專利,從而在技術轉讓實施環節遭遇滑鐵盧,讓人扼腕嘆息。對此,監管部門應加強專利代理行業信息披露和行業誠信建設,在代理行業中弘揚工匠精神,引導代理機構精品化、高端化發展,培育和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理機構;同時,對于代理質量的宣傳和倡導也能夠引導創新主體提高對于專利代理機構的篩選標準,倒逼專利代理質量的提升,將低水平機構從知識產權服務市場中逐漸淘汰出去。
二是技術轉移需求側與供給側信息不對稱,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相互割裂,有技術找不到資金、有資金找不到項目,有項目找不到好的運營機構。對此,應整合資源,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加速先進技術的擴散,切實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在我國大力加強知識產權運營工作,開展試點城市、示范園區建設的背景下,應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的作用,培育和擴大技術轉移需求。大力推動知識產權運營機構、專利信息提供商、專利評估機構等相關服務機構深度參與科技成果供給環節。高水平的專利運營可以促進市場需求主體有效獲知高價值專利技術的存在,并借助科學評判專利的經濟價值,使高價值專利的權利人獲得顯性或隱性的經濟利益,從而能夠推動技術的轉移轉化。
具體而言,一是在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性重點產業項目研發和組織實施過程中,建議由政府主管部門搭建平臺,組織實施技術信息分析利用、專利導航、專利價值評估,定期發布高價值技術目錄,召開重點技術發布會,邀請投資機構參加;二是向重點產業聯盟、專利池聯盟選派知識產權運營專家顧問對接需求和供給側。上述對接過程中,對于確有條件、有必要的項目,可以通過政府出臺引導資金、政策補貼、無息貸款等形式鼓勵有實施轉化意愿和能力的主體購買引進國內外先進專利技術,從而防止重復研發浪費、規避侵權風險、提升創新水平,同時有效促進跨境及境內技術轉移。
三是國家雖然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但法律和政策較為宏觀,執行層面仍障礙重重,有待進一步細化和規范。以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務發明轉化難為例,對于職務發明的獎酬權,我國《專利法》倡導企事業單位在規章制度中予以明確,沒有明確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六章中也規定了法定獎酬標準,對于實施、許可他人實施專利的情形都應從利潤中給予發明人一定獎勵,但是其中并未明確規定專利技術作價入股的情形。國有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持有大量待轉移轉化的技術,卻同時面臨“國有資產流失”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某些高校還出現了教授因此而涉嫌犯罪的爭議案件,由此造成“國”字頭的專利權人以及發明人對于專利技術市場化往往束手束腳或動力不足。
對此,建議有關主管部門出臺“國有企事業單位專利運營指南”,給出價值導向和原則性操作規范。一方面在政策層面明確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專利技術作價入股,并給予職務發明人一定的股份比例作為獎勵,或從每年的股份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獎勵,但同時要加強評估和審計,防范廉政風險;另一方面,可以允許職務發明人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專利技術。通常,職務發明人是最熟悉技術、也是最佳的技術轉化主體,那么,在專利權人不具備實施條件的情況下,與其讓技術束之高閣,不如打破藩籬,鼓勵科研人員放手實施技術產業化。
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國家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或者在職創辦企業,但是配套的無形資產所有權制度仍不完善。科研人員需要手持利劍,方能在市場中游刃有余,而這個劍就是專利之劍。將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國有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的第一要義,才能夠真正厘清權益分配機制,使科研人員或享有股份收益、或直接購買獲權,使他們消除疑慮、披荊斬棘,開創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