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鳴
如何規劃新農村建設,特別是用科學和民主的理念進行設計和規劃,達成美觀、經濟、適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實現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農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這種典型的樣板是浙江省湖州市農村風貌。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在他考察湖州市安吉縣新農村時感慨而發。全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疑將推動新一輪農村建設的高潮。但是,如何規劃新農村建設,特別是用科學和民主的理念進行設計和規劃,達成美觀、經濟、適用的良好效果,仍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建設應該保留本色
農村不同于城鎮的最大特點,在其田園風光,這是人們追求自然美景的一種對象。我國古代大量詩詞以鄉村場景為歌詠對象,賦予其傳統文化內涵。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寫的是詩人置身于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山間小道的細致觀察,而且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從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現代化大都市的人們,渴望暫離喧囂,漫步在鄉間小路上,充分享受田園風光。因此,大都市周邊的鄉村,應該作為一種相對稀缺的自然資源,受到人們的珍惜和保護。
從服務于大都市的視角,國外學者提出了“農業多功能性”理念,即農業并不只是簡單的生產貿易的對象,還具有多種機能,農業對人類社會的實際貢獻遠遠超過農產品供給的范疇。農業在生產活動中,創造出農作物以外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價值,被稱為“農業多種機能”,其中包括環境保全、綠化資源開發和傳統教育機能。環境保全機能主要指人們所居住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以及生物資源的保存等。綠化資源開發機能是指為居住者休閑和參觀者旅游,保護自然景色和提供活動場地。傳統教育機能是指為參觀者和青少年提供自然和農業知識的教育培訓,以及為傳統文化和歷史遺址提供保護作用。更進一步來看,都市型農業是將傳統農業融入大都市發展,形成農村與大城市相結合的新集合體。由此可見,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不僅離不開源自農業的食品鏈,而且也離不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田園文化。
二、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樣板
浙江湖州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樣板,也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2010年以來,湖州新農村建設為“美麗鄉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先行。城鄉統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戰略思路和發展理念,改變了原來重城市、輕農村的“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把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整體進行統一規劃。湖州經驗主要有:第一,建立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聯動機制,即以“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聯動推進、協調發展”的思路,以中心鎮、中心村建設為重點,統籌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有序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和農民居住相對集中率,有效避免了倉促建設、隨意建設帶來的后遺癥。第二,農村新民居建設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因地制宜、依史而建的辦法,充分考慮村鎮不同的地理風貌、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的保護,最大程度將新農村建設與村鎮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對待歷史文化著名村鎮的新農村建設,盡量采取修舊如舊的方法,保存其歷史原貌特征。第三,形成一套調查民意、匯集民意、尊重民意和采納民意的機制和辦法,將新農村建設工作建立在農民群眾需求的基礎之上,使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決策和工作部署,有效轉化為廣大農民群眾自覺的建設家園行動,形成共建雙贏的局面。
生態文明構建美麗鄉村。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生態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湖州歷史源遠流長、自然景色怡人,具有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的雙重積淀。商周時期,湖州就是吳越文化的主要分布區;2000多年前,浙江境內最早的“省會”就坐落在湖州的安吉縣;到了近代,隨著中國現代化的發軔,湖州人更是憑借其商業傳統,積極參與了現代中國工商業的興辦和發展。“一部湖州史,半部民國史”,近現代不少名人出自于湖州,并保留一些頗具特色和歷史價值的古鎮、古村和文物。
湖州人精心設計美麗鄉村建設。第一,在充分利用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家堂村和荻港村。高家堂村擁有詩畫般的山色湖光,山水交融、水木清華。荻港村不僅保留江南小橋流水風貌,而且還承載著歷史,始建于乾嘉年間的積川書塾舊址,曾走出過數十位進士和名人。第二,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這已成為湖州干部群眾的共同認識和自覺行動。早在2006年,安吉縣就被評為全國首個“國家級生態縣”。湖州農村植被覆蓋率達75%以上,也就是說,除水面、公路和建筑以外,絕大部分山地和耕地為植被覆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吉竹鄉國家森林公園、天荒坪風景名勝區和龍王山自然保護區。第三,重視和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是“道路硬化、垃圾收集、污水處理、衛生改廁”。2010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已達60%以上。2016年浙江省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已高達84%,而全國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平均比例只有20%。第四,積極引進外來資金和資源,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近日,中央電視臺播出安吉縣魯家村美麗鄉村建設事跡。7年前,魯家村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在鄉親的勸說下,在外經商成功的朱仁斌回到家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村里賬目上只有6000元,但負債卻有150萬元。朱仁斌盤活了村里的土地資源,多方籌措資金,甚至個人擔保去借款。短短幾年間,村里引入旅游公司,開建了18家以野山茶、蔬菜果園等不同產業為主的家庭農場,還修了4.5公里長的鐵軌,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示范村。
三、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以湖州美麗鄉村建設為標準,來衡量各地美麗鄉村建設,不難發現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于我們去認真分析和解決。
一是一些農村大肆建設住宅。在一些大城市近郊區,鄉村建設陷入誤區。以某個我國特大型城市為例,在距離城區40—50公里的部分行政村,盲目擴建農民住房,有些宅基地已擴大到4分和5分地。據了解,當地農民常住人數很少,大部分已進入市區務工,所居住的房子已經非常寬敞,多建住宅房的目的是為了出租。擴建住宅房的結果是村子面貌一片混亂,既不像農村也不像城鎮。不像農村,是因為失去了田園本色;不像城鎮,是因為沒有城鎮的基礎設施。因此,有學者稱,這些農民不是在種田,而是 “種房”。這樣的鄉村建設根本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所在,也沒有任何美感而言。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鄉村黨組織缺乏正確引導和責任擔當,放棄政策原則和宣傳教育,放任一些村民的錯誤做法。由于沒有堅持原則立場,美麗鄉村建設最終演變成競相擴建私房,既占用大量基本農田,又形成了雜亂無章的建房格局,嚴重破壞了農村原有面貌。這與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是農民對村莊建設不知情。有的區縣領導掌握新農村建設大權,不僅不讓村民參與,甚至連村支部書記也不了解本村建設情況,這種方式引發了村民的不滿和抵觸。至于新農村規劃,由于是領導指定而非經市場的選擇,很多規劃公司不了解農村,設計既缺乏農村元素,也不符合農村實際情況。這不僅浪費了國家大量資金,而且導致鄉村建設的不成功。
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缺乏民主意識,缺乏群眾觀念,不尊重科學知識,過于看重手中權力,甚至有尋租的嫌疑。由于不征求群眾意見,群眾不知自己住房建設藍圖,必然會有意見和反感,從而引發社會矛盾,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
三是農村建設缺少文化元素。許多農村建設只注重基礎設施,忽略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傳承,這與我國作為文明古國的歷史極不相稱。雖然一些農村開始注意村莊歷史,但是大多數尚未關注傳統文化。從文化自信角度來看,實施鄉村振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區別之一,是更加注重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從民俗、民風等生活習俗入手,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實現農村鄉風文明。
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地方干部對“五位一體”發展理念認識不深刻,習慣簡單地執行上級的行政命令,缺乏有思想、有深度的思考和謀劃,特別是對包含較多文化元素的發展模式缺乏思考。同時,農村基層缺乏文化人,尤其是有文化的農民離開農村,形成了文化真空的區域。
四、政策建議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只有風景怡人、生態文明的農村,才能留住農村建設人才,才能吸引城市投資者,真正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
做好農村發展規劃編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做好統一規劃,關鍵在于體現鄉村的本質特征,保留農村的元素,否則就失去鄉村振興的意義。因此,編制農村發展規劃,農村研究者和農民代表應加入編制工作小組。
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民群眾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也是農村家園的主人翁和建設者,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充分征求村民群眾的意見和愿望。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征求群眾意見,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讓群眾認識到自己受益,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利用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借鑒湖州經驗,在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基礎上,形成有特色的美麗鄉村示范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不僅增添鄉村建設的光彩,而且是吸引觀光旅游的重要資源。在農村建設中,自然和人文景觀建設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應做好公示和民主監督。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公共建設項目,應該公開公示,接受社會各界和農民群眾的監督。國家財政投入較大資金量,在做好績效考評和審計的同時,可借鑒委派民主黨派監督扶貧工作的經驗,監督和檢查村莊建設工作,發現問題并堵住漏洞。
構建美麗鄉村長效機制。湖州經驗表明,美麗鄉村的最終目標就是經營鄉村,即用高水平的鄉村建設夯實鄉村經營的基礎,用高效益的鄉村經營實現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來看,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休閑旅游,并成為鄉村經營的一個“重頭戲”。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