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摘要:本文從直觀感知體驗、讀思結合、符合漢語特性三個方面探析誦讀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以《蒹葭》課堂教學為載體,分析誦讀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的積極效果。
關鍵詞:誦讀法;《蒹葭》;中職語文教學
誦讀法是傳統語文教學方法之一,荀子曾講過:“誦讀以貫之,思通以誦之”。通過誦讀法能促進學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及詩歌的語句用法和含義,能幫助學生體會詩句或者文言文詞句的語言美,能排除學生與作者間的語言隔閡,引導他們對詩歌意境的領悟和對作者思想情感的體驗。誦讀就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轉變為有聲的言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時、恰當、認真地引導學生誦讀,激發課堂的活躍性,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下面主要以《蒹葭》課堂教學為例探討誦讀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遵循學生閱讀心理規律,強調學生直觀感知體驗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誦讀法主要是要求學生對全文進行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而通過誦讀法首先是讓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直觀的感知,獲取文章的整體印象。但是,學生對文章整體的直觀感知體驗必須遵循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掌握文章所蘊含的各種意境、寓意、語法等知識。因此,在誦讀過程中,第一讀,讀出文章的大概主張;第二讀,讀出文章的文勢規模;第三讀,讀出文章的綱目關鍵;第四讀,讀出文章的警策句法……通過一遍遍的誦讀,讓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這樣,遵循學生閱讀心理發展規律,加強學生直觀感知體驗,進行誦讀法能更加深刻完整地掌握文章的結構、意境、詞句、語法等信息。
比如《蒹葭》課堂中,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齊讀、個別讀,要求他們反復誦讀,直至背誦。每讀一遍,筆者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解答,問題隨著誦讀的次數逐漸深入。這樣,讓學生們每讀一遍都述說其對整篇詩歌的感悟情況。如讀完第一遍,筆者會提問:《蒹葭》這首詩歌具體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在何時節?此時學生們會根據第一次誦讀而在腦海中形成的印象說:“秋天,清晨”。因為詩歌中多次出現“白露”,而白露即為秋天清晨所出現的氣象特征。然而接著讀第二遍,第三遍……筆者設計的問題如:“詩中所描繪的景物特點是什么?”、“為霜、未稀、未已等詞主要表現了什么意思?”、“整篇詩歌所采取的語言手法有哪些?”等等。
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讀思結合
通過誦讀法,讓學生熟讀靜思、讀思結合、以讀助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誦讀體驗文章感受,自求自得、自我感知,將誦讀、感受、體驗、記憶、精思、自求、自得進行結合,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進行不斷的記憶、不斷的揣摩、不斷的思考,最終使學生們“不待解說,自曉其義”,達到“思遠、義精、學博” 的境界,實現舉一反三。同時,通過誦讀法,學生能積累豐富的語言語句、提升其寫作能力、增強其預感能力。而這些都要求學生在誦讀中要主動思考,即讀思結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一味地跟從教師分析和講解,被動地去接受,去死記硬背。
比如在《蒹葭》課堂教學中,筆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在誦讀的同時主動思考、討論。如學生將班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在即便齊聲誦讀之后彼此討論,讓他們進行積極的想象,彼此探討整篇詩歌的意境、畫面,將整篇詩歌具體故事化,再讓每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進行積極發言,將小組成員的觀點看法述說出來。如這篇詩歌表現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及追求不成功的惆悵”之故事,從而彰顯出真摯感情的美麗和結果渺茫的可悲之處境。通過讀思結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詩歌誦讀以及語文學習興趣的提升。
三、符合漢文漢語特性,強調學生入境、入理、入情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觀念都體現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各種情感、思想都是通過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的。通過誦讀法,從文章語言文字出發,讓學生慢慢地“人境、人理、人情”,透徹掌握和理解文章語言意象、意境,充分感受文中蘊含的人格魅力、美好情操、深刻哲理,挖掘作者內心中的想法、情境、情感。而這些都是符合漢文漢語的教學特征的,漢文漢語特性往往蘊含著“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含蓄之美、“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意境之美、“言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空白之美。
比如在《蒹葭》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層次教學法,將全詩劃分為三個章節,每個章節劃分為四個層次,讓學生在誦讀中層層逐漸進人詩歌之境、之理、之情中。如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通過學生的誦讀和筆者的講解,讓學生感受清虛寂寥和凄涼哀婉之情,感受詩中追求愛情卻可望難即的處境。而三、四句展示詩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這伊人”是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之后四句是并列的兩個層次,分別是對在水一方、可望難即境界的兩種不同情景的描述。全詩三章, 每章只換幾個字,這不僅發揮了重章疊句、反復吟詠、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而且產生了將詩意不斷推進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誦讀法是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方法。筆者運用誦讀法,在《蒹葭》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充分應用,有效提升了語文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齊讀、個別讀,要求他們反復誦讀,直至背誦。每讀一遍,筆者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解答,問題隨著誦讀的次數逐漸深入。這樣下來,讓學生們每讀一遍都述說其對整篇詩歌的感悟情況。
參考文獻:
[1]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補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8
[2]劉義慶撰.語又教學中誦讀法應用歷史概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637
[3]智仁勇等.葉圣陶語又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