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芳
摘 要:作為首批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壯錦,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成為承載廣西民族文化記憶的活化石。以廣西壯錦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其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困境,并結合新時代工藝產品的設計理念和審美趨勢,探索符合當代審美和技術語境下廣西壯錦傳承與保護的開發路徑。
關鍵詞:現代化;廣西壯錦;傳承;發展
壯錦作為廣西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寶之一,與宋錦、云錦、蜀錦并稱為我國四大名錦,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中。如今,壯錦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遭遇瓶頸,如何促進壯錦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實現壯錦的持續發展成為壯錦現代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壯錦的文化內涵
傳統的壯錦工藝是在壯族人民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漸豐富和完善的,一般以棉紗為經、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式,制作成服飾、裙子、頭巾、背包等日常生活用品。壯錦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色彩艷麗、圖案生動、風格粗獷、結構嚴謹、經久耐用,這種獨特的編織工藝和精美的圖案設計,蘊藏著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充分表達了廣西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最本真的追求,反映出其心靈手巧、熱愛生活、自力更生的樂觀精神和民族格調[1]。
二、廣西壯錦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之前,廣西各地壯錦產業的發展總體上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帶動了廣西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近些年,廣西壯錦的傳承與發展在現代化過程中卻遭遇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傳承出現斷層危機
隨著社會變革的日益深化以及高端技術的引入,壯族文化正在受到來自其他民族乃至外國文化的影響,加之一些優秀的壯錦傳承人漸漸老去,其他壯錦藝人也開始從這種傳統低收益領域轉向其他發展領域,造成了壯錦技藝的傳承出現斷脈危機和壯錦工藝發展前景日漸式微的嚴重現象。
(二)制作工藝缺乏創新
由于傳統手工技藝缺乏對現代創新元素的敏感度,壯錦產品市場逐漸被機械化產品所代替,使得壯錦的傳統藝術品與當代審美需求相脫節,設計出的產品在題材、花紋、圖案、樣式等方面均無重大突破,出現了壯錦工藝品種類少、辨識度低、品牌化弱的現象。
(三)產品推廣渠道單一
在新媒體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由于壯錦產品的推廣渠道過于單一,造成壯錦特有的人文氣息和文化內涵不斷流失,在文化理念和符號傳達過程中呈現出視覺傳達效果差、品牌效應低、市場競爭力弱、產品消費量萎縮等現實問題。
三、廣西壯錦現代化發展策略
面對我國新的發展歷史方位,必須使壯錦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現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使之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能夠解決壯錦文化存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一)傳承:覓良徒,傳絕技,防斷層
遵循國務院出臺實施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針對已經被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作,對其進行命名,授予稱號,或者進行表彰和獎勵。同時,從社會、學校等多個層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承人的培養,健全和完善壯錦的傳承機制。
1.提供物質保障
在對廣西壯錦進行開發式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要挖掘身懷絕技的壯錦藝人,從國家以及政府的層面對這些藝人予以肯定和認可,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資助,形成一定的生活保障,為壯錦的發展提供傳承空間與傳承條件,使這些手工藝人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壯錦的創作中,從而促進壯錦文化的良性發展。
2.積極引導交流
對于壯錦文化的發展,應該積極走政企結合的道路,結合市場的供需需求,適時引導、鼓勵壯錦傳承人進行改革和創新,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壯錦產品[2]。同時,為壯錦傳承人提供展現自我才能的平臺,安排壯錦傳承人參加技術培訓班,并到相關院校和織錦工藝廠進行學習,與時尚品牌設計師交流合作,使其不斷拓展自身視野,激發創作靈感。
3.培養新生力量
在壯錦的藝術教育方面,可以將織錦技藝引進小學課堂,加強對壯錦傳承人新生力量的培養。通過就地傳承的方式興建學校,開設壯錦相關手工制作課程,以老一輩優秀壯錦藝人的言傳身教,使孩子能夠從小接觸壯錦藝術,提高壯錦技藝水平,鼓勵他們從事織錦行業的工作,不斷提高傳承人延續民族文化的自覺性。
(二)工藝:秉傳統,融現代,重創新
在保護搶救的基礎上,對壯錦工藝應做到合理開發和創新設計,將其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與新時代的文化潮流有機結合起來,在傳統的織造技術風格中注入現代時尚元素,使壯錦的古典美與現代美和諧地融為一體,煥發出新的風貌。
1.服裝品牌設計
通過與著名的服裝設計師合作,注入現代創新設計理念,在傳統壯錦圖案的基礎上,繼續改良外觀、花紋色彩,將壯錦文化元素與現代服裝品牌相融合,打造出廣西地區獨特的現代化民族服飾;借由形象大使(如著名模特、演員等),利用“明星效應”為壯錦代言,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擴大品牌影響力。
2.產品包裝設計
將壯錦的圖案元素與現代產品的包裝設計相結合,既保留傳統造型特征,又迎合現代審美追求。例如,對食品進行包裝設計時,可以采用壯錦的幾何圖形進行變形重組,實現傳統美與現代美的融合;在當地酒品包裝設計中,利用壯錦的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注入到酒產品的包裝外盒中,使之在增加視覺記憶的同時能夠傳遞壯錦文化。
3.建筑空間設計
壯錦元素同樣可以體現在建筑空間的設計上。例如廣西壯鄉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廣西藝術學院,該學校大門墻上的裝飾,正是采用了壯錦的圖形元素,渲染了藝術院校高雅、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成為壯錦圖案在公共空間設計中開發利用的一大亮點[3]。此外,還可以將壯錦的創新元素應用于廣西地區居民樓、商場建筑、景觀建筑等公共空間設計上,打造廣西地區特有的建筑裝飾風格。
4.交通工具設計
被稱為“騎在摩托車上的城市”廣西南寧,在電動車的外觀設計上可以加入壯錦元素;隨著共享單車的風靡,可利用壯錦紋樣與共享單車相融合;南寧始發于全國各地的火車、動車、高鐵,在車廂外觀和內部形象設計中可以適當注入壯錦圖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廣西壯錦文化的推廣。
除了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壯錦元素還可以應用于家具設計、公共服務設施(如垃圾箱、指示牌、公交車站牌等)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雨傘、環保袋等)等各方面,打造成具有代表性的壯錦文化符號,提高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辨識度。
(三)宣傳:抓動態,延靜態,樹品牌
除了在壯錦傳承人的保護培養、壯錦元素的開發利用上,可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壯錦進行更加廣泛的宣傳,擴大影響范圍。其主要宣傳途徑包括動態傳播和靜態傳播兩個方面:
1.動態傳播
動態傳播主要包括電視和電影傳媒、節慶文化活動、旅游景區展演三大類。
(1)電視和電影媒體
影視傳媒的視覺效果更有利用壯錦文化的呈現。如與廣西電視臺合作,拍攝相關壯錦宣傳片,將其工藝制作的全過程展現出來,使觀眾從中感受到壯錦的藝術之美與人文內涵;借鑒電影《劉三姐》的宣傳方式,將壯錦文化融入視覺影像之中,例如形成《印象·壯錦》的文化品牌。
(2)節慶文化活動
通過每年定期開展“廣西壯錦工藝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增強壯錦文化的親身體驗,擴大口碑宣傳效應,加強當地人民的文化使命感,促進其自覺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借助中國(廣西)——東盟博覽會這一國際性平臺,設置獨立展區,宣傳有關壯錦的創新產品,增強傳播影響力。
(3)旅游景區展演
廣西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旅游+壯錦文化”將成為必然趨勢。例如,在景區內設置民俗文化展示廳,使游客親身體驗壯錦的整個制作過程,在旅游娛樂中增強互動;在旅游區設立古色古香的壯錦作坊和商店,出售壯錦相關產品,使之在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將壯錦文化傳播出去。
2.靜態傳播
靜態傳播主要是指以紙質媒體、互聯網、數據庫的形式對壯錦進行宣傳。
(1)數據庫保護
針對廣西不同地區的壯錦資源實施匯總,對相關數據進行統一的分類管理,將壯錦的數量、分布、環境、現狀等信息錄入到數據庫中,加上影像民族志等影視的拍攝,使人們對壯錦的工藝流程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以數據庫保護和記錄的形式來實現壯錦文化的存續發展。
(2)紙質媒體宣傳
紙媒通常都有固定消費受眾,在紙媒的設計中注入壯錦元素,增強壯錦文化影響力。此外,在制作關于壯錦形象的宣傳書籍時,可以打破常規的平面單頁形式,利用壯錦元素的鏤空裝飾進行內頁設計,使讀者從更多的層面上形成體驗和感受,這有利于壯錦新文化的發展,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與理解[4]。
(3)互聯網傳播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利用網絡對壯錦文化進行更廣泛的宣傳。如打造壯錦品牌,制作壯錦內容的網站平臺,增強壯錦文化在互聯網上的整體優勢,推動壯錦文化走向世界的舞臺;通過新浪微博、微信平臺、人人網等社交網站,及時發布有關壯錦新產品、新形象、新動態的消息,達到全方位宣傳壯錦文化的效果。
四、結語
壯錦,從古代的生活用品、宮廷進貢品發展到今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刻地體現了廣西民族文化的精髓。目前,壯錦在保護傳承、工藝設計、文化傳播等方面面臨的問題,使其處于尷尬境遇。對此,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壯錦的文化內涵,不斷探索其在各個設計領域的價值,結合新的視覺元素,做到取其“形”,延其“意”,從而傳其“神”,設計出符合新時代審美需求和廣西地域特征的創新型產品,促進壯錦工藝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偉峰.略論廣西壯族織錦的興衰[J].學術論壇,1999,(05).
[2]賀劍武,高艷玲.民族地區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式保護研究——以廣西壯錦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03).
[3]喻湘龍.試論廣西壯錦圖形在現代設計中的再應用[J].南方文壇,2009,(04).
[4]范雪峰.以壯錦為例探索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播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