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理智
【摘要】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依然嚴峻,保持就業穩中有進,促進充分就業是長期話題。在促進就業過程中,應適應經濟新常態與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形勢,將就業服務與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充分融合,從優化就業服務,加大就業監管力度,搭建就業平臺體系等方面促進就業。
【關鍵詞】就業 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就業態勢良好,穩定和擴大就業是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創業促進就業,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同時,經濟下行與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形勢,給予就業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新的機遇。
一、發展現狀
(一)就業形勢嚴峻,失業率高
就業形勢與人口基數密不可分,據教育部數據,2004年至2017年平均每年有近595萬名高校學生要面臨就業問題,初次就業率一直處于70%左右,且近年來呈現下降的趨勢。在大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的同時,我國城鎮失業登記率也以每年7%的比例逐年上升。再者,我國巳緩步進入老齡化階段,存在就業困難的老齡人口需要安置,這無疑使得就業形勢的嚴峻程度愈演愈烈,也給就業服務體系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業崗位不足,部分行業風險較大
我國第
一、二產業比重過大,可提供就業崗位少;第三產業可吸納就業較多,但存在所占比重較小的問題,因此,產業的優化升級顯得至關重要。隨著新舊動能轉換與供給側改革的步伐,企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這也給就業形勢帶來諸如下崗、失業等風險,使得崗位的就業吸納能力皇不斷下降態勢,同時也加大了再就亞的難度。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我國社會保障尚在建設中,沒有形成全面的綜合保障體系。現有社會保障體系也存在覆蓋面較窄,城鄉覆蓋比例失衡,模式單一缺乏多層次保障,社保基金籌集難,社保法律不健全等突出問題。
二、主要挑戰
(一)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
新形勢下我國的就業問題主要表現為招工難與就業難之間的矛盾,“用工荒”與“留工難”的問題并存。當前,我國勞動力就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隨著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對勞動力數量及素質要求較高,由于勞動力素質不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導致部分新興產業的技術人員、服務人員的短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比例較低,發達國家約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從事第三產業,而我國第三產亞就業人口比重約為35%。
(二)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涵蓋就業培訓、創亞指導、人才交流等綜合性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但是就業市場仍存在不少問題。就業體制方面包括就業資源城鄉配置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區就業信息不對稱、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服務方面包括就業服務平臺功能單
一、服務質量方式有待提高等問題,與市場的對高水平就業服務的需求存在矛盾;監管方面包括缺乏統一法律法規、市場監管欠缺、獎懲機制不明等問題。
(三)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各級政府在就業方面出臺了許多措施,但由于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激勵效果不明顯。再加上各級單位疏于落實相關政策,如投入資金少、工作環境差、支持力度不夠等,使得廣大就業者對工作缺乏熱情。此外,一些單位存在人員管理問題,就業者待遇低,升職機會渺茫,這無疑加重了就業者的顧慮。
三、政策建議
(一)優化就業服務,緩解就業壓力
就業是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就業問題與醫療、教育、戶籍、社會保障等因素有關,政府應積極主動建立與就業相配套的法律規章、社保體系等相關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就業體系。在促進就業監管機制建設中,可以鼓勵社會力量的參與,中介機構等第三方的介人可以有效促進就業服務體系的健全與發展。當前我國的就業群體以高校畢業生與農民工為主,針對兩大群體應出臺相應措施促進就業。通過就業培訓、鼓勵返鄉創業、提供貸款保險等措施促進農民工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可通過人才引進計劃、鼓勵自主創業、大學生村官等方式促進就業,同時提供準確可靠地就業指導服務,建立完善就業援助制度。
(二)加大就業監管力度,保障公平就業
規范與監督在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中至關重要,因此,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制度,規范就業過程。規范政府部門行為,改善就業服務中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進一步清除就業歧視與就業限制、城鄉勞動力資源分配待遇不同等問題,保證人人享有公平的就業機會,加強就業監督,同時要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就業氛圍,建立健全就業體制機制。同時在高校建立就業指導與教育基地,培養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提高。規范就業中介行為和就業市場。在政府、高校、社會協同治理與監管下,更好地促進就業,實現就業公平。
(三)搭建就業平臺體系,提供精準幫扶
按照資源共享、服務高效、均等覆蓋的要求,應結合就業服務建立市、縣、鄉村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就業服務圈”。市負責統籌科學規劃,進行就業政策、就業人員信息以及企業的招聘統籌。以縣為核心推進建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扶持個鄉鎮就業服務點的建立及指導并進行就業信息發布。鄉村(社區)一級主要滿足基層群眾、農民工的就業指導及服務,同時在鄉村(社區)一級至少專設一名專職信息員,負責就業服務點的管理工作,引導就業者通過招聘會、網絡等渠道積極就業。依托互聯網經濟,拓寬就業創業融資渠道,開展“互聯網+就業”服務,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提供就業服務,便利群眾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搭建就業平臺,實現就業功能多元化,完善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為就業群體提供精準幫扶,滿足就業群體的服務需求。
參考文獻:
[1]曹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分析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12(04):67-70.
[2]尚麗明.試論當前“招工難”和“就業難”現象的原因及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104-105.
[3]楊光輝.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統計研究[D].廈門大學,2006.
[4]李天舒.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建設思路[J].經濟研究導刊,2014(10):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