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麗
【摘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剩余,農民進城務工成為趨勢。農民工作為社會的底層人民,弱勢群體,其收入水平長期處于較低狀態。本文通過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動因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提高其收入的建議,為政府職能部門統籌城鄉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農民工 增加收入 微觀因素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農業科技的飛速發展,農耕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勞動力過剩。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市務工。農民工作為底層的勞動者,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遠不及城鎮居民。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都將影響農民工收入,本文主要從農民工個人因素,既微觀因素,分析影響其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動因
(一)勞動力過剩,增加收入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早已擺脫了傳統的手工耕種農業模式,絕大部分耕作已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耕種效率。因此,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為了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同時也為家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絕大多數勞動力富裕的家庭都選擇進城務工。
(二)迫于生計,別無選擇
我國幅員遼闊,對于土地貧瘠和不便于機械化作業的高原地帶、丘陵地帶,農民仍采用手工勞作,生產率低下,嚴重影響其收人。對如今而言,單純靠種地可能出現人不敷出的問題。為了解決生計問題,當地農民只能選擇放棄務農,進城務工。
(三)為后輩提供更好的教育
就教育水平而言,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師資力量和教育理念相對比較落后。在這樣的環境下,后輩的思想觀念和眼界很難打開。為了后輩能到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個比父輩更好的未來,很多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在城市安家。
二、影晌農民工收入的微觀因素
影響農民工收入的因素很多,就宏觀而言,包括社會安定程度、國民經濟的總體水平、行業發展狀況等因素。就微觀而言,主要涵蓋個人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從業年限、職業、性別、年齡等因素。
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是決定個人收入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其文化水平決定了能從事的職業的高度。文化水平越高,對所從事的職業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能更快是適應工作,從而更有機會得到提升,收入也相應增加。然而,在農民工中,普遍學歷較低,絕大多數僅有初中文化水平,這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農民工的收人增長。
技能水平。絕大多數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都需要一定的技術,能熟練地對其從事的工作進行操作,將大大提高其社會競爭力,收人水平相應的也將高于不會或不熟練的競爭者。但是,絕大多數農民工從未接受過正規的培訓便直接上崗,導致其需要花費相當一段時間來熟練操作,而此期間的收入較低。
從業年限。從業年限越長,代表此人對該行業的了解程度,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也較年限短者更加豐富。相應地,用人單位也更愿意付出高的報酬雇用此人。但是,絕大多數農民工由于受行業及自身因素的影響,需要經常更換工作,很難較長時間從事同一工作。
地域因素。農民工既有來自本地農村的,也有來自外地農村的。外地農民工,由于對當地的風俗、語言、習憤等存在些許不適應,故其受認可程度不及本地農民工,從而導致其收入受到影響。
三、增加農民工收入的幾點建議
農民工作為社會底層人民,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也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收入保障亟待解決。為增加農民工收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力度。針對農村教育現狀,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師范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教學。同時,減免農村困難家庭一切學雜費,避免任何一個家庭因經濟原因而輟學。此外,高考時對農村家庭學子給予相應優惠,使其能接受高等教育,從而帶動當地重視教育。
第二,組織社會力量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通過國家財政支持,以村、鎮為單位,建立相應的技能培訓學校,鼓勵當地外出務工人員進行集中技能培訓,提高其社會競爭力,從而提高其收入。
第三,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和收入問題。根據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民就地就業,提高農民收入。
第四,減小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大力發展本地鄉鎮企業,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從而擴大本地商業規模,吸引本地農民就近就業。此外,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
四、結束語
農民工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團體,社會弱勢群體,其收入問題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各界應從多方面幫助農民工,從而保障和提高農民工收入,這不僅關系到農民工自身利益,而且對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桂新,胡健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與市民化意愿[J].社會科學文摘,2016,(1).
[2]顧東東,杜海峰,劉茜,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民工社會分層與流動現狀[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3]汪潤泉.子女教育期望與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基于全國7個城市調查數據[J].農業技術經濟,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