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生
【摘要】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是增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作為公共服務的重點服務對象,對他們實踐信息援助,開展文化志愿服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厘清“信息弱勢群體”及“文化志愿服務”內涵的基礎上,對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探索了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務水平的措施。
【關鍵詞】文化志愿服務 信息弱勢群體 公共圖書館 服務效能
圖書館作為社會進步的力量,承載著公共生活理想和國民的文化祈求,有責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而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他們能否及時獲取有效信息關乎著其生存與發展,也關乎著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對他們實施信息援助,有利于消除他們與常人之間的信息鴻溝,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形成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因此,筆者以信息弱勢群體為研究視角,對公共圖書館開展文化志愿服務進行針對性研究,具有很強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一方面,本文提出的提高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水平的措施,可以為決策者提供理論支撐,也可以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另一方面,能夠喚起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對信息弱勢及文化志愿服務的足夠關注,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務制度,推進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經常化、制度化。同時,還有利于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支持圖書館文化志愿者服務建設,進一步拓展文化志愿服務領域。
1 “信息弱勢群體”的內涵
1.1 信息弱勢群體
目前,學界對信息弱勢群體的研究仍處于強烈關注度與熱烈討論階段,對其概念界定還未形成統一認識,不過以下三點基本上被人們認可;
組成部分:信息弱勢群體是指在信息資源獲取和利用過程中處于劣勢或者不具備該行為能力的社會群體,主要包括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者、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城鄉邊窮地區的居民等。該群體是公共圖書館的重點服務對象,也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
形成原因:重新審視信息弱勢群體的組成,就不難發現其形成受社會、經濟、地域、技術生理、個人信息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主要客觀因素是他們被信息邊緣化的掣肘。
所具特色:核心特征是弱勢;本質在于信息貧困;呈現動態性和相對性;信息獲取渠道少;信息素質低;信息需求強調實用性。明晰了這幾點,公共圖書館就可以分門類的對其開展針對性服務,從而提升對該群體進行文化志愿服務效能。
1.2 文化志愿服務
文化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特指文化服務者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文藝技能等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藝術服務和幫助。文化志愿服務的核心內涵是志愿服務精神,核心價值是志愿者文化,主力軍是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者涉及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圖書館學等多個學科,不僅體現了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擔當,而且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生命個體最根本的思考與關懷。開展文化志愿服務不僅有利于拓展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領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而且還有助于涵養當地的文化生態,助推中國文化夢的實現。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重點對象是信息弱勢群體,不僅包含未成年人、殘障人士、老年人,而且還包括進城務工者、留守婦女兒童及老少邊窮地區的民眾等。如果將文化志愿服務與公共圖書館有機結合起來,必將促進信息弱勢群體的良性發展。
2 對信息弱勢群體開展文化發展服務的可行性分析
2.1 圖書館的公益性是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的理論基石
公共圖書館的創建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公辦和民辦。公辦是指主要由各級人民政府投資興辦;民辦主要是指由社會力量捐資興辦,均具有公益性及公共文化和社會教育兩大職能。公共圖書館作為滿足公民終身學習、非功利閱讀和非專業研修需求的公共資源,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向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它不以贏利為目的,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旨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在現代社會,志愿者是非常響亮的身份標識,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參與者現在已經成為傳承美德、改善社會失衡、維護社會團結和實現自我提升的一種手段,既有利于助推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又有利于積極引導更多的人加入文化志愿的行列,共同創造誠意付出、分享公益的美好社會氛圍。
2.2 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有限性為文化志愿服務開辟了空間
圖書館工作的好壞,取決于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精神和道德素養。而公共圖書館大多屬于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其人員編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約束,這終將成為制約公共圖書館發展的瓶頸。此外,圖書館工作的多層性使得人力資源明顯不足,這終將成為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的短板。在這種情況下,志愿者可以作為圖書館人力資源的有益補充。文化志愿者作為一種優質的非資本化資源,若能與文化圖書館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有效減少政府投人,節約社會成本。文化志愿者目前主要包括文化工作者、文化愛好者及其他志愿者。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行業,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才能,不僅有利于拓展圖書館的服務空間,而且還有利于提升公眾對圖書館的社會認知度。因此,我們應該營造出有利于推薦文化志愿者服務工作的良好輿論環境,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渠道,搭建社會力量參與平臺。充分挖掘蘊藏在社會中的巨大文化志愿服務力量。
2.3 國家政策支持是文化志愿服務發展的動力杠桿
政策是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杠桿。文化志愿服務作為一項系統與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保障信息弱勢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而國家政策為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宏觀指導,是推進文化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的動力杠桿。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年12月,文化部、中央文化明辦將2013年確定為“文化志愿者基層服務年”。2013年,在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中,志愿者工作作為評估指標正式進入評估文件。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同年,文化部將2014年確定為“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2015年1月,中央兩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意見》,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只有政府和社會共同重視起來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弱視群體基本文化權益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