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文平
摘要:沐浴課程改革的春風,洗禮自己的思想,踐行《數學課程標準》的育人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盡可能地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只要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氛圍,搭建交流的平臺,幫孩子共同收獲學習的成果,就完成了教學活動交給我們的任務。只要孩子們參與了,思考了,探究了,這個過程才是教師真正將自己的思想裝進學生大腦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課改是我的導師,我是課改理念的實踐者。踐行高效課堂改革的要求,給我體會最深的就是要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學實踐中,要做到這一點的確也不輕松。在短短八年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勉:
一、摸清家底,為學生的探究活動鋪路搭橋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教學的摸底,那是相當的關鍵。檢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即為新知識奠定了基礎,而且我發現還能有效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為走好第一步,才想走下一步,才能走好下一步。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第九冊中的《分數的大小》,教材安排的是”異分母分數的大小“。上課伊始,我并沒有很快進入主題,我先通過談話了解了學生對同分母、同分子分數大小比較的相關知識。開始,部分同學還不太熟,我就趁機給予輔導,待大家都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就將例題拋給大家,同學們一看:“呀!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樣,該怎么比較呢?”看到孩子們疑惑和渴望的眼神,我趕緊問:“有信心挑戰一下嗎?”同學們就信心滿滿地進入下一環節,共同探究新知。這樣科學的教學導入,必將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二、多樣化的數學活動,才是數學課堂最具生命力的環節
數學活動是具有生命的,只有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數學知識才有價值,數學教學才有意義。但固有的,常規的活動形式,會讓學生厭倦,只要新鮮,學生才能好動,無論動腦,動手,動口,他都會樂此不疲,滿心歡喜。和“和尚撞鐘式”的經歷知識的過程是完全不同的,以下是我常用的幾種教學形式,僅供參考。
(一)由實踐活動引發思考
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十一冊第一課《圓的認識》時,我是這樣設計活動的。我將螞蟻放在水杯里,一進教室,我就把這只杯子放在教室的空地上,我說:“同學們,快過來看小螞蟻也會游泳”。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站了起來,有個同學還在嘟囔:“這有什么好看的……”同學們正在七嘴八舌時。我說:“大家都站著別動,看看我們站的隊形,為什么誰也沒有組織,大家站的這么規則”。同學們一下子安靜下來,看得出每個孩子都陷入深深的思考。我打斷他們的思考,“你們能動手畫出我們的隊形嗎?”學生們借助早已準備好的各種工具,認真地畫起圓來。從開始到完成教學目標,全是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我甚至都覺得我也是學生,而且我們學得很開心。
(二)直觀感受,由觀察引發思考
在聽了我校一名骨干教師的公開課后,我覺得,在教學關于“空間與圖形”時,重點要引導觀察,對比,從而引發思考,和知識的形成一同成長。如我校李瑞老師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先讓學生們說了“周長”的含義,然后觀察長方形(教師課前準備的長方形卡片),并說說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學生七嘴八舌,有說四個角都是直角,有的說兩條對邊分別相等。特別是后者,學生一回答,老師就立馬給予肯定,然后將例題拋給學生,并重點要求學生們結合長方形的特點進行探究,找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此項教學活動很大程度上讓學生主體參與其中,最后的教學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
(三)游戲活動,引發思考
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由于孩子小,理解力,注意力等各方面都和我們想象的差距甚遠,你講的再透徹,再明白,總有“對牛彈琴”之感。好多老師抱怨:“小孩子真難教”。其實,我們是忽略了他們的年齡特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幼稚,貪玩,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他們坐不住,喜歡動。所以,我們就可以采用游戲教學。如一年級教材中安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法”。好多老師天天安排數小棒活動,其實這個活動,我們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是可以常規化。
但我們可以增加一些游戲類的活動,低年級學生非常好動、好玩,玩游戲恰恰符合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恰當引用游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認識和接受知識。利用有趣的數學游戲,吸引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拓展知識,讓學生思維延伸
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發展性學習是我們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那么在教學活動中,拓展環節是必不可少的。但拓展練習一定要設計的恰到好處。如我在教學“生活中的比”時,練習環節進行完后,我設計了“課外搜集生活中的比”。讓學生將課內知識進行拓展,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內外都能有目標地進行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真正地被體現。
三、有效的評價,才能真正體現教學活動的價值
《課標》明確要求:“評價要多元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適合每個個體發展的評價。具體說,就是不要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控情況作為唯一衡量的標準。我們要鼓勵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識能力水平上得到發展。特別要多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尤其農村小學生特別渴望。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許改變的是孩子的今后的學習態度;一句暖心的話語,也許改變的是孩子今后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只要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氛圍,搭建交流的平臺,幫孩子共同收獲學習的成果,就完成了教學活動交給我們的任務。只要孩子們參與了,思考了,探究了,這個過程才是教師真正將自己的思想裝進學生大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