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目的:探究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驗檢疫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集80例微生物標本(包含21例流感病毒、17例幽門螺桿菌病毒、20例支原體病毒、22例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標本分成均等的兩份,一份采用傳統檢測方法進行檢驗(設為對照組),另一份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方法進行檢驗(設為研究組),比較兩組檢測方式的檢出率。結果:研究組對流感病毒的檢出率(95.2%)明顯高于對照組(71.4%),研究組對幽門螺桿菌病毒的檢出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2.3%),研究組對支原體病毒的檢出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研究組對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的檢出率(95.5%)明顯高于對照組(77.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分子生物學技術能有效提升微生物檢驗檢疫的準確率,因此其具有良好的檢驗檢疫價值。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技術;檢驗檢疫;應用
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是建立在核酸生化基礎上的現代化檢測技術和研究手段,通過對
生物大分子核酸及核酸表達產物蛋白質功能、結構、相互之間的作用和關系進行研究,其能有效為臨床疾病的診斷和評估、病原微生物檢驗、食品安全檢測以及寄生蟲病防治提供重要的檢驗依據,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微生物學、遺傳學、醫學以及食品檢驗學等多個領域的檢驗檢疫中。除此之外,其還具有操作簡便、特異性強以及靈敏度高等多種優勢,因此其已成為現代臨床和免疫檢驗最重要的檢測手段[1]。本文主要探究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驗檢疫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收集80例微生物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1例為流感病毒、17例幽門螺桿菌病毒、20例支原體病毒、22例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分別對其采用傳統檢測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檢測。
(二)方法
將所有標本分成均等的兩份,一份采用細菌培養鑒定、免疫測定及血清學檢驗等傳統的檢測方法進行檢測,另一份采用以聚合酶鏈反應技術為基礎的分子免培養方法和核酸檢測技術進行檢驗,通過在病原體中加入特異性引物進行擴增檢驗。
(三)觀察指標
觀察和統計兩種檢測方式對微生物標本病原體的檢出率。
(四)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研究組對流感病毒的檢出率(95.2%)明顯高于對照組(71.4%),研究組對幽門螺桿菌病毒的檢出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2.3%),研究組對支原體病毒的檢出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70.0%),研究組對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的檢出率(95.5%)明顯高于對照組(77.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三、討論
在人們生存的各個領域均具有生物技術的存在,例如水質、空氣、食品、疾病檢測等,而了解和評估水質、空氣、食品的構成成份或質量好壞以及明確疾病的類型和分型均需依賴于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支持。以往對微生物檢驗和鑒定都是采用大量的特征試驗進行分離純化,這樣的檢驗方式不僅操作繁雜和需耗費較多的人力、時間,同時其還難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率,導致檢測結果易出現誤差,從而難以保證被檢測食品的安全以及可能造成疾病延誤診斷與治療。而隨著檢驗檢疫技術的不斷改革與發展,現代臨床與檢驗免疫中心已引進了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微生物檢驗,分子生物學技術包含了聚合酶鏈反應、基因克隆和重組、核酸雜交法、變性凝膠電泳及生物芯片等多種現代化的檢驗技術,其不僅能有效縮短微生物分離鑒定的速度,同時還能使微生物檢驗檢疫達到全面、快速、微量、準確等檢驗要求,因此該項檢驗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微生物的檢驗檢疫中。
在微生物檢驗中,屬聚合酶鏈反應、生物芯片及核酸雜交法等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最為廣泛,其中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又包含了普通聚合酶鏈反應、巢式聚合酶鏈反應、多重聚合酶鏈反應、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聚合酶鏈反應單鏈構象多態性、RAPD技術、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重復序列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隨機擴增的多態性DNA技術等多個類別,這種類型的檢測技術主要是通過將多種特異性引物加入到病原體中,從而避免了分離純化的操作,其不僅能對多種病原體進行同時檢測,同時還能準確鑒定出病原體的感染類型[2]。例如,本次研究中所檢測的流感病毒,通過在病原體標本中加入特異性引物擴增,可依據擴增片段的大小判定流感屬于什么類型。另外,對于病毒重疊感染的病原體,其能通過對病原體的霍亂、痢疾和傷寒指征進行快速檢測,從而明確疾病的感染分型。而對于傳統檢測方式難于培養的微生物或生長緩慢的病毒進行鑒定,可以應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聯合分子熒光檢測技術進行檢測。對于包括死菌在內的菌體進行檢驗,采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鑒定只需挑取菌體,無需提取核酸,因此能有效加快檢測的速率。
食品檢測安全也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包含了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頑固性梭狀芽孢桿菌、腸毒素大腸桿菌及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氏菌等,在以往的檢測過程中,多采用血清學檢驗方法和細菌學檢驗方法,如凝集反應、細菌分離培養等方式進行檢測,這兩種檢測方式操作均較為繁瑣和檢測耗時較長,從本次的檢驗結果也可以看出其檢測的準確率并不高,而采用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將能有效避免上述缺陷和問題發生,采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通過設計金黃色葡萄桿菌毒素基因引物,不僅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同時還能在較短時間內檢出葡萄球菌毒株。另外對于食品中一些
常見的病原菌,如發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奶酪表面的微生物、酒中的乳酸菌等,可采用核酸探針技術進行檢測;對于食品的營養成分、微生物種群以及對食品安全、質量、衛生進行監測,還可采用基因芯片技術進行檢測,其是一種基于基因功能和表達的最新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在對多種微生物病毒和食品檢測指標中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傳統檢測方法,說明了分子生物學技術不僅可以應用于多種領域的檢驗檢驗,并且與傳統的檢測方式相比,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對微生物的檢測敏感度和特異性更強。
綜上所述,分子生物學技術能有效提升微生物檢驗檢疫的準確率,因此其具有良好的檢驗檢疫價值。
參考文獻:
[1]章志建,潘虹.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驗檢疫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5,42(03):526-527+536
[2]王金鳳,王建昌,付琦,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出入境動物檢疫中的應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17):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