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出土的漢簡中集中且相對有系統性的里名信息,對于傳世文獻中數量較少、分布較為分散的里名信息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本文試整理出《肩水金關漢簡(三)》中所見里名的相關信息,并與前人研究成果相對照,對存疑之處進行進一步探究;通過大河郡的存在時間,考證相關簡牘產生的年代。
關鍵詞:肩水金關漢簡;里名;大河郡
一、《肩水金關漢簡(三)》所見里名
根據對《肩水金關漢簡(三)》所做的整理,本文共列出有明確郡國、縣邑歸屬或可查證其郡國歸屬的里名數據共258條,涵蓋26個郡國。其中有4個縣邑名稱未見于《漢書·地理志》。
《肩水金關漢簡(三)》中所見之里名數量龐大,且少有重復。由于里名記載多與戍卒來源相關,因此可以判斷少有來自同一里之人。這一方面說明當時的征兵制度較為完善,征兵范圍很廣,另一方面也可認為“里”這一單位劃分較細、轄區較小,因而數量龐大且很少重復。
二、里名統計所見問題
關于《肩水金關漢簡(三)》中所見里名,前人已多有討論。本文主要參照田炳炳先生《<肩水金關漢簡(三)>所見縣名與里名》、黃浩波先生《<肩水金關漢簡(三)>所見郡國縣邑鄉里》、趙海龍先生《<肩水金關漢簡(三)>所見地名補考》三篇文章,在總結三家共同點的同時比較其爭議之處,并對于三家皆未釋之處進行補充。
(一)戍卒東郡畔大曲里單地餘有方一乧(73EJT24:543)
本條簡牘所見里名在田文中并未收錄,而黃浩波先生將其釋為東郡畔縣大曲里。而據《漢書》記載東郡并無畔縣。歷史上“畔城”一名僅見于《魏書》所載,據考證應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西,而漢時東郡轄區在今聊城市以南。由于“畔”在《說文解字》中已有“田界”之意,因此有可能此處并非表示縣名,而僅表方位。同樣,73EJT24_543_0號簡中的“戍卒東郡阿臨利里公乘時將來年卅三乧”在田、黃二位先生文中皆釋為東郡東阿縣臨利里,但在原簡上并沒有“東”字存在的明顯證據,在其他同時代的傳世文獻中也并未見到有關“阿”作為地名的記載,因而不應釋讀為“東阿縣”或“阿縣”。而“阿”在《說文解字》中已有“山丘彎曲的地方”一義,同樣可用作指示方位。因此本文認為這兩條簡文皆未記載縣名相關信息。
(二)從者濟陰都關樂里公乘行博德年卌長七尺三寸黑色閏月丙辰入鐱(73EJT25:11)
此簡黃、趙二位先生皆將“都”釋為都縣,然而原簡“都”字殘損模糊,或可釋為“郡”字,即此條簡文并未記載縣名信息。
(三)乧□黃安樂里大夫路赦年廿七乧(73EJT30:219)
黃文中將此條簡文釋為內黃安樂里,而趙文認為“x黃”縣在《漢書》中并非僅有內黃縣,因而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此簡記載為內黃縣。由于原簡殘缺,黃字以上部分無法辨認,故本文采用趙文的觀點,不予計入。
(四)觻得騎士果成里馬延壽乧(73EJT28:50)
《肩水金關漢簡(三)》及田文皆釋讀為果成里,但黃、趙二位先生將其釋讀為杲成里。“杲”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明也”,同樣符合里名命名多為嘉名的規律,但就原簡來看字形更接近“果”,故本文仍以“果成里”計入統計。
(五)居延誠里公大夫蔡午年廿歲長七尺二寸黑色乧□(73EJT25:055)
黃、趙文中此條皆釋讀為“成里”,但就原簡來看“言”旁較為清晰,故本文仍以“誠”字計入。同時73EJT24:781一條“居延成里”中的“成”疑本應同為“誠”,但原簡清晰,并無其他證據證明這兩個寫法所指為同一里名,故此處存疑,此條以“成”字計入。
(六)累山亭卒昜陽南市里京安世乧(73EJT29:050)
此條內容黃文中并未計入里名,僅在注釋中表示存疑。黃文中將此條釋讀為易陽縣南市里,即將“昜”釋為“易”之異體。而在73EJT24:578號簡中同樣出現了易陽縣,雖然“易”字模糊,但兩相比較筆畫寫法相似度較高,故本文將其認定為筆誤所致的異體字,依黃文所持觀點計入統計。
(七)戍卒南陽郡杜衍□□里公乘□□□年廿六乧(73EJT32:054)
趙文將此條簡文進行了補釋與改釋,將“杜衍□□里”釋讀為“杜康南里”,并認為所謂杜縣應是宣帝元康元年更名的杜陵縣。經查閱原簡,此種釋讀方法較《肩水金關漢簡(三)》更為合理,因此本文依此說法計入統計,并在統計時按《漢書·地理志》中所載,以杜陵為縣名。
三、關于“大河郡”記錄方式與相關簡牘年代判斷
《肩水金關漢簡(三)》中共有六枚簡牘明確提到了“大河郡”這一名稱。
“大河郡”在《漢書·地理志》中并不能找到對應的郡國條目,但在“東平國”一條中有記載:“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且所涉及到的任城、東平陸二縣在此條目中均列于東平國下,因此可以認定,此處大河郡即為東平國之別稱。而據引文所言,大河郡這一地名使用年限在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至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之間,由此可以認定這六枚簡牘的書寫時間應早于前52年。
(一)□二月辛丑盡庚 (73EJT24:502 )
趙葉文中指出,若以二月計,則應書寫于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若以十二月計,則應書寫于漢宣帝元康元年(前 65 年)、漢元帝建昭五年(前 34 年)。其中,只有漢宣帝元康元年早于前52年。
(二)始四年計乘所占畜馬一匹軺車一乘 (73EJT24:538)
趙葉文認為漢宣帝本始四年(前 70 年)、漢成帝建始四年(前29)、漢成帝永始四年(前 13 年)、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 4 年)皆有可能為此簡紀年,但其中只有漢宣帝本始4年早于前52年。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肩水金關漢簡(叁)[M].上海:中西書局.2013
作者簡介:張靖澤(1997—),女,吉林省遼源市人。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生。從事古代漢語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