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創作初期,池莉將“五四”以來作家們普遍忽視的市民階層作為描寫對象,著重寫他們的市井生活。其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帶有世俗氣的蕓蕓眾生、凡夫俗子,他們不是英雄,不是驕子,甚至不是有著高尚人格的人,他們沒有宏大的志向,也沒有可歌可泣的壯舉,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打拼,為了柴米油鹽而苦心經營,他們就如同我們身邊的擦肩而過的每個人,平凡,甚至平庸。
關鍵詞:池莉;小說寫作;平民生活題材
池莉的小說就是寫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最普通的經歷與感受,在這里,人就是生活中的人,生活就是人的生活,兩者在根本上就是一體的。她的小說盡情地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真實面,包括衣食住行、家長里短,時代變遷、情感糾葛,內心世界、個人價值實現等。她所描寫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所敘述的故事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池莉小說中的人物,既不是什么政治領袖,也不是什么商賈大戶,只是一般的市井小人物,只是平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池莉小說反映了市民庸常的世俗生活。“讀池莉的小說,沒有張愛玲作品中那透徹骨髓的凄涼,沒有遲子健筆下田園牧歌式的詩情畫意,也不像‘陌生的陳染那樣‘女性得坦誠得讓你心跳,池莉的文章正如她的為人一樣樸實、簡約、淡而有味,是實實在在的‘過日子小說”。[1]
一、創作初期的題材
創作初期,池莉將“五四”以來作家們普遍忽視的市民階層作為描寫對象,著重寫他們的市井生活。其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帶有世俗氣的蕓蕓眾生、凡夫俗子,他們不是英雄,不是驕子,甚至不是有著高尚人格的人,他們沒有宏大的志向,也沒有可歌可泣的壯舉,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而打拼,為了柴米油鹽而苦心經營,他們就如同我們身邊的擦肩而過的每個人,平凡,甚至平庸。池莉用欣賞的眼光,用充滿世俗溫情的筆,去描寫在生活中苦苦抗爭的底層平民。以《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為代表的“都市三部曲”系列中篇小說,包括《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等作品,行文平實細瑣,輕淺嘮叨。例如成名作《煩惱人生》雖說是一篇虛構的小說,但更像一部新聞紀實短片,長長的鏡頭聚焦于印加厚一天的生活,從凌晨4點起,直到當晚十一點三十六分,在一個平面上鋪排了印加厚的經歷。所有事件依照時間的推移展開。“早晨是從半夜開始的”,兒子夜半墜床,清晨不情愿地離開暖融融的被窩,煮牛奶,排隊如廁,哄兒子起床穿衣,三步并二步地抱著孩子擠公共汽車,趕早班輪渡吃早點,進廠門遲到、獎金被克扣、午飯食堂的菜里含蟲、晚上回家得到住房拆遷的消息。事件不分大小,情節沒有輕重,一切隨著時間而流逝。故事隨著事件開始,也隨著事件結束。這樣的寫作方法一直延續到《不談愛情》《太陽出世》等作品。小說過分強調人對于現實的順從和響應,忍耐與克制,具有一種人人卷入了其中不可擺脫的現實性,具有濃郁的世俗化。很多人都認為,主要是這個階段領“新寫實”小說之風騷的作品,才構成了池莉作為一位新進的小說家在藝術上的基本特色和標志。“隨著當代中國十幾載的風雨變幻和作家個體生活境遇的變化,池莉的創作心態和創作軌跡也呈現出清晰的嬗變,從消解日常生活的詩性到重建日常生活的詩性,從絕望走向希望,從審丑走向審美,從只求生之“活命”走向追求心靈的安居與生命的敞亮,池莉進行了大幅度的跨越,完成了前后期創作的轉型。”[2]
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題材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池莉又給我們奉獻了一些都市傳奇,比如《來來往往》《小姐你早》《口紅》《你以為你是誰》……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不再是為生存奔波的蕓蕓眾生,而是在商場搏擊的新式英雄、金錢英雄。在她的筆下,大起大落的故事、暴富赤貧的人物,奢侈的享樂場面,正常的反常的男女感情故事,應有盡有。為了設置懸念,為了表現在金錢面前人的新變化,池莉作品中很多個人物都經歷了由窮到富和由富到窮或窮富反復無常變化的過程,各種各樣的都市傳奇:搶劫銀行、高樓爆破、商品傳銷、電腦犯罪,竊取他人的存單、開各種各樣的公司、突然的繼承遺產……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池莉由市井生活的仿真寫實過渡到都市生活的金錢傳奇,朝通俗文學的方向又邁了一大步。作者在關注平民庸碌生活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更高層次生活的要求,其世俗化敘事的特點仍很突出,其實,她的這種轉變與我們社會的變革、新的價值取向的出現是同步的。以后她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舞臺已經不再囿于家庭或家族生活的小口子,而是更多地滲入市場經濟的因子。例如《你以為你是誰》的背景是國營大中型企業改革;《來來往往》《小姐你早》等的背景是商品經濟大潮所構造的特定環境……《來來往往》中的名牌消費、空中約會構成現代都市一道新的風景線;《小姐你早》中的夜總會、霓虹燈五彩斑斕,海鮮城、“美人撈”和珠光寶氣相輝映,顯現出現代氣息,十足的都市特征……作者也對市民階層中的部分人士日益顯著的欲望膨脹和人性畸變進行了較多深刻的暴露。可見她的創作一方面緊扣時代的節拍,繼續關注著勢頭越來越強的市民階層,目光被瞬息萬變,斑駁迷離、充溢時代喧囂的市民生活所吸引,另一方面對市場經濟體制下多種新衍生的社會現象從人性的角度進行了審視,肯定了生機盎然的市民階層世俗化的生活情趣及其對舊有生活方式挑戰的勇氣。池莉市民題材作品的貢獻在于對市井生活作了精細的描繪,對于認識轉型期中國市民社會眾生相有極大的價值,這也是同時代其他任何作家不能比擬的。另外池莉的小說敏感地捕捉了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了現實社會中某類特定階層市民生存、婚姻以及人生觀的本真狀態,反映了社會現狀以及特定社會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肖方.從中性寫作到女性意識的覺醒——兼談池莉的婚姻愛情觀[J].當代文壇,2002,(03):63—64
[2]賴翅萍.從生之“活命”到心之安居——論池莉對市民日常生活的詩性消解與探尋[J].理論與創作,2007,(0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