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超


“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你知道長城有多長……”
盤亙萬里的長城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還是許多外國人到訪中國必去的地方。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作為中華文明象征的長城,經過長期的自然與人為破壞,今天的狀況如何?
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公布的長城測量數據,我國歷代長城遺存總長21196.18公里,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筑、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分布在全國15個省區的404個縣、區。
以明長城為例,我國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按照《長城資源保存程度評價標準》,其中保存一般的1104.4千米、保存較差的1494.7千米、保存差的1185.4千米,已消失的1961.6千米。從中可以看出,長城墻體保存狀況總體堪憂,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
目前保存較好的不到10%,所謂“較好”,僅指長城墻體還在,但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只有幾個長城旅游景區,新修過的要好一些。
“保存較好不到10%”,相信這個數字刺痛了很多人。事實上,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長城是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等景區里的長城那樣雄偉挺拔,然而它們占長城遺存總長21196.18公里的1%都不到。大多長城淹沒在無人問津的地方,自然毀壞與人為毀壞,甚至令很多地段的長城不復存在。
原來,我們眼中的“雄風萬古揚”的長城竟如此脆弱。
如何保護與開發長城?雖然這是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但在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面對文物古跡的不可再生,提高全民關注并參與保護長城的意識,尚任務艱巨。
本刊特別邀請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和大家聊聊有關長城保護與開發的那些事兒。
說長城——
長城構建了和平的秩序
董耀會曾作為國家指定的長城專家,陪同兩位美國總統登上長城,即1998年訪華的克林頓和2002年訪華的布什。
在慕田峪長城,克林頓問到一個很多不了解長城的人都想知道的問題:古代中國為什么要耗費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長城?
很多人以為,長城是為了打仗而修。“實際上,實在不想打仗,才會下這么大的力量去修長城。”董耀會認為,這是一個和平的措施,通過長城的構建,零散的沖突少了,長城沿線就可以進行茶馬互市的貿易。
長城的偉大,可用兩個“長”概括:一是體量長,萬里長城萬里長;二是歷史長,從春秋戰國開始,長城有兩千多年歷史。
達到這兩個“長”,足以見得古代人為修長城所付出的艱辛。
“如果想打仗,就不會投入這么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長城,長城的修建者不可能背著長城去打別人。”董耀會認為,長城內外的農耕和游牧民族,誰也離不開誰,但又有矛盾和沖突,長城的修建是用以規范雙方利益,構建和平秩序,解決沖突。
長城也確實規避了很多戰爭。“長城內外經濟互補,共生共存符合雙方的利益。比如隆慶議和,就是雙方共生共存的一種共識。農耕政權修建長城,實際上也是對長城外民族及政權的一種承認。”董耀會說,長城沿線90%以上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即便是打過仗的地方,絕大部分時間也是不打仗的。
牧民在長城外放牧,農民在長城內種地,通過長城沿線的關口進行貿易交流,這才是長城的常態。
人類發展到今天依然面臨利益沖突。如何在多元利益平衡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的整體利益?董耀會認為,作為和平象征的長城,為現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即承認和尊重彼此的利益,構建文化的共存。
談保護——
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參與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長城保護員的待遇低得可憐。”
據了解,現在全國共有長城保護員3400多名。其中,河北省長城保護員有900多人,絕大部分為兼職和義務保護員,整體數量嚴重不足。
各地長城保護員的補助多是從地方的長城保護經費里支取,目前全國長城保護員補貼的平均水平為每人每年1000多元,這與他們常年翻山越嶺的辛苦付出不成正比。此外,還有許多縣市未能落實長城保護員補助和待遇,無法保障長城保護員隊伍的長期穩固,影響其有效發揮作用。
不僅僅是長城保護員工資待遇亟需改善,長城的日常維護工作還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
長城遺存分布范圍極廣,而與之對應的基層文物保護力量十分薄弱。據了解,歷代長城所在的404個縣里面,50%以上都是貧困縣。長城的修繕和維護都需要資金投入,但這恰恰成為當前長城保護的一大短板。地方政府很難拿出這筆長城日常維護的錢,文物工作人員數量又少,文物經費短缺,日常巡查都存在困難,更別提開展科學保護和執法督察等工作。
體量大、缺資金,讓長城保護很容易成了一句空話。
“長城保護員,一年才給一兩千元,怎么指望他們的熱情是可持續的?”董耀會認為,應該不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讓他們有生存保障,這樣才能把保護長城當工作去做。
“長城日常維護的經費,按照有關法規應該由地方政府負責。可是貧困縣確實有困難,拿出來的錢少了不解決問題,錢多了又拿不起。”董耀會說,中央財政應該投一部分,但全靠中央財政來解決也不行。
“假如一公里需要一萬元維護資金,一般一位長城保護員可以負責5公里長城,一個月給他們1千元工資,剩下的錢就可以作為修繕費用。”董耀會說。
那么這一萬元從哪里來呢?“僅靠文物部門不行”,在董耀會看來,應該調動社會資源和力量去參與。“只有讓人們都參與進來,才能形成保護合力。”
董耀會提出了《長城保護里程碑》的建議,不同朝代的長城,都可以從零公里開始,像公路那樣立里程碑,標注公里數。以后人們站在任何一處長城,都知道自己在萬里長城多少公里的位置。
有了“長城保護里程碑”,就可以采取面向社會“認保”的方式,既提高民眾的參與意識,又為保護長城籌到了錢。
他解釋說,假如保護1公里長城需要1萬元,那么2萬多公里就需要2億多元,如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找到2萬個單位去“認保”,不會很困難。
那么,如何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呢?董耀會認為,政府應“放權”,同時調動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當企業文化與長城這樣一個偉大事物結合起來,對提升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無疑也具有很大意義。當有2萬家單位一起來保護長城,最終就會演變成人人關心長城的局面。
談及近些年長城保護工作的進步,董耀會說,經濟發展以后,沒有人再去拆長城磚,長城腳下的居民,都知道去保護長城了。
然而一個新問題出現了,尋訪野長城近些年在旅游愛好者中流行起來,攀爬未開發的長城很容易對文物造成傷害。有何對策去減少驢友攀爬野長城的行為呢?
“長城沒那么多人看著”,董耀會坦言,只能從提高大家保護長城的意識入手,加大宣傳力度,告誡驢友們,盡量不要攀爬野長城,因為這種行為對于自己和長城來說都不安全。
論開發——
文創產品有待發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提到文物修復與開發的三原則,即:一是最大限度保留文物的歷史信息,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存量,三是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的存續時間。
董耀會也多次強調這個原則。他認為,開發旅游對保護長城是有利的,但他同時表示,開發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只有建立在保護基礎上的開發才是永續開發,否則就是破壞性的。
董耀會說,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開發,目前開發出來的長城還不到整體長度的2%。
除了旅游開發,有關長城的文化創意產品也是開發中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
去年9月,在秦皇島市舉行的第二屆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山海關長城茶磚”在會上推出,引起與會人士關注。同時,在2017首屆“秦皇島禮物”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中,山海關長城茶磚獲得了秦皇島特色旅游產品類的金獎。
這款“長城茶磚”的創意在于將茶文化和長城文化結合在一起,茶磚原料選用了下關普洱茶,茶面上鐫刻出長城垛口的形狀、花紋與“永固”字樣,取義“江山永固”。內容說明同樣制作精美,為手工線裝裝訂本《萬里長城 山海關 長城茶磚》,作者是董耀會。
“文創產品通過宣傳長城文化,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和熱愛長城。”他認為,正如長城沿線旅游發展起來后,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知道長城的價值,就不會去破壞長城了,文創產品對于長城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樣具有積極意義。
董耀會指出,目前相關的文創產品還沒有很好地做起來,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進一步發展。
【采訪手記】
花甲之年學做短視頻只為宣講保護長城
為長城保護事業奔走大半生的董耀會如今的夢想還是與長城有關,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構建起保護長城的“長城”。
為了跟上新媒體時代手機閱讀的習慣,花甲之年的董耀會還親自與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的學生們一起制作“董耀會說長城”節目,走訪各地長城,講述與長城有關的小故事,3分鐘的短視頻目前已經做了300多集,并在新浪網、中國網等網絡平臺推送,同時不斷在相關微信公眾號上更新及傳播,影響面非常大。
“長城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都很普通,沒什么了不起,無數普通的磚和石頭凝聚在一起,才有了長城的偉大。”董耀會說,其實每一個人能為長城做的事都很有限,可一旦形成合力,有了成千上萬的人和單位參與,將會具有無窮大的力量,構建起保護長城的“長城”,就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