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惠 武雅楠


駝運自古是蒙古草原、沙漠商品運輸的主要形式。張庫大道開通后,張家口成為了草原駝運的大本營。清中后期張庫大道駝運達到最盛,盡管現在沒有當時駱駝的存欄數據,但最保守的估計應該不低于兩萬峰。
除駝運外,旅蒙商還靠木輪牛車拉運。過去人們常常認為,利用駝隊運輸貨物的旅蒙商都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大中型商戶,而趕牛車的則是中小商戶或個體戶。換言之,牛車是沒有到達恰克圖的。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推想。
駝鈴叮當回蕩在歷史的時空
說駱駝先得說說養駝人。養駝人多為回族,當年張家口市區內大的養駝戶基本都是回族人,有楊、丁、閃、王、馬、佟幾大家。這些養駱駝大戶,一般都有二三百峰駱駝,有的戶甚至養到一千四五百峰。今天橋西區的白家溝、東駝號、西駝號便是養駝商號的場地。別的不說,僅喂駱駝的草,就連綿不斷地堆起幾座小山,以至于留下了今天的草場巷。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運貨物的商隊一般由數百峰駱駝編制,每十五峰駱駝連成一串,稱為一鏈,由一個駝倌牽引。每十鏈組成一頂貨房子。”又有相關資料記載,駝隊“每頂貨房子有12把駱駝,每把14峰,也就是說,每頂貨房子由168峰駱駝組成。每峰駱駝可以馱貨四五百斤,一頂貨房子要運貨7萬至8萬斤”。看來,駝隊每頂貨房子運貨駱駝的數量也不是固定的,有時多些,有時少些。有時大的商家要幾頂貨房子一塊發運。因此,幾百峰駱駝載著幾十噸貨的情形也是有的。
駝隊在路上一般晝息夜行,黎明埋鍋做飯,支帳篷宿營,夜晚出發。夜行晝息是為了駱駝白天好找些枯草吃,也是為了安全。拉駝人為防止駱駝掉隊,就在頭駝和尾駝脖子下各系一個銅鈴,深夜,駝鈴叮當,聲音傳得很遠,拉駝人根據鈴聲來判斷駱駝是否掉隊。
駱駝是非常有靈性的動物,在張家口曾經流傳著一峰靈駝救主的故事。說的是乾隆年間,山西榆次常家掌門常萬達率領駝隊從張家口向恰克圖運送茶葉。當駝隊行進到沙漠荒原時,因沙暴迷失了方向。在沙漠中盤桓幾天后,人們所帶的水早已喝光,商隊一籌莫展。難道是老天要滅常家?難道商隊就這樣渴死在沙漠里?這時常萬達突然發現,自己多年來的那峰坐騎雄駝,鼻翼抽搐,眼神迥異,掙扎著站起來要往前走。常萬達靈機一動,莫不是這雄駝有什么發現?于是,一面放開雄駝任它行走,一面招呼商隊迅速隨那峰雄駝前去。走出三四里路,那雄駝突然在一沙坳處停下用鼻子嗅著沙土,長嘶不已。待商隊人等趕到后,雄駝便不斷地用前蹄刨起沙來。常萬達頓時悟到,這地方一定有水!他招呼商隊眾弟兄操起工具一陣狠挖。八尺多深,沙土漸濕,再往下挖,泉水滲出,很快就形成一個小水泊。
有了水源后,常萬達先讓幾十峰駱駝依次飲過才讓商隊眾弟兄再喝。有了這次水的補給,商隊不但走出了沙漠,而且還闖出了一條穿越沙漠戈壁的最近路線。這條路線,也就成了常家從張家口到大圐圙的運輸專線。
回到張家口后,那峰找水的雄駝被常萬達當做有功之臣供養在了大德玉莊號。后來,常萬達派人用木料把這個小水泊四周砌起來,圍成了一眼井。不過,以后從這條路走過的所有商隊在這個小水泊補充淡水時,都是牲畜喝完人才飲用。
牛車吱呀踩出一路回音
傳說,湯的七世祖王亥發明了先進的牛車,《尚書·酒誥》中就有殷人“肇牽牛車服遠賈”的記載。牛車在蒙古地區更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就已經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
經過改進的木輪牛車在張家口被稱作老倌車,《說文》中關于“倌”的注釋說:“倌,小臣。”在張家口,人們把專門管理、役使黃牛拉車的車倌稱之為老倌,也有尊重之意。老倌有了,他們驅趕駕馭的牛車也就叫作老倌車。
老倌車不同于普通牛車,它比普通牛車更寬、更長、更結實,用樺木或榆木做成。每輛老倌車由一頭草原黃牛駕轅,駕轅的牛不是一般的草牛,而是專門喂養糧食、酒糟的犍牛。犍牛體壯力氣大,比較皮實,路途上很少生病,耐饑渴程度僅次于駱駝。
清中后期及民國初年,是張家口老倌車存量最多的時期。當時,養老倌車的大戶集中在萬全西門外、崇禮陀羅廟和當時還歸屬于張北縣的南天門一帶,尤其是南天門,一個村子養的老倌車竟有3000多輛。老倌車也是按照每10輛組成一鏈的方式編隊行進。與駝隊秋冬運輸不同(因夏季駱駝掉毛,馱負貨物會硌傷皮膚),牛車運輸為春夏兩季,春四月出發,八月底歸回,再晚也要十月歸回,因為牛需要一路走一路放牧,而這兩個季節草原水草比較豐茂。老倌車每天行三四十里,正常情況往返大圐圙要六七個月的時間,稍有耽擱,往返一趟十幾個月也是常有的事。
出發前要舉行祭牛儀式,準備出發的老倌車都按各自所屬的“房子”集結在一起,領房人帶領大家祭牛。祭牛儀式很簡單,人們在寬敞處擺幾張高桌,中間高桌上置一尊香爐,兩邊高桌上堆滿各式供品。領房人焚香后,用五尺長的一條紅布系在牛角上給頭牛披紅掛彩,人們依次跪地給頭牛磕頭,祈求平安。最后,把上供的供品掰碎分別喂給準備出行的牛吃。領房人觀察一下車隊,如果沒有什么情況,高亢地吼一聲“走啰”,車隊便“吱吱呀呀”地開拔了。
牛車在草原上也是夜行曉住,每天休息時牛卸下車去草地吃草,人就地吃飯、休息。十幾二十名老倌、伙計一路輪流負責放牛、做飯等雜役。旅途中,牛病死的事經常發生。如果死一頭牛,人們會把牛皮剝下來拉上,把牛肉吃掉,而這輛車所拉的貨物,就分攤在其他車上。再死一頭牛,還是這樣。如果死三頭牛,只能忍痛將貨扔掉一些。
那么,老倌車有沒有到達恰克圖呢?筆者近些年的走訪答案是,有相當一批老倌車都直接走到了恰克圖,現在人們最常使用的一張老倌車隊的舊照片就拍攝于恰克圖。看來,老倌車是到達了恰克圖的,只是不如駝隊的運量多罷了。
汽車大賽推動張庫公路謀建
很長一段時間,往返于張庫大道上的運輸主力都是駝隊和老倌車,直到汽車這一新事物在張家口出現。
張家口人見到汽車的時間很早,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意大利、法國發起成立了“萬國汽車競賽會”,競賽會組織了北京至巴黎的汽車拉力賽,拉力賽經過的一個重要站點就是張家口。
光緒三十三年3月,法國駐華公使巴斯德在致清政府外務部的照會中稱:“巴黎汽車聯合會擬從中國北京至法國巴黎舉行汽車拉力賽,大約于6月中旬自北京起程,請于中國境內垂情相助。”3月27日,外務部在致民政部的咨文中特別指出:“汽車行駛急速,難以保護周全,其參賽之車以8輛為定數,在中國境內不論發生何等危險,中國政府一概不擔責任,汽車經過各處,如有傷害中國人民生命財產之處,應由巴黎汽車聯合會負責賠償。”北京至巴黎汽車拉力賽在中國境內最初的賽行路線是過東三省、西伯利亞等處,后經過多次論證,改走張家口、大圐圙、恰克圖一線。為了保障汽車拉力賽的行車安全,6月9日,外務部在致民政部、步軍統領衙門和順天府府尹的文件中稱:“該洋人車隊等均于明日早晨起行,所有汽車經過地方,應妥為照料,留意彈壓。并曉諭沿途居民人等,勿在汽車路線行走,免致受險滋事。”最終,參加比賽的車輛確定為5輛。
6月10日8時,5輛汽車從北京城的使館區出發,走東交民巷,出德勝門,向張家口進發。
車隊按照預定的路線行進,到達張家口后由華俄銀行負責接待,稍事休整。6月27日,車手們又從大境門出發,經西溝,登旱淖壩,沿著張庫大道進入蒙古大草原。經過兩個多月約17000公里的奔波和角逐,8月20日,意大利親王伯格斯開著那輛菲亞特汽車公司生產的“意塔拉”牌40馬力的汽車,第一個抵達目的地巴黎。
處于當時中國社會發展前沿的張家口人,第一次看到汽車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意識到了這種運輸工具的巨大潛力,并且很快就用汽車輪子在復雜的地理、自然環境中踐行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建成了中國第一條汽車營運公路。
公路建設一波三折終成正果
光緒三十三年12月,察哈爾都統誠勛上奏光緒皇帝說:“知州趙宗詒等申請創辦蒙古汽車公司,擬在張家口至大圐圙一線,開辦汽車運輸。先購兩部汽車試辦,意在‘取他人已行的成法,保中土自有之權,要求專利十五年。”然而奏報朝廷后,朝廷責郵傳部電詢大圐圙辦事大臣征求蒙古王公意見時,張庫大道運行汽車一事遭到蒙旗的反對。盡管如此,修建張庫公路,開通張家口至大圐圙之間的汽車運輸一直在張家口沒有被擱下。
宣統二年九月十日(1910年10月12日),由蒙古王公創辦的蒙古實業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這個以開發蒙古為基本宗旨的實業公司成立之初,就籌集股金50余萬兩,準備籌辦張家口至大圐圙的汽車運輸,但因種種原因未付諸實施;宣統二年(1910年),圐圙辦事大臣三多也詳細擬訂了購進外國汽車、勘設張家口至圐圙沿途站點的計劃;民國初期,北洋軍閥政府出于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考慮,擬開辟張庫公路;外國人也參與了張庫之間公路的探測,《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通史》記載:“從前外國人單車探路者,共計十次,均未達到目的地。不是中途車壞,就是斷油不能前進,其原因是沿途未先做準備。”1915年,張家口商人陳滔文曾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申請籌辦張家口至多倫間的短途公路運輸277公里,未獲批準;1916年,口商又有準備購買汽車,行駛圐圙之舉。商人顧寶經等擬籌辦泰通汽車公司,商人景學鈐、張祖蔭、吳匡時等也擬籌辦民營大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到1917年,事情終于出現轉機。北洋政府最終議定,修筑張庫公路的事由交通部牽頭。交通部按照總理衙門的指示,征求各方意見后,確定了張庫公路“官督商辦”的修筑方針。同年,張家口商人顧寶經等正式籌建張家口泰通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張祖蔭、景學鈐等正式籌建張家口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也已開始先行探路,從張家口出發直達大圐圙。此次探路得到了交通部和張家口都統默許。據《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通史》記載:“此次探路,先準備半年,于民國六年(1917年)4月6日由張家口出發,雇用人馬盤過壩外(旱淖壩),4月11日到達庫倫。”探路完成,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隨即呈報交通部批準營業。
交通部接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呈報,于1917年5月7日,令鐵路局選派工程師胡中生率領技術人員開始勘探、設計張庫公路。胡中生一行乘汽車從張家口出發,基本上沿原張庫老倌車道進行勘測設計,大概路線是從張家口出平門,過黃土梁、萬全、膳房堡、登神威臺壩至張北。出張北經廟灘、二泉井、黑馬虎,過黑水河、康保李家地至嘉卜寺、黃旗,出黃旗沿渾善達克沙地邊緣西北行至黑馬壕、伊林、烏德,過東四盟入漠北境,經大廟,過土拉河(克魯倫河),直至大圐圙。一個月后,勘測完畢,胡中生將設計報告分別呈送交通部和察哈爾都統。不久,就獲交通部批準。
1917年下半年,大成張庫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組織人力平整修補道路,架設橋涵,沿途置站點。張庫公路基本依原張庫老倌車道設計,只是因旱淖壩坡陡彎多,改由從張家口出發,沿西沙河出平門,越黃土梁,穿蘇家橋,經膳房堡,過神威臺后右轉至黃花坪,再歸入原張庫大道舊線。張庫一線沒有大的河流,橋涵自然無幾。唯張北汽車橋,值得一說。現在汽車橋是一個村落,因1917年大成汽車公司在該路上架設修建的一座汽車橋而得名。當時,這是一座長約70米,寬約4米的木結構橋梁。奇怪的是,這座橋梁只在汽車輪子行走的位置鋪設木板,中間有近1米的空間。人和牲畜都可以過,唯獨老倌車不能通行。為什么限制老倌車?是因為老倌車的車輪包有鐵箍、鐵釘,對木質的橋面極具破壞力。設計者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張庫公路建成通車后,在兩家民營汽車公司開始運營的同時,官方也加入進來。1918年10月11日,北洋政府以交通部的名義宣布京綏鐵路局西北汽車處張庫線開車營業,面向社會辦理客貨運輸,這是我國第一家官辦汽車營運機構。三家最早的汽車公司開啟了張庫大道的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