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星期日衛報》7月29日文章,原題:中美會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嗎?修昔底德陷阱理論認為,當新興大國即將取代守成大國的霸主地位時,往往以戰爭為結局。有人可能從這個角度看待不斷升級的中美貿易戰。但實際上,目前爭端不太可能引發軍事沖突。正如鄧小平所言,“中美關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因為兩國關系太重要了。正是這種重要性——對全球經濟和地區穩定來說,將防止當前經濟爭端演變為軍事爭端。
自建交以來,中美經歷多次緊張事件,如1981年美國對臺軍售、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2001年軍機相撞。但這些事件并未造成激烈軍事沖突。中美關系不僅延續,且得到發展。以前兩國經貿關系遠不如現在緊密,但兩國領導人都想降低緊張、搞好關系,這成為此后雙邊關系的基石。
當前爭端的根源是中美貿易關系不平衡,從根本上講,它并不涉及謀求貿易霸權。從美方角度看,兩國貿易不平衡是不可持續的,即便一定程度上是美國咎由自取。從中方角度看,美國貿易不平衡是長期結構性問題,應通過雙邊談判來解決。可特朗普政府堅信不再有“磋商”的時間了。但美國的貿易不平衡并非一夜間產生,而是幾十年演變的結果。所以,若要調整,也需若干年甚至幾十年。
迄今,美國在貿易戰中似是咄咄逼人的攻勢一方,中國則讓人覺得是被動應戰的守勢一方。由此看,中國想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同樣也沒理由認為特朗普想與中國軍事沖突。相反,兩國領導人都明白個中利害,最終都不愿毀掉已是各自經濟基礎的互利經貿關系。
中美曾數次瀕臨緊張升級。北京和華盛頓深知,存在一條雙方過去一直都沒逾越的線,所以有充分理由推斷,未來也沒任何一方會想越過那條線。從以前的表現看,中美都很老練,懂得往前走兩步,要往后退一步。目前似乎也是這種情況。
最終兩國能承受多大、多久的經濟痛苦,將決定這場貿易戰的經濟結果。目前有充分理由認為,它不會導致軍事沖突,而是互相尊重,并想要繼續從長遠而言互利的雙邊貿易關系。只是要多久才能達到某種平衡、兩國會付出什么代價,目前不得而知。▲
(作者丹尼爾·瓦格納等,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