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紅
面對華盛頓到處揮舞的關稅大棒,國際社會很自然地出現一種聲音,期望主要出口方結成“統一戰線”。然而,近期歐盟領導人專赴日本簽署了“日歐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日歐EPA),雙方擺出積極“搶修工事,構筑防波堤”的姿態,使得“當前抗美統一戰線”的“緊迫性”讓位于“未來應對更大規模貿易秩序攻防戰”的“重要性”。由此看,潛在盟友的“大動作”反而平添我們正面應對“貿易戰火”的戰術難度。
但是,面對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攻勢”,日本政府當局總體上“按兵不動”,公開聲明“不報復”,極力避免與美正面“接火”。此間,盡管日本曾到WTO申明對抗,但這只是按程序要求,宣示保留報復條件而已,并不等于實施了對等報復措施。其現實中實施的政策仍是按既定方針,按部就班、穩扎穩打構筑“FTA陣地”,預備未來更大規模的“貿易攻防戰”。現在看來,日本在東線主導TPP11,瓦解“北美自貿區”陣腳;在西線,通過簽署“日歐EPA”,筑起“亞歐陸上防御工事”,從而,為伺機奪回RCEP談判主導權,全面掌控國際貿易秩序奠定條件。7月初日本成功與新加坡聯合主演了“共同主席國”,將RCEP部長會拉到東京舉辦,自營主導權,意圖構筑未來“贏家”地位。
從表面上看,日本也在修筑另一條“戰壕”,再建一個日美兩國間的談判體制,即通過強調自由、公正、相互的,借其英文字頭,形成所謂的“日美新磋商機制”,與美國展開攻防戰。但顯然,此乃虛晃一槍,意在拖住美國與之近身纏斗,確保騰出空間另筑“FTA陣地”,確保打贏未來“貿易秩序攻防戰”。
當前看,全球FTA陣地包括已成形的或尚在談判的經濟總量達72.1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量(86.9萬億美元)的82.9%。其中,占比最大的為發達國家間的,或發達國家主導的,比如,歐盟(EU19.67萬億美元)、美歐主導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40.08萬億美元)、北美自貿區(NAFTA,23.42萬億美元),而東盟只有2.97萬億美元,中日韓FTA僅有20.95萬億美元,RCEP為28.5萬億美元,TPP11約為11.38萬億美元。若美國加入到TPP則其經濟規模可擴大3倍,約占世界的40%。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希望美國回心轉意,回到日本當前主導的TPP框架中來。
圍繞國際貿易秩序的攻防戰遲早要來。眼前的“關稅戰”不過是圍繞未來秩序的“破與立”而打響的前哨戰而已。如此,我們需要放開眼量,看清我們的貿易市場分布,發現戰略盟友,找到共同利益,確立地區或利益認同,構建共同市場,構筑全球競爭戰略縱深。如此,才能打得起持久戰,打得贏陣地戰。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貿易總量也超過4萬億美元,內外投資更是全面展開,“中國大經濟”已成當今世界“無法回避的真實”。世界經濟在格局上也已表現出“中美歐三極體制”雛形。而這個不穩定的三角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也必將是世界性的。為此,我們參與全球競爭的方式方法也須符合這個“規模”,正面這種“真實”。▲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