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7月30日文章,原題:風投融資放緩,中國初創企業準備迎接“資本寒冬” 在創紀錄的資金近年來涌入中國科技行業,并推動許多私企的估值達到令人瞠目的程度后,有關風投資本據說將逐漸枯竭,初創企業應做好準備迎接“資本寒冬”。許多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國私營企業的估值將重歸“更合理”區間。
他們說,隨著投資者去年為私企提供令人難以置信的1.2萬億元融資——相當于中國GDP的1.5%,中國的私人投資領域充斥“泡沫般”估值。“在中國的錢已太多。不合格的初創企業獲得大量融資,合格的初創企業得到更多融資”,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副總裁威廉·趙說,“它們是好企業,但值那么多錢嗎?”
但如今,這種日子似將終結。隨著北京尋求遏制金融風險,目前風投人士籌措資金的難度遠超以前。有關部門開始打擊中資銀行的高風險投資,并已公布一系列對后者財富管理業務產生深遠影響的規定。
清科集團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華風投資本和私募基金籌措資金2060億元(310億美元),同比下降30%。易凱資本首席執行官王冉表示,到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或將下滑80%之多。“這將導致許多基金極難募集資金”,業內高管帕特里克·宋說,“如今投資者的策略遠比以前更謹慎,許多(初創)企業的估值必將下降。”
其中被“單拎出來”批評的一個領域就是所謂繁榮的共享經濟,隨著眾多企業競相推出各種缺乏可行贏利途徑的產品共享項目,媒體稱該領域已有“泡沫”。同時,由于愈加難以通過私人投資者募集資金,中國眾多科技企業正利用公共市場。迄今,包括美團、拼多多等在內的幾十家這類企業已選擇上市,但資本市場或許并不支持這些公司曾高企不下的早期估值。
但這些并不是說中國初創企業熱潮已結束。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中國擁有55家“獨角獸”私企,數量僅次于美國。投資者似乎尤其看好能用于金融和房地產等行業更快更有效追蹤數據與合同的區塊鏈技術。如今,投資者們正提前下注并預測該技術將催生中國下一代科技巨頭。▲
(作者YueWang,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