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龍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八、六十九、九十四、一百零二條的適用與區別在司法實踐和學理上多有爭議,未來我國民法典合同編中對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兩種制度如何取舍?或如何調和兩種制度的矛盾?從比較法、歷史淵源、法律價值的角度看,本文竊以為此后不安抗辯權之制毋庸存于吾國民法典之中,而應重塑預期違約之制,明確規定明示、默示預期違約的構成要件、適用情形、救濟方法,將原先《合同法》不安抗辯權適用情形之規范融匯其中。
關鍵詞預期違約 不安抗辯權 適用沖突 民法典
假若學界同仁對歐陸列國、英美、中國合同法中二者制度相應法條概念進行梳理,就會發現我國作為一個大陸民法體系的國家,在規定不安抗辯權之后,又規定了預期違約。其既不同于歐陸各國傳統民法體系的不安抗辯權,也不同于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體現一種社會主義法系混合繼受的特征。對這樣一種混合繼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八、六十九、九十四、一百零二條的適用與區別在司法實踐和學理上多有爭議。隨著全球化的經濟范式受到各國追捧,不同法系國度之間的法律文化交流日益熱烈,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下的預期違約制度在國際商事法律上究竟誰領風騷,目前我國《民法典總則草案》已經在今年三月份的人大會議上審議通過,民法典分則各編的編撰也將拉開序幕。筆者期望通過自己的研究來解決以下問題:我國民法典對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如何取舍?或如何調和兩種制度的矛盾?以期為將來民法典合同編有關此部分的編撰盡一份自己的智識努力。
一、揭開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面紗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1.預期違約之涵義、特性
英美普通法系中的預期違約(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指“于協議有效成立后至履期到前,一方必定、明確地聲明他將不履協議或一方依客觀事實預感另一方到期將不履協議?!鳖A期違約與實際違約雖都為背約形態,但是二者具有十分明顯的區別:首先,前者展現為來日會不履行當事人義務,后者則展現為現實的違背合同義務;其次,前者損害的客體是未到期的債權,后者損害的客體則是己到期的債權;最后,前者有其特殊的救濟程序和方法,且預期違約可能會轉化成為實際違約。至于預期違約的性質,有保護既得權說、必然違約說、保護履行期待說、要約承諾說、不可能履行說、實際違約說、隱含條件說(默示條款說)等,保護履行期待說是我國學界通說。
2.預期違約的類型和構成要件
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乃有兩類:(1)預期拒絕履行(anticip-atory repudiation),系指契約成立有效后至履期到前,一方用語詞或行為表示拒絕履行其協議義務,進而大損對方合同法益?!睹绹贤ㄖ厥觥贩置髁藰嫵深A期拒絕履行三種情狀:“要約人以積極的話語向受要約人和享受協議權利的其他人表示其將不實際履行他的協議義務;向第三方轉讓或以協議轉讓合同項下的房地、貨品或其他對協議履行必不可少的物;任何招致他實際履行協議不可能或顯而易見不可能之刻意行動。”于此三種情境中,其一為明示拒絕履行(explicit repudiation),系指上述第種境況;其二為默示拒絕履行(implicit repudiation),包括上述第兩種情勢。(2)期待貶損(diminished expectation),也叫預期履行不能。其是否歸于預期違約范圍學界尚有計較,系指在協議有效成立后至履期到前,行為人雖然沒有拒絕履行,但客觀事實表明他有到期不履行協議的可能性。構成明示拒絕履行(即明示預期違約)要具備以下要件:一是須產生在協議有效成立至協議履期到來前的時期。若果債務人于履期屆滿后申明不予履行,便為實際背約;二是須一方明確向對方做出毀約之表態。即一方展現了十分明確的、確定的、不附帶條件之毀約意向;三是一方表示的須是不履行協議的主要內容;因為一方表示他在履行期到來以后將不履行協議主要內容,才會使另一方訂約目標不能實現或嚴重損害其期待利益。若果被拒絕履行的是協議部分內容或次要義務,且不妨債權人所求之根本目標,其并沒有讓債權盼望消滅,難以構成預期違約:四是聲明不履行協議義務沒有正當理由。如果有阻卻違法性事由,那么一方拒絕履行義務是合法的,不構成明示拒絕履行。默示拒絕履行(默示預期違約)與明示拒絕履行在成立要件上有如下不同之處:預期違約一方不存在明確表示到期不履行協議義務之意的構成條件,而是依憑其行為使另一方預感到其將不履行義務。該預感屬于主觀斷定,所以在默示拒絕履行制度中,要求該預感須有合理性。
3.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
明示預期違約允許:當事人考慮自己的利益之后作出選擇,是視其為提早背約,而解除合同,立即要求求償權;還是不理對方明示拒絕履行而仍保合同效力,俟履期到來之后再按實際違約制度得有援濟。但債權人應負擔減輕損失的義務,且應承擔履行期內意外風險。對于默示拒絕履行的法律后果,英美法系和國際條約的法例是:預感另一方將不會或不能履行約定但后者并無任何明確表示的時候,他可通告后者要求其對及時履行約定供給充分擔保;如果合理的話,在他收到此擔保前,可停止與他尚未得到商定給付的相對應的那一份給付;在被要求舉出履行約定擔保的一方未能在合理的時段舉充分保證之時,另一方可立即解除協議,要求賠付損失。
(二)預期違約制度的歷史淵源
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分見于《美國統一商法典》“第二編——貨物買賣”第2-610條(預期拒絕履行)、第2-609條(期待貶損)。。預期違約制度之創最早始源英1853年霍切斯特訴戴·納·陶爾案(明示拒絕履行法例)。該案創預期違約受害人之訴權。1886年,在約翰斯頓訴米林案判例中,法院更進一步;“在協議履期到前,一方完全拒不履約,并不等于背約,但另一方可解除協議,立即取得訴權?!?894年,在英國辛格之妻訴辛格一案中,法院又創默示拒絕履行法例。從明示預期違約的法律后果來看,當事人可以不理會對方的明示拒絕履行而繼續保持合同效力,嗣履期到后再按實際背約(要求繼續履行或賠付損失)而獲援濟,但這樣做對無過錯當事人存一定風險,像1855年埃維訴鮑登案。
(三)預期違約制度的法價值思考
誠實信用乃我民法基本原則之一,是現代市場經濟一切市場參與者所應遵之道德準則,私法主體于涉民事活動、索民事權利、守民事義務之時,應持好意、老實的立場,即講求聲譽、牢守諾言、意思表示真實、行為正當、不規避法條和歪曲合同條款等。構建預期違約法制的目標就是要求協議雙方全面恪守合同義務,即要求市場交易主體忠實有信。除法另有規定外,雙方均不得恣意更動、終止、解除合同,不遵守合同約定義務。另外,預期違約制度的設立貫徹了公平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條),使損害降至最低限,均衡合同雙方的利益(利益衡量是我國《合同法》公平原則的精髓所在),保證交易安全。如果一方明知對方在協議履期滿前已不能或不會履行義務,而不能采措施加以阻卻,卻仍須繼續履約準備或繼續履行協議,任由己損不斷擴大而無計可施,顯然對其失公。該制度旨求法之“正”、之“安”時兼以效益、成本之慮。該制基本主張為援濟、減損,保便捷交易,實現合理流動調配社會資源,使受害人獲及時、充分彌補,避免預期違約轉變為實際違約所造成的損害擴大,降交易成本以提交易效率,不僅有利于債權人而且能給債務人帶來利益。
二、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述評
(一)概述
1.概義與其法理基礎
不安抗辯權屬于雙務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德國民法典》第321條)“因雙務協議而負義務且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之財于訂約后顯著消減,有難對待給付之險時,于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舉交保證之前,得拒自己之給付?!敝鲝埐话部罐q權后只在一定時限內停止履行合同,并不使協議履行效力滅失,待產生抗辯權的因子消除之后,債務人仍應恪守其義務。不安抗辯權就其功性來說,為一時、延緩的抗辯權。另,不安抗辯權運作乃權利之正當運作而非背約,應受法律保護而不得令權利人負違約責任。在司法審判實務中,有些判決誤把要求不安抗辯權當做“雙方背約”來處理,這不合法理。
不安抗辯權和同時履行抗辯權一樣具有相同的法理基礎,即雙務契約的牽連性和誠實信用原則。雙務契約牽連性系指雙務契約中,一方權利與另一方義務之間有互相依憑、互為因果之聯系,具體為產生上、功能上和存續上之牽連性。所謂產生上的牽連性指雙方權利義務生于同一協議、伊始互為條件。一方權利不發生、不成立或沒有效力,另一方權利亦趨之。功能上之牽連性則指雙務協議一方所擔給付與對方所擔對待給付互是前提,一方不完成其義務,對方一般亦可不完成。存續上之牽連性指雙務契約一方之債因不可歸責于雙方事由竟致不能完成時,義務人免給付義務,權利人亦免對待給付。
2.不安抗辯權的構成要件及行使效果
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僅適用于默示拒絕履行的情狀,即默示預期違約。其適用前提為:雙方履債時序存先后之別,當且僅當協議規定一方須先為給付時,該方于特定條件下才可主張該權利;主張不安抗辯權的法定事由有唯一性:即他方之財于訂約后顯形消減,有難對待給付之慮;他們認為要求不安抗辯權毋庸對方主觀存過,只要其財于訂約后顯著消減并有難對待給付之慮即可,因何引起,可不考慮;救濟之法在于權利人可停止向對方給付,若果對方舉出合適保證,則仍舊履行協議。不安抗辯權之法效僅在于臨時停止履行協議債務。即對方未為對待給付或舉交充分保證前,先為給付義務人可拒自己之給付。設若后序給付方舉出適當保證或己作對待給付,不安抗辯權即行湮滅,主張不安抗辯權的一方就應恢復給付。在這里的“適當保證”應指在主合同不能給付的情狀下保證人能夠負擔保債務人給付債務之責,至于保證辦法可不受限制。是否供給適當保證為后序給付債務一方之權,由后序給付債務的一方決定。
(二)不安抗辯權制度的歷史變遷
1.案例引入:大陸法系國家關于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
試舉一例:雙方3月3日于協議中商定瓷器貿易,4月2日須交輪渡托運,買受人5月1日付款。買受人3月15日來信表示由于公司計劃變更,望提早發貨。出賣人對該通告不予理應。4月1日,出賣人預打算辦理發貨手續,偶然了解到對方公司因內部高管侵占公司財產、經營不善等原因面臨絕境。出賣人慌忙停止發貨。買受人4月3日來電詢問,出賣人要求對方采取措施保證能夠付款,并告己停止發貨。對方4月15日來電表示公司處境正在向好,并出示銀行的保函。出賣人4月17日將貨品托運。協議規定,4月1日出賣人依協議負有交送托運義務給付期屆滿,可在此時出賣人并沒有完成給付,應是違反了協議,構成遲延給付,那么出賣人是否須承擔遲延責任?筆者認為出賣人不應承擔遲延責任。按大陸法系邏輯:“債務履期仍照商定屆滿,買受人仍得請求權,但予出賣人一特別權利,即抗衡請求權之主張,使請求權臨時不得實現,即若果沒有不安抗辯權而拒給付自己的義務,原會構成遲到給付,然因有不安抗辯權之存,其拒絕給付不具違法之性,以致不負延遲之責。”《德國民法典》第321條、“《法國民法典》第1613條”、“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第265條”、《意大利民法》第1461條均體現了這種法律技術邏輯。
2.新時代下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以德國債法為代表
德國舊民法第321條常被我國民法學界視作古典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經典教義,并用作論證不安抗辯權特點之據。但與英美預期違約的功能相比,該條規定就不如前者在保護履行限期前的債權人利益上美滿。由于該條沒有規定相應的法律后果,如果債務人不供給保證,協議可能將長時間處于法效不決形態。后來新的《德國民法典》明確規定了主張不安抗辯權的法律效果,即債權人停止協議并索求債務人舉交保證后,債務人逾時不保的,債權人可照第323條主張解除權。值得注意的是,新法第321條第1款改動了舊不安抗辯權的適用前提。新法規定,在協議訂立后“發覺對方欠缺履行能力而影響其對待給付”時,可以拒給付。因此,不安抗辯權的主張不再僅以財物貶損形態為條件。對先給付人來說,“其他現實威脅的對待給付滯礙(如因禁止進口、戰爭、供貨商倒閉、給付所必要的工作人員或債務人本人因病無法為給付)也意味著危機?!?/p>
三、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的比較
(一)國外兩者之較
二者相同點主要在于立法目的、宗旨——認可合同主體的利益期待權,關心交易安全、規范交易秩序。不同在于:第一,適用前者不需前提條件,而不僅限負先履行義務之一方,可保任一方;其二,前者適用情境較為寬泛,不像后者只限于一方之財貶損有難對待給付之一種情狀,各招致協議難履行之危局亦可采前者之制加以預防;其三,前者關照了自然人的主觀過失問題,明示預期違約之概念邏輯表明違約方在主觀上存在過失。默示拒絕履行因要以行為人不如期舉交保證為前件,若是不能如期舉交保iF,則表明債務人主觀上存在過失。而主張不安抗辯權毋庸對方主觀存在過失。其四,就救濟的方法來看,不安抗辯權制度則不如預期違約制度對權利人的保護力度大;其五,從價值傾向看,后者維合同期待之權,而成法之“正”、之“安”。預期違約除以上述目標外,更注重“效益”,顯示出對“效率違約”這一經濟理性的尋求第六,實現渠道不同。二者雖同為衛護協議法益期待權而構造,然前者透過民事權利機理實現,后者達到這一意向是在背約責任的范疇內?!霸谡嚷钠趯脻M前的債權人法益上,兩大法系已經融匯,這展現在美國法中預期履行不能的出現和德國法對不安抗辯權適用的改動。其實,交融此前己然顯現:《聯合國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1條、第72條以及《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3.3、第7.3.4規定都是這種交融之映?!蹦壳按箨懛ㄏ涤嘘P期前債權人法益維護之機制鋪排與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己然顯著融匯。“《公約》、《通則》之條目表明了全球在協議期前援濟制度上的普遍趨勢:(1)英美法系將協議期前援濟作為整合一統之制,這在概念上己基本為國際社會所接納;(2)在英美法系‘期待貶損軌制與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軌制的抉擇中,國際上尚無非常明顯之偏向,但在適用條件上,國際上卻取英美較為寬松的作法,并強調有“根本不履行”的實際風險;(3)不論直接或間接,都予不安抗辯權人解除權,從根本上有了英美法系的味道。因而,從總體上說,英美法系在這場比賽中占了優勢?!?/p>
(二)我國《合同法》上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的異同
我國不安抗辯權之法條見于《合同法》“第六十八”、“六十九條”,而被國內很多學者視為我國《合同法》引進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的法條依據為第九十四條和第一百零八條。兩種制度異同在于:(1)主張不安抗辯權的法定事由是《合同法》第68條明晰規定的4種情狀,而預期違約主張權利之事由法條未作羅舉,對明示拒絕履行只要對方聲明不履義務即可主張權利,而默示預期違約的事由并無很明確的法律表述;(2)依學理,不安抗辯權的主張仍限于負先履行義務方,而預期違約之制則無該局限;(3)前者不考慮違約方的主觀過失問題,后者相反;(4)前者衛合同期待之權,而成法之“正”、之“安”,后者除以上述目標外,更注重“效益”,顯示出對“效率違約”這一經濟理性的尋求;(5)前者透過民事權利機理實現協議期待法益,后者達到這一意向是在背約責任的范疇內;(6)透過與大陸法系古典民法中不安抗辯權的比較,《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己非大陸法系民法傳統意義上的抗辯權了。它在一定條件下可轉變成為形成權。這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的救濟方法相似,因而二者適用之難顯于《合同法》。
四、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制度的適用沖突及關系學說
(一)默示拒絕履行預見方可能隨意解除合同
我國《合同法》將預期違約寫于第七章“違約責任”中,依第一百零八條,預期違約中“對方可在履期屆滿前要求他負違約之責”。至于預期違約者具體應負何種責任形式,第一百零八條未作特別規定。學者劉凱湘認為,就邏輯體系言,“預期違約者所負之責任形式應是第七章所列之各種責任形式,然其所列并不詳具默示拒絕履行所獨有救濟措施——受害方停止履行,要求對方舉交履約之?!?。于是乎,明示拒絕履行等同于第一百零八條所規范的預期違約,借此而生《合同法》并無默示拒絕履行之斷,另外,從第一百零八條還可看出《合同法》中明示拒絕履行機制之適用范圍不同于英美法系列國之條例。在英美法中,明示拒絕履行僅于一種行為援用,即一方以口語或書面形式表明將不履協議之債;而《合同法》中明示拒絕履行卻于兩種行為采用:“一方顯著申表不履協議義務”及“一方以己為表征不履協議義務”。因此,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明示拒絕履行的適用范圍,在司法實務中對預期違約行為認定帶來困難。筆者認為我國《合同法》第七章確實沒有明確規定默示預期違約的特有救濟措施,但這不妨法官依據學理和法律、司法解釋運用一定自由裁量權進行法律適用,王澤鑒老師講,“凡法律須得解釋后適用”,第一百零七條的違約責任形式系采列舉加概括形式,存有解釋空間。默示拒絕履行“一方以自己行為顯明其將在履期到時不履主要債務”是能夠被第一百零八條涵蓋的,不能因第七章無明顯載有默示拒絕履行之獨有救濟而定默示拒絕履行機理之不存,從而認為明示預期違約的適用范圍不同于英美法系規定繼而影響預期行為認定的謬誤。不過劉凱湘老師看到了第九十四條第二款、第一百零八條對明示拒絕履行和默示拒絕履行救濟手段之規定過于空洞?!逗贤ā分蓄A期違約受害人能夠采取的救濟手段是解除協議、負擔背約法責。然英美法系予受害人選用即刻起訴、解除協議以及繼續履行協議直到對方履期屆滿三種手段,并將明示拒絕履行、默示拒絕履行之構件進行區分。默示拒絕履行要求:(1)一方舉證另一方于履期到時將不履義務。(2)向對方提請舉交保證,在要求對方舉交保證前,可停止履行。只有在對方未能舉交保證之情狀下,另一方才能解除協議。而第九十四條沒作此規定,倒是第六十八、六十九條有近似文字。我國預期違約之法律機制與英美不同甚大,己失去預期違約應有之功用,此將招致默示拒絕履行預見方亂用合同解除權,貶損另一方法益。
(二)不安抗辯權在適用上的亂象
《合同法》“合同的履行”一章中的不安抗辯權與在“違約責任”一章中的預期違約于法律適用上極易生亂。依第一百零八條,“一方以自己行為顯明不履義務”應屬默示拒絕履行之適用范疇;然按第六十八條,一方“轉財產、抽資金以避債”應屬不安抗辯權規制。那么我們可否將“一方轉財產、抽資金以避債”視作“一方以自己行為顯明不履義務”呢?若是不可,連如此嚴重方式都不足以體現一方將不履義務,那何種行動才能顯示一方將不履義務呢?只怕立法者難以答復;若果堅持肯定答復,“一方轉財產,抽資金以避債”可視作“一方以自己行動顯明不履義務”,那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于適用范圍上便生堆疊,當發生“一方轉財產,抽資金以避債”之時,是用第六十八條不安抗辯權,還是用第一百零八條預期違約?如果從背約者的主觀心態和過失角度看,預期違約的適用對自然人主觀上存在過失要求,而不安抗辯權的適用則相反。我們仍然發現在“一方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避債”的情形下兩種制度還是存在適用沖突。
(三)關系學說
圍繞上述法條之間適用產生之疑惑,學界對《合同法》預期違約以及不安抗辯權之制二者之間關系存有三種學見:一是以不安抗辯權統合預期違約制度說,設置不安抗辯權己足以保護先給付一方的利益,毋庸另設預期違約之制。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兩者鑒識眇乎小哉,救濟手段基本上同一。二是以預期違約制度統合不安抗辯權說,此種觀點認為,預期違約制度的適用范圍更廣,可以替代不安抗辯權的適用,因為預期違約制度沒有給付時序的條件限制,更有利于保障非違約方債權的實現。三是兩項制度并存說,此種觀點認為,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各有其適用范圍,具有不同的制度功能,不安抗辯應當限定在防御的范疇,而預期違約制度則有積極主張權利的功能。
五、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取舍
在這個問題上,《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1條、72條是成功調和不同法系兩大制度的條文典范,值得我國未來的民法典合同編借鑒。王利明教授認為,“有必要繼續保留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制度,分別確定其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同時將兩者有機銜接起來,在構成不安抗辯權的情形下,債權人只能主張暫時中止履行,如果債權人在暫時中止履行后需要解除合同并主張違約責任,則應當以債務人在合理期間內未提供充分的擔保以及未恢復債務履行能力為條件,這就有效銜接了兩種制度的適用條件?!惫P者認為這種見識有待商量:(1)實際上,在默示預期違約情狀下非違約方要求對方供給給付保證否則就解除合同主張違約責任的階段中,從商業習慣來看,非違約方就已經停止給付準備或給付活動了,沒有必要再規定一個不安抗辯權來讓債權人主張暫時停止履行,在將來編纂民法典合同編的時候對預期違約進行重構即可。在預期違約的救濟方法上,依優先順序給予非違約方三種主張:一謂臨時停止己之給付及為給付所為備;二日要對方舉交及時履約之適保;三為若果對方未于合理時間舉交此保證,該方即可解約且主張賠付損失。(2)或許有學者會表示,二者實現方法的不同給二者于同一部法律中共存提供了法理依據,認為這樣一種對抗后履行方請求權的不安抗辯權給予了先履行一方在原本構成履行遲延情況下卻不受法律責難的免責事由,而預期違約在該種情形下則不具有解釋力。筆者認為,預期違約在保護非違約方期待利益方面居功至偉,在刪除了不安抗辯權規定之后,完全可以從期待利益的保護為出發點為先履行一方進行學理辯護,法律可以將引起先履行一方不安的事由納入預期違約的適用情形使得非違約方能夠主張阻卻違法性的抗辯。(3)從國外二者之比較觀,因英美列國預期違約之制啟示,新的《德國民法典》對不安抗辯權條件作了修改,國外在合同期前救濟之制上普遍趨于英美預期違約之制。有鑒于上述默示預期違約預見方可能濫用合同解除權以及不安抗辯權在適用上的混亂,我們應該在未來的民法典合同編中明確規定明示和默示預期違約的適用范圍、條件和救濟方式,全拋不安抗辯權之制。預期違約制度于作用前件、作用情勢、價值取向、救濟方法上比起不安抗辯權更能兼顧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司法實務中易采用,且預期違約機理與我國其他法律制度并無非難,棄不安抗辯權,圓預期違約之時機己然到來??紤]到違約方主觀心態和過錯要件在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中的不同表現,未來的民法典應該將原先不安抗辯權的適用情形整合融入預期違約的適用范圍,將六十八條第二項“轉財產、抽資金以避債”之舉歸入預期違約適用范圍,對于默示預期違約,明確其法定事由的種類,將《合同法》第六十八條“失或可能失履債能力”四狀作成鑒默示預期違約客觀之準,繼之使預期違約適用要件更為詳化。于默示預期違約之求善維度,可從行為人自身舉動、客觀情事鑒其與否達默示拒絕履行?!逗贤ā返诰攀摹⒁话倭惆藯l獨從一方舉動之維斷默示拒絕履行,顯見其斷定客觀尺度乃為不盈,易于認定方面被詬主觀隨意之語。建議第九十四條第二項可如此寫道:“履期到來前,一方明晰表示或以自己行為或客觀情事表明不履主要債務?!钡谝话倭惆藯l:“一方明晰表示或以己為或以客觀情事表征不行協議,對方可于履期來前要求其負背約之責?!?/p>
六、結語
綜上所述,二者于國際商事法律領域的采納趨向、國內法律適用的利弊方面,高下立判,筆者同意第二種學說,今后吾國民法典應摒棄不安抗辯權之制,效法《公約》,重塑預期違約之制,明晰寫明明示、默示拒絕履行之構成要件、適用情形、救濟方法,將原先《合同法》不安抗辯權適用情形之規范融匯其中,作有彰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特色的法條修改、學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