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莉
摘要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屬性問題是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中“四個選擇”的重要出發點,也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明確界定革命對象,制定科學革命路線的重要依據,本文通過分析中國資產階級的構成、屬性來分析民族資產階級及其資本主義方案在中國的失敗,從而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
關鍵詞資產階級 民族 妥協性 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
從事近十年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及研究工作,在每屆學生的導論課我都會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歷史和人民選擇了國民黨,那么中國今天會走上什么樣的道路?”幾乎毫無懸念的,學生都一致回答道:“資本主義!”這不免讓我捫心自問:我們從小學就開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可有實現。本文將緊密聯系高?!吨袊F代史綱要》的內在邏輯,從研究中國資產階級的構成,屬性角度出發,論證中國歷史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選擇,從而堅定學生甚至社會大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心。
一、中國資產階級的構成
在學術界,關于中國資產階級的概念,長期以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中國只有一個資產階級,即民族資產階級,是相對于外國資產階級而言。它有上中下層之分,出身不同的官僚、地主是民族資產階級的上層。并沒有獨立于民族資產階級而外的一個或者兩個資產階級。
更多人持另一種觀點:從早期共產黨人研究中國階級劃分過程中,依據對待革命態度的不同將中國的資產階級劃分為買辦資產階級(有時也稱大資產階級或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如瞿秋白、毛澤東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種劃分方法對于我們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考慮到對待資產階級的政策、策略,從而解決了資產階級兩個部分的復雜問題。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就是依據這種劃分方法,個人認為也只有依據這種方法,才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從而堅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踏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勇氣。
(一)大資產階級(買辦、官僚)
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商船隨著中國各通商口岸的開放蜂擁而至,他們在這些通商口岸開辦了一系列工廠企業,但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國情與民情,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加之民眾對西方勢力,包括商人的仇視和抵制,外商無法直接雇傭和管理大量的碼頭工人、海員和產業工人。中外貿易壁壘需要一些既能聯系中國商人,又能幫助外商的富商作為中間代理人,這個代理人就是買辦。此時的買辦,不再是鴉片戰爭以前“外商仆役的頭目”,而成為了外商的“華經理”、“中間代理人”,外商老板“人格和信用的化身”。
買辦已經和中國的產業工人一樣,融入到了外國資本家在中國的生產關系中,但他們與產業工人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表面上他們受雇于外商,由外商發其工資,實際上,工資只占其收入的少部分,他們的更多收入來源于各種傭金和依據其在外商中的較高地位自己經營的生意利潤。而這些生意實際是中外資本主義的結合體,因為,不管從生意涉及的生產內容、過程到運行、管理,再到銷售,甚至偷逃捐稅(厘金制度),以及避免經營風險等,都依附在外商資本中。隨著資本的積累,他們很快發跡,成為腰纏萬貫的大富翁。此時,在他們的生意中,也有雇傭“洋買辦”,為其打工,奔走,打理生意,甚至,他們自己直接開辦洋行,擴展與外商的生意往來。因此他們是代表外商資本家照看并直接管理中國工人的,與外國資本家一道形成了對中國工人的剝削。他們就是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
19世紀60年代末,資產階級隊伍有所擴大。一些官僚、地主和大商人開始投資新式工礦企業,轉化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生產者的分化過程中,一部分小生產者也開始購置新式機器組織生產,發展為新的資產階級。此時,洋務派也興辦了一批民用企業,如輪船招商局、電報總局、漠河金礦、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這與之前在清廷允許下興辦的軍事國家資本主義性質不同,洋務派實際上并沒有市場經濟的經營經驗,所以以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形式開展。這樣一來,民用企業成為了官僚、地主和其他富商的重要投資場所,從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一定經濟基礎,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用只依存于外國企業了,已經有了自己的經濟實體。
帝國主義的入侵下,他們的經濟實力遠遠強于中國,因此,要想與之抗衡,中國只能依靠國家資本主義這種特有的官僚資本主義。北洋軍閥時期,各軍閥為了維護并擴大自身實力,開始對軍事、路礦等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手段之卑劣令人發指,甚至不惜拍賣主權以換取帝國主義的借款。由此可見,當時中國資本主義并不是本著社會需求、人民需要這一方向而發展的,而是帝國主義為了掠奪中國財富所扶植的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資本主義。
中國共產黨內最早提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概念的是瞿秋白。早在1923年6月發表的《中國資產階級的發展》一文中,瞿秋白便深刻地分析了中國的官僚資產階級的產生、構成、階級屬性等。他認為官僚資本資產階級就是隨著帝國主義侵入而產生并壯大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代理人?!爸袊呐f統治階級便是士閥——地主階級、官僚階級(變相的貴族)。帝國主義的侵入,使士閥漸漸買辦化,生出了種種式式的買辦。軍事上的買辦(軍閥),政治上的買辦(豬仔議員),經濟上的買辦(洋行梢客、土豪巨商),文化上的買辦(傳教士、教徒、教會學校的教育家等)。這些人的社會來源,除少數洋行買辦是商人出生外,其余差不多大半都是中國舊地主階級的士紳?!?/p>
毛澤東同志在瞿秋白分析的基礎上也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就是大資產階級,是帝國主義的附庸、幫兇、奴才和侵略中國的工具。在毛澤東選集中,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對“買辦”的稱呼也不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使用“買辦階級”,抗日戰爭時期改用“大資產階級”,解放戰爭時期稱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詞義相同。他們是直接被帝國主義豢養并為其服務的,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帝國主義。所以,除了具有買辦性外,還帶有濃郁的封建性、壟斷性、寄生性和腐朽性。而且和中國的地主階級一樣,代表著反動和落后的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他們站在帝國主義的陣營,因此,從來就不可能是中國革命的力量,相反,是我們革命的對象。
(二)民族資產階級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鴉片戰爭前后,由于外國資本的侵略和自然經濟的唯我獨尊,中國并沒有獨立的資本主義即民族資本主義,新生的資產階級只能寄生在外國資本主義的軀殼,殘喘于外商在華的企業中。再后來,軍閥、大商人、僑商等與帝國主義和外國資本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小商人能力不足等等,都不可避免地阻礙著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因此只有各階級聯合起來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才能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民族資產階級方可得以壯大。
隨著資本主義的相對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逐漸壯大,他們中的一些上層人士開始謀求政治上的權利,從而產生了一批早期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如王韜、鄭觀應等。他們提出了一系列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如反對列強侵略和清朝專制統治,發展西方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等。甲午戰爭后,隨著民族意識的大覺醒,這些政治和思想主張更加激烈和迫切,并發展成了政治運動——戊戌維新,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20世紀初,當資本主義得以進一步發展的同時,資產階級的中下層也發展起來了,涌現了一批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宣傳家和政治家。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炳麟等,他們積極宣傳、組織并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權,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國家憲法等。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發展為一個自覺的階級力量,開始用民主革命的手段謀求更多的階級利益,整個資產階級完全形成了。
二、中國資產階級的兩分法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代表著中國新的生產方式,產生于要求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基礎上。但由于受到外國資本、買辦資本的排擠和打壓,封建勢力的阻礙和束縛,其基礎十分薄弱,短時期內難以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不可能完全脫離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所以,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與這些勢力有著尖銳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時,經濟上的不獨立又決定了他們政治上的妥協性和軟弱性。
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相互交織,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政治態度的搖擺不定和相互滲透和轉化,無疑都增加了人們認識的難度。
而且,中國共產黨最初認識資產階級兩個部分的時候也是不確定的。黨的一大把資產階級一味地作為革命的對象;二大又籠統地作為革命的動力;三大則過分夸大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對其中反革命的買辦和妥協的中產階級認識不夠;四大又認為民族資產階級還在轉變和形成中,不能擔任民族革命任務。大革命失敗后,由于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中共中央對資產階級的兩個部分又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一方面認為南京國民政權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另一方面則認為整個民族資產階級都叛變了。因此得出了錯誤的結論:只有反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才能徹底完成。
瞿秋白和毛澤東都對中國資產階級的兩個部分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要慎重地對待資產階級。既要看到買辦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依賴性,又要看到民族資產階級對革命的矛盾心理:妥協性和革命性并存,他們處于反革命和革命之間,“一腳踏在革命里,一腳踏在革命外,屢次想以妥協主義引導民眾離開革命”。
如果否認中國的資產階級有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區分,那就從根本上否認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進而也就否定了中國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性,這是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實際的。所以,官僚買辦階級這一概念并非隨意捏造的,而是深刻分析中國歷史規律和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為我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分清敵友,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資產階級的兩分法和對資產階級的分析、認識,為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奠定了理論基礎,尤其是關于黨的政治理論、革命策略等問題的解決構成了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內容,意義非凡。
三、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導致資本主義方案在中國的破滅
毛澤東同志很早就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嚴格來說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辛亥革命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說它成功是因為它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說它失敗是因為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梢哉f,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說到底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所決定的,從而也就決定了近代的中國不可能走上獨立的資本主義道路。
首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與反革命力量的對比懸殊,加之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決定了他們沒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氣,無法提出徹底的革命綱領。他們既不敢觸動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利益,也不敢推翻封建勢力的專制根基,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都抱有種種幻想。因此,中國每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終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絞殺而失敗。
其次,民族資產階級階級基礎也是脫離人民群眾的。毛澤東同志在分析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時說過:“第一是敵人的力量太強;第二是自己的力量太弱”自己力量太弱,雖然有軍事、政治、經濟等原因,但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調動占中國人口90%的工農大眾。
再者,民族資產階級當時支持國民黨,是希望國民黨可以打倒軍閥,統一全國,為工商業的發展掃除障礙,進而獲得政治上的發言權,以利于中國可以順利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他們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意愿:一是要求收回主權,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各種特權,保證國家主權獨立和完整;二是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保護并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擴大其參政權:三是要求裁兵。國民革命勝利后,利用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工農民眾的力量上位的國民黨蔣介石隨即叛變了革命,與汪精衛一道制造了屠殺革命人士的白色恐怖,在帝國主義和買辦豪紳的支持下建立了反革命專政,成為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新的代言人,使中國第一次失去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機會。從此,內戰、獨裁、黑暗代替了團結、民主、光明。后來,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又喪失了一次發展資本主義的機會。民族資產階級失望了,如毛澤東同志所說:“1927年中國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后,中國的資產階級分子不是曾經高唱過什么基馬爾主義嗎?然而中國的基馬爾在何處?中國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又在何處?”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又違背曾經協商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承諾,把國家和人民置于水火之中,在美國的支持下挑起了內戰,使中國再次失去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機會。
由此可見,民族資產階級想通過資本主義方案,使中國走上獨立、民主、統一、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從根本上來說是行不通的。
四、中國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
迫于強大的帝國主義和瘋狂的封建勢力,面對復雜的革命形勢,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擁有科學理論武裝的、強有力的、先進的革命政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民族民主革命,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人民內心的呼喚。
中共一大《綱領》中就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宗旨,規定;“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并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敝泄彩蟮狞h章又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在實際工作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的陣營,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農民解決了土地問題,為工人解決了地位問題,為知識分子解決了待遇問題,為資本家解決了盈利問題。所以,中國共產黨從大局上得到了全國各階級、階層的堅決擁護。九十七年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中,中國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與成就,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