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怡
摘要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是我黨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優良作風。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結構的變動及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已經給群眾工作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已經根據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對我黨長期以來堅持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發展與集成。本文主要從當前我黨群眾工作所面I臨的挑戰入手,闡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的發展與繼承。
關鍵詞黨 群眾路線 群眾觀 民本思想
黨的群眾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宣傳、發動、教育和組織中國各族人民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工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已經讓不同經濟區域、不同利益群眾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了社會穩定的影響因素。人民內部矛盾的多樣化也讓黨的群眾思想工作的工作環境呈現出了復雜化的特點。黨在自身建設方面存在的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行為也給當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帶來了不利影響。在日益復雜的社會形勢下,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已經成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路線建立在本國實際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對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的繼承與發展進行探究,有助于黨的群眾路線的積極落實。
一、當前黨的群眾工作所面臨的挑戰
(一)社會群體的分化
在我國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斷發展下,廣大社會群體的需求逐漸增加,并且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發展趨勢,農民與工人以及其他各個行業的工作者們不僅要求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提高勞動收入,同時還要求可以獲得良好的工作體驗,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導致其在利益、需求等方面產生了相應差異,由此產生了社會群體的分化。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社會群體的分化以由低到高為主要特征,群體流動性逐漸增大,并且在社會分工的逐漸細化下,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門職位,甚至由此衍生出了新的共同利益群體。如何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多樣化需求,也成為黨的群眾工作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市場經濟負面因素對黨的群眾工作的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盛行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等也開始在我國悄然盛行,一點一點地蠶食著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理想信念。商人因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采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等行為的不良事件屢屢發生;個別省市地區為了保護當地經濟發展而采取一系列排外政策,同時在人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下,個別人為了獲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雙重刺激,相互攀比、斗富,鼓吹一擲千金、奢華頹靡的生活,使得部分群眾的政治立場和理想信念正在動搖。不僅如此,近些年來諸多貪官“落馬”的事件也反映出我國部分黨員、官員在工作生活中背離了群眾路線、違反了黨的紀律,為滿足一己私欲不惜犧牲群眾以及國家利益,而此種現象也為我黨在新時期的長穩發展產生了極壞影響,使得黨和人民群眾相互分離,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眼下經濟全球化程度逐漸加深,尤其是互聯網、移動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之間、國家之間的交流往來愈發密切,各路思潮相互匯集、碰撞,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影響下,使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開始出現分散等現象。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社會利益分配方式,使得社會發展形勢復雜程度明顯增加,而這也直接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對社會平穩發展預留下了巨大隱患。另外,科技的逐漸進步雖然使得信息傳遞和共享效率飛速提升,大大幫助人們優化了工作效率,但由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本身缺乏足夠的完善性,因此當今社會經常會出現信息泄露、信息丟失等問題,為錯誤思想價值觀以及有害信息的傳播和灌輸提供了可乘之機,甚至有可能造成個人乃至國家信息以及財產安全的泄露及損失。
二、習近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
(一)習近平同志的群眾觀主要內容
在十九大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進行了再次強調,其在會議上明確指出我黨一切工作開展的根本路徑便是群眾路線,其也是我黨的生命線。而其在提出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同時,也指出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可見群眾路線和我黨的發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有著必然聯系。在群眾路線當中,其根本宗旨便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需要將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群眾路線以及黨的一切工作開展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要求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想方設法密切黨和群眾之間的聯系,充分運用人民群眾的強大智慧力,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積極創新,從而實現我黨在新時代下的長久穩定發展。
(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強調必須堅持以“為民、務實、清廉”為核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黨的群眾教育活動,將我黨在作風建設等方面的各項決策決議深入到群眾當中,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下,堅持將人民群眾作為改革與發展的主體力量。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保障人民的主體地位,并且將改革工作的出發點以及落腳點放置在為人民謀福祉上,黨以及領導人必須主動從群眾的角度思考和看待問題,以切實維護人民利益為核心,平衡好人民利益與改革間的關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外,我黨還需要通過結合時代的具體發展需要,積極對群眾工作方法進行優化改進,在積極落實好黨風建設工作的基礎上,將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充分發揮出來,做到黨與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借助群眾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三)對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肯定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廣大人民群眾憑借自身出眾的智慧力創造出了所有社會上的精神與物質財富,因此歷史活動是群眾事業,群眾則在歷史當中占據著毋庸置疑的主體地位。我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要求我黨堅持服務于人民,為維護最廣大人民利益為不懈奮斗。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便是全體中國人民利益的代表,因此每一名黨員干部均需要明確自身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職責,堅持落實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調動和團結一切力量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以及主觀能動性,在切實解決人民內部以及社會其他矛盾,平衡各方利益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共建和諧社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
三、習近平對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
群眾工作的片面性和形式主義盛行的問題對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的實效性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群眾工作的開展,要求基層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堅持黨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優良作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自身的服務宗旨。在指導思想層面,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原則是黨員干部所需堅持的工作原則。習近平同志對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是提升群眾工作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一)習近平民本思想的實施路徑創新
民本思想可以被看作是群眾路線的反映。民本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的實踐創新的表現。習近平民本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歷代領導人的民本理論的基礎之上。自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召開以來,以“四個全面”為指導的戰略布局和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核心的實踐理念成為了習近平民本思想的主要實施路徑。民本思想與社會的新形勢和新常態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自中共“十八大”以來,圍繞人民群眾所關注的教育、醫療、就業及收入分配等問題,國家已經從宏觀調控手段入手,對與之相關的頂層設計體系進行了完善。如在宏觀政策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社會政策托底”的工作思路。在社會價值方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已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進行了強化。上述新思想和新舉措的應用,已經讓民生問題的目標和思路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制度創新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強化,可以民本思想的踐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涉及到了社會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多個方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出臺,也為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二)反四風建設
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和為民情懷與為民本領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群眾工作思想過程中所需把握的幾個重要關系。良好的黨群關系是落實習近平同志群眾工作思想的基礎要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我黨在現階段所要解決的四大重要問題。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堅定自身的信念、擁護黨的宗旨、堅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是他們獲得群眾愛戴、擁護的關鍵因素。
(三)“三嚴三實”作風建設
“三嚴三實”作風建設以維護群眾的權益為核心。群眾權益訴求表達機制的完善和民生工程建設力度的強化,是黨和國家落實“三嚴三實”作風建設的表現。以群眾權益的維護問題為例,法制建設的強化和執法人員工作能力的提升,是方便群眾利益訴求的重要措施。
(四)從嚴治黨與反腐掃黑
從嚴治黨是社會穩定的保障因素。從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從嚴治黨有助于維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腐敗問題是任何一個國家政府及執政黨均要面對的共性問題。自“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的開展已經贏得了海內外的廣泛贊譽。現階段滋生腐敗的土方依然存在,反腐力度的強化,是增強黨員干部廉政意識的重要舉措。。黑惡勢力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毒瘤,在加大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力度的同時,加大對與黑惡勢力相勾結的黨員干部的查處力度,有助于基層社會的穩定發展。
四、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的繼承與發展,體現在群眾觀及黨建工作等多個方面。現階段民生問題是事關黨群關系的重要因素。群眾路線和我黨的發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有著必然聯系。“反四風”建設、“三嚴三實”建設及反腐掃黑工作的開展,可以為基層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習近平群眾工作思想會不斷賦予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