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彩麗
【摘 要】精準資助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證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當前,我院資助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才能實現精準資助,確保國家學生資助、獎補等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需要幫扶的學生身上?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我院學生資助現狀,學生訴求,通過運用科學有效的大數據技術手段,對資助對象進行精準識別、資助和管理,打造資源共享、精準認定資助新模式,構建以人為本、量身定制的差異化資助新方式,建立實時動態、及時完善的管理思路。
【關鍵詞】精準;資助;大數據;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4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1-016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1.070
隨著國家對扶貧政策和扶貧力度的重視和強化,資助工作也愈來愈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重視,目前,資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為例,通過分析目前我院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借助大數據技術,開拓資助工作新途徑,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的精準資助。
1 目前我院資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1.1 資助對象識別不夠精準。
目前我院對貧困生的認定主要是提供貧困生證明材料,學院進行層層審核來進行認定的。主要的流程是學生出具民政部門的證明,班級組織評議小組評議,班主任把關、學院和學院層層審核。看似整個流程比較合理,但由于認定的標準是依據學生家庭收入是否能夠滿足教育支出為主要指標,判定的標準比較單一,不具科學性,所以在對資助對象的認定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一方面,我院大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每個地方的收入水平高低不等,學生生活水平也難以量化,所以同一個標準卻很難區別學生的貧困程度。例如,同樣是低保戶,貴州的低保戶和江蘇蘇南地區的低保戶,家庭收入是完全不能比較的。但根據學校的認定標準,都可以認定為特殊困難等級,這樣就導致不同貧困程度的同學卻能享受同樣的資助;另一方面由于民政部門一些人員不能恪盡職守,嚴格把關,因為一些人情關系使得貧困生證明材料可信度降低,而資助的老師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有限,只能依靠手頭材料和繁多的認定程序對貧困生進行識別,甚至有的貧困生因為開不到證明而不具資助資格,這樣一來又大大的降低了評定的精準度。由于地區、學生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貧困生認定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貧困的精準識別。
1.2 資助內容、形式不夠精準
目前我院建立了完善的資助體系,如 “獎、勤、助、貸、保、補、減、免”等多元資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經濟上的困難。但大部分貧困生不僅面臨著生活的拮據,同時在心理上、學習上、就業上也存在巨大的壓力。資助的目標最終是育人,培養貧困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由于我院資助工作主要是輔導員兼任,而輔導員擔任的工作較多,事務較雜,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對貧困生進行其他方面的幫扶,只能按照政策和標準分配資助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貧困生的經濟負擔,但對學生的心理、學習和其他方面無力顧及。學校層面,大學生服務中心也開展了一些幫扶活動,如學習上的幫扶,但是因為人員的配備,宣傳方式和宣傳范圍方面的不足,對貧困生的幫扶效果不明顯。因此在資助內容和形式方面過于單一,不能根據學生需求定制個性化幫扶。
1.3 資助后續管理不足,缺乏動態連續的管理
由于從事資助工作的基本是某一個輔導員,受人員的限制,對于貧困生的幫扶大部分就是助學金發放到位就結束了,對于受資助后學生的表現,助學金的使用、成績、能力培養等問題普遍缺乏關注。因此大部分高校的資助往往只注重經濟,而缺乏了對貧困學生的心理疏導和綜合素質的教育培養,難以實現“授之以漁”的發展型資助目標。所以最后資助的結果是很多貧困生缺乏較高的生存能力和強大的內心,從而很難徹底擺脫貧困。
2 大數據的內涵及對精準資助的意義
大數據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數據處理模式,它是以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依托,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而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一種新興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
2.1 大數據技術使得貧困生的認定更加精準
精準資助的前提和關鍵是精準識別,大數據的真實性使得對貧困生的認定成為可能。可將學生及家庭成員的信息、校內消費、銀行卡收支信息、出行記錄、就醫記錄等納入一個數據系統,通過對海量信息的分析能夠真實有效地挖掘貧困生的信息,既保證了認定程序的公正客觀,同時利用數據結果還能了解貧困生的真實貧困程度,從而為貧困生的精準識別提供了科學有效的依據。
2.2 大數據技術使得資助方式更加精準
精準資助的根本目標就是實施精準的、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資助內容和形式。通過大數據分析結果,找到個體的需求,根據學生的階段化需求、差異化需求設計靈活多變的適合學生特點的資助形式和內容。通過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控困難學生的課堂表現、學業成績、心理訴求以及微博、微信、網評等行為,并進行數據分析,判斷出學生的學業態度、價值觀念、發展需求等,從而對學生開展有的放矢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實現個性化發展性的資助模式提供支撐。
3 大數據背景下如何實現精準資助?
3.1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多維度的精準認定
利用大數據技術,全方位整合學生的信息。如學生及家庭情況包含家庭成員基本信息、教育支出、身體狀況(當地民政部門數據系統);學生在校情況如校園卡消費、手機消費、學習成績、活動軌跡(學校智慧校園);學生的銀行卡支出信息、出行信息(銀行及交通部門信息)。通過分析整合,全面挖掘貧困生的信息,了解學生生活、學習消費情況并結合學生貧困生證明材料、學生反映、認定小組意見等實現對貧困生的精準認定。根據
3.2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施個性化資助。
精準化不僅僅是指資助對象精準識別,還包括資助形式、資助的力度以及資助時機的精準化,簡單的說,就是在恰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和時機幫助“對的人”。大數據技術具有真實有效、快速實時的特點,因此可以通過大數據即時了解學生的課程表現學習成績、心理需求以及微信、微博、qq等網絡行為,并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比對,了解學生的學業態度、價值觀念、發展訴求等并根據信息變動及時調整資助內容及形式。
3.3 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動態化管理
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目前我院的資助僅僅停留認定和助學金發放上。除了接到舉報,一般來說,高校不會對受資助的學生進行后續跟蹤和管理。引入大數據以后,就可以根據大數據技術對資助對象進行后續管理和監督,及時發現資助對象行為的變化,如發現學生不符合資助政策的條件,就可以隨時調整資助策略。同時也可以利用大數據評價資助效果,為學校完善資助政策提供依據。
3.4 利用大數據,建立協同資助體系,拓展資助途徑
資助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而育人不是個體或者某個團體的活動,它的實現需要多方聯動、協同。一方面,高校必須與相關部門協同,才能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通,有效對接和及時把握學生的各類信息;另一方面,資助的有效推進需要多個相關部門的協同—校內協同和校企協同。校內資助主體的協同,資助輔導員、思政老師、心理老師、專業老師各方協同。在經濟資助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目前我院已建立資助工作室,通過開展微資助、團輔等活動,對經濟困難學生展開多方位的幫扶,下一步計劃將專業老師、思政老師引入團體,實現資助主體的全方位的協同,從而實現經濟型資助到發展型資助的轉換;校企協同,聯合企業行業設立企業助學金、開展實訓大賽、拓展新的資助模式等。近幾年來,無錫信捷、西門子等企業多次冠名我院機械技能節比賽項目,并提供比賽使用機器及相關獎品。這些競賽不僅讓學生開拓了眼界也鍛煉了能力。去年,我院與蘇州三星電子共建現代學徒制試點—三星班,通過教師與師傅聯合授課,一方面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職業素養;一方面三星班為學生提供了大額的獎助金,經濟困難學業優秀的學生可以提出申請。這種模式大大拓展了資助的途徑,也為學生的全方位資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