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 雷素玲 閆若玉 孫康燕
對醫務人員醫德素質進行量化評估考核,是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以考核記錄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狀況為內容,以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療服務態度、優化醫療環境為重點,強化教育,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嚴肅紀律,樹立行業新風,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更好地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
(一)信息化規范和提高醫德評估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醫德信息的來源渠道普遍局限于偶然的調查問卷或患者的表揚投訴,信息量不足。現有技術手段低下,大量的信息孤島造成各類醫德信息難以實現共享與交流。這就需要根據醫德評估工作的新要求,盡快開發出更加完善的醫德評估軟件系統。
(二)外部大環境和內部小環境需要醫德評估信息化。
衛生部《關于建立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的指導意見(試行)》要求醫療機構要為每位醫務人員建立醫德檔案。建立醫德評估電子檔案,系統全面地收集和記錄醫務人員日常工作中的醫德表現,使醫德信息資源得到共享并準確、方便、快捷地加以利用,滿足醫院管理的需要以及社會對醫德水平的要求。
(一)構建醫德評估電子檔案的路徑。1.建立醫德評估的制度體系,保證評估指標的制定、執行與評估的規范性、連續性。2.明確醫德評估的執行體系,對評估主體進行多層選擇,形成院內評估與社會評估的立體結構,并明確每一個環節的主體責任。評估執行和結果使用的過程,做到公開、公正、準確、及時,保障信息的客觀與渠道的暢通。3.建立獎懲分明的激勵體系,進行公正、及時、有效的獎懲。4.構建完備的醫德檔案體系,全面涵蓋電子檔案和紙質檔案,有效銜接考評軟件系統和檔案系統,集信息輸入與信息應用于一體。
(二)醫德評估電子檔案的內涵結構。醫德評估電子檔案的內涵結構包括個體情況、定量指標、評估指標、定性指標,詳見下表。

A B C D-M自然情況(C1)個體情況(B1)醫德評估電子檔案體系姓名(D1)性別(D2)民族(D3)年齡(D4)政治面貌(D5)能力情況(C2)文化程度(E1)行政及技術職務(E2)工作簡歷(E3)醫德培訓情況(C3) 接受職業道德、醫學倫理培訓次數(F)1參加職業道德考核及考試次數(F2)行風檢查情況(C4)定量指標(B2)醫院檢查(G1)行風監督員檢查(G2)上級檢查(G3)表揚信、感謝信、錦旗等次數(H1)獎勵榮譽次數級別(H2)媒體先進事跡報道次數(H3)負向指標 受患者批評投訴次數(H4)受懲戒、誡勉談話、等次數(H5)正向指標獎懲情況(C5)

A B C D-M廉潔行醫情況(C6) 正向指標 拒絕病人宴請次數(I1)拒收紅包、禮品的次數、金額(I2)負向指標 收受宴請、紅包、禮品的次數、金額(I3)醫德建設情況(C7) 為病人排憂解難次數(J1)參加公益活動、義診、醫療下鄉、志愿活動等次數(J2)定量指標(B2)醫德評估電子檔案體系院內評估(C8)評估指標(B3)個人自評(K1)科室評(K2)醫院評(K3)社會評估(C9)問卷調查(L1)網絡調查(L2)行風調查(L3)定性指標(B4) 醫德等級(C10)優秀(M1)良好(M2)一般(M3)較差(M4)
(一)基于信息化環境的醫德評估方法。1.定量分析法:定量地分析被評估對象的醫德表現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醫德影響因素與被評估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影響程度,定量地評估醫德等級(應用C10數據)。2.定時分析法:分析被評估對象歷史數據的演變過程和醫德的關系,定時定量地評估被評估對象的醫德表現。如通過對學歷層次、職稱等級等的年度數據對比,分析能力情況(應用C2數據)對醫德建設的影響。3.定比分析法:分析相同系統的被評估對象之間的區別,研究不同系統間被評估對象的醫德情況結構,從而發現其共性與特性。如內科系統的被評估對象所產生醫德差異的原因(應用C3~C9數據)。4.定性分析法。即對于某一具體的被評估對象得出一定的評估結論和預測結果(應用M1~M4數據)。
(二)醫德評估結果的應用。1.與科室年終目標考核相掛鉤,目標責任書中設醫德醫風建設專項指標。2.與職工個人年度考核相掛鉤,作為綜合考核評定等次的重要依據,醫德等級評為“較差”的年度考核定為“不合格”。3.與職工崗位聘用、報考在職研究生、進修學習、續聘、晉升、績效考核、表彰先進等掛鉤,在醫德檔案中有嚴重缺陷的一票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