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瑤
(浙江音樂學院 聲樂歌劇系,杭州 310012)
民歌藝術作為我國重要的本土文化代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藝術創作的精粹,同時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民歌藝術最大的特點是時代性特征,每個時代的民歌都是當時當地百姓社會生活的最好寫照,因此民歌也被譽為“時代的鏡子”。這種時代性內涵,一方面是出于適應大眾審美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創作者本身的情感流露。
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民歌藝術由于其自身的發展條件限制,再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陷入了發展的瓶頸。新的市場生態環境對民歌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家大力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下,如何使我國的民歌藝術以一種更好的姿態適應新時代的大眾審美,更好地承擔起文化橋梁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助推文化建設,是每一位民族音樂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將從浙江畬族民歌著手,結合相關作品的譜例分析,探究畬族民歌在時代化進程中作出的大膽探索與嘗試,并以畬族民歌的成功經驗為鑒,為我國其他民族其他地區的民歌藝術提供新的發展思路。
民歌藝術分布在我國的各個地域和各個民族,產生于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據方言、音樂語言形式、內容題材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門類,其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地域性特征,是當地人們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畬族民歌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南地區,作為畬族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結晶,畬族民歌是畬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6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畬族民歌的題材來源十分廣泛,根據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包括勞動、婚喪、慶典在內的許多種類,與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風具有極其緊密的聯系。畬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地區的山區,在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下,畬族民歌的音樂風格很少受到外界音樂的影響,有著比較高的同一性。
由于畬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區,畬族的音樂類型主要是山歌,音階材料使用較為單一,以中國五聲調式為主,三、四聲音階的使用較少。從調性的角度來說,大多數畬族民歌以商調式為主,其他各類五聲調式根據地域的不同流行于少數一些畬族聚居區。其頗具民族特點的旋法規律是,從調式宮音開始向上做五度以上大跳,后迂回下行至調式主音(譜例1)。
譜例1:

除此之外,商、角調式中的宮—羽(大六度)、宮—徵(純五度)跳進;徵調式中角—商(小七度)跳進;羽調式中宮—角(大三度)跳進等,在畬族民歌中都十分常見,形成了獨特的跳躍式旋法和音樂語言特征。在眾多的畬族民歌中,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浙江景寧畬族民歌的角調式尤其具有民族特色。
由于畬族沒有本民族語言的文字,在音樂上更是沒有規范的記譜法,與絕大多數民歌一樣,采用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承。隨著近年來西方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現代都市文明的劇烈沖擊,畬族原本豐富多彩的民歌,無論是縱向與本民族傳統民歌相比還是橫向與其他少數民族民歌相比,都已發生了很大的失真、淡化和衰落,正在逐步散失本民族特征。我們必須認識到,畬族民歌由于其本身的同一性、封閉性特征,又受制于傳承方式的限制,面對一個開放的大環境,無法在保持其原有音樂風貌的基礎上立足于當今的音樂舞臺,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畬族民歌的存亡已經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擔憂。
對于畬族民歌的傳承來說,除了內在因素的制約,更加嚴峻的問題是,畬族的新一代音樂傳承者們,面對外來的豐富的音樂文化,開始對本民族的單一音樂類型產生了倦怠甚至是抵觸心理。置身這樣的音樂市場環境,畬族民歌可以說是面臨著“內憂外患”的雙重威脅。長此發展下去,這種古老的音樂文化很有可能會永遠地退出歷史舞臺,因此,以一種搶救的態度,以保留畬族民歌原本音樂風貌為目的進行保護、傳承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歷史使命。僅僅是搶救、保護、傳承還遠遠不夠,面對豐富的外來文化的沖擊,更重要、更有效的保護舉措是探索和研究如何發展創新畬族民歌藝術,使其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畬族音樂元素基礎上更具時代性,增強其在音樂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國內,大量針對民歌藝術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及聲樂作品,多數是針對某一時期、具體技術、具體現象的范圍性研究,在傳統民歌的時代性演進和發展策略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論文主要從探討民歌的表現形式入手,如對民歌及相關資料進行實例分析、譜例分析,對新舊不同演出版本進行同質化與異質化的比對分析,探究民歌藝術在新時代的新音樂語言與表現形式,以發展的手段達到保護、傳承、發揚的目的。
探討畬族民歌或畬族民歌元素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有助于吸引更多人了解、關注畬族民歌,使畬族民歌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有助于將畬族以單聲為主的原生態民歌與多聲部音樂創作創新方式相結合,將舞臺藝術表演形式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也有助于豐富畬族音樂的多樣化表現形式,為今后畬族音樂藝術的對外交流和推廣宣傳積累更多的經驗。同時,研究創作畬族風格的多聲部合唱作品,也有助于豐富和補充相關專業音樂院校、藝術類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有關畬族音樂科研教材與圖譜文獻。本課題必將有力推動和提高以畬族民歌藝術為代表的我國東部少數民族音樂藝術創作、創新表演及試聽水平,從而使古老的畬族民歌藝術在保留原生態的風貌下能與具有時代性的新元素融合創新。
浙江音樂學院自建院之初便非常重視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尤其對浙江主要的少數民族——畬族的民歌藝術的創作創新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支持。2016年,筆者與作曲家吳滌發起,在聲樂歌劇系及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畬鳳”女聲民族合唱團,同時組建了以畬族民歌藝術創作為主的民族聲樂多聲部形態創作創新及藝術實踐的團隊。之后相繼創作改編了大量畬族民歌,并使其多聲化,如女聲合唱《望妹歌》《請到綠谷畬鄉來》、領唱合唱《彩帶獻北京》。其中獲得第九屆中國畬歌邀請賽金獎的女聲無伴奏合唱《畬家姑娘采茶忙》以及根據2018年“兩會”背景創作的領唱合唱《彩帶獻北京》,這兩個作品都在畬族民歌藝術的運用、融合、創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和嘗試。
該作品通過描寫“三月三”清明時節畬家姑娘們在茶山上辛勤勞作、茶歌互動的場景,描繪了一幅中國畬鄉景寧縣“三月三”畬山茶園中畬家姑娘歡歌采茶勞動的精彩音樂畫卷,反映了當代畬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的美好生活以及對未來的無限向往和追求。作品抒發了對中國畬鄉景寧的深切熱愛之情,并通過美妙的畬族歌謠盡展畬族風采,讓更多的國人乃至世界了解畬族,了解畬族音樂文化,同時也為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獻上畬族人民的一份真誠祝福。
畬族風格無伴奏女聲四部合唱《畬家姑娘采茶忙》采用三部曲式,全曲開始處畬語領唱念白與合唱部分交流呼應,一下子將作品帶入畬族原生態山歌風格的勞動情境中。第一段與第三段采用2/4節拍,運用領唱合唱的形式,歡快輕盈,情緒熱烈,低聲部采用八度音程跳躍的固定節奏型作為全曲襯托,聲部之間則采用對比式、支聲式及襯腔式復調寫作方法,八分音符節奏自始至終貫穿全曲旋律,描寫畬家姑娘采茶時“忙”的勞動狀態及采茶勞動時愉悅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其中旋律進行則運用畬族民歌中常用的大六度、小七度和純八度的音程大跳,表達采茶勞動時畬家姑娘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譜例2)。
譜例2:

第二段采用3/4節拍,四部合唱柔美舒展,動靜結合。第三次主題旋律再度出現時,調性從C轉到降E,色彩對比強烈,情緒更加飽滿熱情,主旋律則從原來的女高聲部轉換到女中聲部與女低聲部采用卡農式進行(譜例3)。
譜例3:

結尾處,領唱高聲嘹亮地將“快樂把歌唱”五個字情緒飽滿地唱出,而后四聲部力度逐漸從強減弱,描寫采茶姑娘們采茶結束后一路歡歌地走向茶園遠處的勞動情景(譜例4)。
譜例4:



該曲的創作背景是:2018年3月7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參加“兩會”浙江代表團審議時,景寧縣的畬族代表鐘海燕向李克強總理獻上來自畬鄉景寧的祝福,即畬族的“吉祥物”——彩帶。以紅色為底色,上面編織著畬族“意符”,寓“幸福吉祥”之意,彩帶中寄托著景寧縣十七萬畬族、漢族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真誠祝福,也飽含著畬鄉人深深的愛國之情。歌詞反映了當代畬族人民及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人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立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決心,踐行民族團結和睦共處的原則,以及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向往。作品抒發了對中國畬鄉景寧的深切熱愛之情,并通過美妙的畬族歌謠盡展了畬族風采,為黨的十九大之后新時代首次“兩會”的勝利召開獻上畬族人民的一份真誠祝福。
畬族風格男女聲領唱合唱《彩帶獻北京》采用三部曲式,全曲采用畬族民歌中常見的變換節拍,2/4、3/4、4/4節拍不斷變換,具有畬族民歌的特點。作品引子開始處運用自由的山歌風,采用降E調,運用畬族民歌中景寧角調式呈現,領唱先后用畬語唱出作品的主題動機旋律。然后,采用女聲二部合唱支聲復調的形式,表現歡樂的場景與喜悅的心情。女聲合唱則采用聲部之間的對比復調寫法,運用“哩、啰、哎、呀”等襯字,對比念白與合唱部分交流呼應,將作品帶入畬族原生態山歌風格的勞動情境中。第一段與第二段采用降E大調,運用領唱合唱的形式,男女對唱使用假音音色特點明顯,歡快輕盈,情緒熱烈。第二段至第三段之間采用無伴奏原生態男女對唱的自由山歌唱法處理。第三段調性發生變化,從降E轉為降G,男女聲二部重唱與女聲合唱同時出現,聲部飽滿,情緒熱烈。尾聲采用全體齊唱主旋律的形式,最后以原生態畬族山歌的假音形態再次將主題交替呈現,突出“彩帶獻北京”的作品主題,體現了新時代畬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對畬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齊聲高歌唱出了畬族及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滿滿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近年來,國家大力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畬族民歌藝術及音樂文化也乘上了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快車,全國各地各級相關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畬族所在縣市及鄉鎮的文化傳承和創新實踐等方面的投入,并在資金、政策、人員等方面提供了相應的支持和保障,使畬族民歌藝術及民族音樂文化以更豐富更自信的表演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它極大地推動了畬族文化在新時期的發展步伐。首先,它為畬族民歌藝術從單一聲樂化形式向多元化、多聲部化的創新形式提供更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次,畬族民歌藝術可以作為我國東部民族音樂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范例,與西部民族音樂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進行比較研究和參考借鑒。再次,畬族民歌藝術的研究創作成果將以音樂會的形式公開展演。主要面對聲樂演唱家、民族音樂學專家、合唱指揮專家、高校科研機關單位的學生和教師以及相關人士,同時也可作為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輔助學習讀物,并為社會的音樂資源提供參考與研究。同時,畬族民歌藝術及相關音樂文化的推廣、傳播和交流也與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通、文化包容的理念所契合,也正是我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一次有力實踐和探索。
如前所述,畬族民歌自身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它不僅沒有自己的記譜法,甚至沒有自己的文字,且與其他地區的民歌一樣,存在人才斷層的情況。面對如此嚴峻的發展現狀,畬族民歌在新時代取得的成果,得益于以下這些發展新思路與新策略。
畬族民歌能夠走出窘境,很大程度上來自它能夠抓住“救命稻草”,搭上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快車。畬族所在縣市、鄉鎮政府加大了在民族文化傳承發展這一重要領域的投入,在政策、資金及人員方面提供了相應的保障,為民歌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畬族民歌還借助于高等院校的學科建設平臺和各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科研平臺,成立了“畬鳳”女聲民族合唱團,組建了以畬族民歌藝術創作為主的民族聲樂多聲部形態創作創新及藝術實踐的團隊,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對畬族民歌的關注。再加上政府對于創作的鼓勵,大量的畬族民歌作品涌現出來并走上舞臺,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畬族民歌這種文化形式,打破了沒人聽、沒人寫、沒人唱的惡性循環圈,將畬族民歌和畬族文化帶到了大眾面前。
政府在畬族民歌保護上的投入逐漸轉為產出,大量作品和演出從根本上救活了這種藝術形式。因此,抓住發展機遇,立足于學科建設平臺和科研平臺,搭上民族文化發展的快車,用更多的作品、更多的演出來激活市場,這種發展策略無疑是十分值得借鑒的。
畬族民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短板,即縱向音響環境單一、橫向音階材料單一,并意識到這種短板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很大程度地制約了自己的發展。因此,畬族民歌開始了大膽的探索,打破原本單一聲部的創作模式,開始了多聲部創作的嘗試,以立體化的和聲結構來為縱向音響提供支持;同時,在音階材料的使用上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使得音樂語言在不失原本旋律進行模式風貌的情況下更為豐富。
在多元文化共同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與其被動地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影響、所取代,不如主動地去滿足和引導觀眾的視聽需求,從人們需求的角度來進行創作。畢竟對于音樂作品來說,聽眾的喜惡是評判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之一。聽眾的喜愛不僅僅可以為創作者提供繼續創作的動力,更使這種藝術樣式得到最好的宣傳。因此,滿足和引領聽眾對多元文化的需求是時代對民歌藝術提出的要求,民歌藝術工作者切不可故步自封,在認清發展短板的情況下,要勇于創新,敢于突破,推動民歌藝術走向市場,走向時代的最前沿。
在對新時代的文化,特別是外來文化進行吸納學習時,須時刻注意“洋為中用”的標準是“取精華、去糟粕”,學習絕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照搬。那么,如何在為民歌藝術注入時代元素的同時而保證民歌藝術的風貌就是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誠然,外來文化可以豐富民歌藝術為觀眾帶來的視聽體驗,但民歌藝術的精神內涵是一切外來文化藝術形式所無法代替的,因此,立足于民歌藝術本身的精神內涵,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華夏民族精神來進行民歌作品創作,是民歌藝術不被“西洋化”的根本保證。時代元素的內化是民歌這種藝術題材自身的要求,中華文化和中國民歌文化以其自身的包容性,吸納了來自天南海北的各種藝術形式之長處,這也是民歌之所以能夠成為國粹之根源。對于民歌藝術來說,在經歷每個時代時,都吸納了這個時代所獨有的藝術特色,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如今,越來越多的民歌開始吸納來自西洋音樂、流行音樂的元素,推出了大量風格新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一些創新型的民歌受到了大量觀眾的歡迎,這類以新的視野、新的手法、新的呈現形式進行創作的民歌作品被稱為“新民歌”。新民歌這種藝術形式既符合時代要求,又能夠被廣大觀眾所接受,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民歌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內涵;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歌藝術的內在市場競爭力,達成了以創新促傳承、以發展促發揚的目的,很好地完成了民歌藝術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交接棒。
如前所述,我國的民歌藝術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歌曲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定的瓶頸,以畬族民歌為代表的一些少數民族文化開始在發展中尋求突破,而畬族民歌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其思路十分值得借鑒。
畬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采用的是以發展為手段、以保護為目的,以創新促傳承、以發展促發揚的策略,將畬族民歌的特征性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現代表現形式相結合,一方面推動了畬族民歌的音樂風格由單一化到多元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更好地保留了畬族民歌中具有民族特色和傳承價值的優秀元素,從根本上增強了這種古老的藝術樣式在多元化音樂市場中的競爭力,更好地完成了保護、傳承、發揚的歷史任務,為其注入了鮮活的時代血液。
在文化強國背景下探求民歌藝術的發展思路時,須牢牢把握精神內涵這條主線,以此為支點,增強民歌藝術的時代性特征,在以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為核心的原動力基礎上,為民歌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時代血液,使之在國際舞臺上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