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君
(南部縣婦幼保健院,四川 南充 637300)
近年來,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接受剖宮產手術,以安全地完成分娩。剖宮產手術是解決難產、妊娠并發癥、妊娠合并癥的有效手段,但也會對產婦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期間,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是十分必要的[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某醫院進行剖宮產手術的352例產婦。將這些產婦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產婦的年齡為24~32歲,平均年齡為(28.5±4.3)歲;其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周為(39.5±1.4)周。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23~33歲,平均年齡為(27.2±4.5)歲,其孕周為38~40周,平均孕周為(39.4±1.5)周。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期間,均對其進行手術室常規護理。進行手術室常規護理的方法是: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手術室護士密切配合醫生的操作,為其傳遞手術器械,及時向其反饋產婦的心率、脈搏、血壓等指標的變化情況[2]。產婦如果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協助醫生對其進行搶救。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產婦進行手術室優質護理。進行手術室優質護理的方法是:1)在手術當日,手術室護士協助產婦進行手術前的各項常規檢查,仔細查看其病例資料,了解其血壓、血糖的水平及胎心率,并及時將上述信息反饋給醫生。協同醫生綜合評估產婦是否存在產后出血的風險。手術室護士準備好進行剖宮產手術的器械、物品及藥物(縮宮素、麻黃素、腎上腺素等),檢查手術器械的完好性,調試好生命體征監測儀等設備[3],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做完上述準備工作后,協助產婦換上無菌手術服,帶領其進入手術室。產婦進入手術室后,手術室護士核對其個人信息。協助產婦在手術臺上取仰臥位,在其肩下放置肩托,為其建立靜脈通路,為其連接好各種手術儀器、設備,監測其生命體征。配合麻醉師對產婦進行麻醉,使用溫和的語言與產婦進行交談,以轉移其注意力,告知其手術操作會使其腹部肌肉出現牽拉感,不必過于緊張。引導產婦調節呼吸的頻率,通過用眼神鼓勵、與其握手等方式緩解其緊張的情緒[4]。胎兒娩出后,手術室護士及時使用無菌紗布對其創口進行止血,清理其手術切口周圍殘留的血跡和消毒液。在為產婦縫合切口前,仔細清點紗布、手術器械及物品,避免將紗布、手術器械、物品遺留在產婦的宮腔內。輕聲告訴產婦手術已經結束及其胎兒的情況,避免因信息傳遞不到位而引發護患糾紛[5]。若條件允許,可將新生兒抱給產婦觀看,以消除其顧慮。手術結束后,手術室護士將產婦送至觀察室進行監護。2)手術室護士將產婦送回病房后,與病房護士進行交接。告知產婦手術后麻醉藥的作用逐漸消失可使其出現腹部切口疼痛的癥狀。產婦切口的疼痛感若較為明顯,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藥進行治療。告知產婦麻醉藥物可抑制其腸道的蠕動,引起不同程度的腸脹氣,進而使其出現腹脹的癥狀。指導產婦經常翻身,以促進其腸道功能的恢復。如果產婦腹脹的癥狀較為嚴重,可指導其用番瀉葉泡水喝。同時,告知產婦在手術后的第1 d可食用少量的流食,不要食用甜食、牛奶等易引起腹脹的食物,待排氣后方可食用正常的食物。告知產婦多翻身可以促進其惡露的排出,以免惡露淤積在其子宮內而引發感染,影響其子宮的復舊。告知產婦在手術后的24~48 h其膀胱肌肉的收縮能力才能恢復正常,此時可以拔掉導尿管,讓其自行排尿。3)在手術后的第2 d,手術室護士對產婦進行訪視。告知產婦在手術后的2周內不要讓切口沾水(此后可進行淋浴),在惡露未排干凈之前要禁止進行盆浴,并應每天使用溫水清洗外陰。告知產婦在手術后10 d(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可以開始進行康復訓練。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是:取仰臥位,將雙腿交替上抬(使其與身體垂直),然后再慢慢地將雙腿放下。將雙臂自然地放在身體的兩側,屈曲右腿并將其抬起,使右腿盡量靠近腹部,腳跟盡量靠近臀部。兩膝屈曲,兩臂交叉合抱在胸前,慢慢地坐起取半坐位,再恢復為仰臥位。取俯臥位,將雙腿屈向胸部,讓大腿與床面垂直并抬起臀部,使胸部與床面貼緊。上述訓練每次做10 min,早晚各做1次。
1)記錄兩組產婦的各項手術指標,包括進行手術的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2)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產婦對護理的滿意度,該調查問卷中包括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進行手術的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婦(P<0.05)。觀察組產婦手術中的平均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產婦(P<0.05)。觀察組產婦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詳情見表1。
觀察組產婦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產婦(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相關手術指標的比較

表2 兩組產婦對護理總滿意率的比較
近年來,我國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逐漸增多。研究發現[3],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手術中的出血量、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率、再次妊娠時發生前置胎盤和子宮破裂的幾率均高于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并且,此類產婦的新生兒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征或弱視的幾率均高于經陰道自然分娩產婦的新生兒。因此,臨床上不主張對無相關指征的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
剖宮產手術是一種有創手術。在對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期間對其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在為觀察組產婦進行手術期間對其實施了手術室優質護理。手術室優質護理是在充分考慮剖宮產產婦對護理服務需求的基礎上,以改善其分娩結局為目的,對其實施的一種現代化的護理服務模式[4]。在對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時,可分手術前準備、手術中配合、手術后訪視三個階段開展護理工作。通過手術準備階段的常規檢查,可使醫護人員全面掌握產婦及其胎兒的具體情況,為高危產婦建立應急預案提供參考,進而將其進行手術的風險降至最低[5]。手術中的護理配合可確保產婦手術的順利進行。手術后的訪視可增加產婦及其家屬對產后護理知識的了解,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切實地改善護患關系[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產婦實施手術室優質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