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占明
文藝創作之“綱”,在于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大視野下大格局中文藝的大發展要求文藝工作者有一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的堅強核心,這是文化自信的一個集中體現。在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同時并存,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相互交織,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國內文化與國外文化彼此影響的多元文化境遇下,唯有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意識,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更加突出文化自信,才能使人們走出多元文化沖突的現實困境,從而在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中不斷提升精神生活質量。如果一個國家置身于所謂“國際潮流”之中,完全放棄本國文化的核心話語體系,通過否定自身的歷史傳統走向歷史虛無主義,并力圖使自己國家從原有的精神文明類型完全徹底地走向另類精神文明類型,那么,它必然會使自己的國民在精神世界走向“無根性”的價值混亂或價值空場,進而患上精神分裂癥,最終在國際文化滾滾紅塵的沖擊下,大大降低自己的文化軟實力,乃至瓦解民族意志,迷失自我,自交城池,成為國際文化斗爭的犧牲品。具體到曲藝來說,曲藝人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的核心是增強自我價值的主導性,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自身文化價值觀念的主導,曲藝人要在思想文化理論上保持清醒,要在政治立場上堅定立場,對思想意識發展有力把握,進而以此為根據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現階段我國人民必須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的本質要求凝聚起來,從不同層次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精髓提煉出來,立足于社會經濟基礎,以體現最廣大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為目標而創作表演,為祖國發展鼓與呼,為群眾送去喜和樂。
抓住“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這一文藝創作的根本之“綱”,文藝工作者就要充分考慮如何為之張“目”。文藝工作者在貫徹引導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根本要求時,也要細致考慮實現這一要求的方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斷在實質上是要求社會發展與人民需求在未來形成動態平衡——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現實決定了群眾的需求增長不可能停滯。當前相當部分人民群眾已經從基于“硬實力”的單純的物質需求逐步向基于“軟實力”的精神文化需求過渡,而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在單純追求物質生活的時代形成相對板正的群眾形象的重新解構,使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基于自身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因此,如何在這一過程中辨析不同群眾的“光譜”,有針對性地升級文藝作品的“供給側結構”,是當今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曲藝人應該思考并為之行動的。
無論什么樣的文藝作品,其核心都是人。因此對“人”的理解和闡釋就是作品的精華所在。集體身份觀認為人是群體動物,將關注點轉向種族、性別、階級等群體范疇,假定共享同一范疇標簽的個體在語言、思維、性格、行為上等具有相似性。變異社會語言學正是從這一理論假設出發,對不同地區、階層人們的語言使用狀況進行大規模調查,找出共同話語特征。這類研究對于發現同一身份范疇的總體趨勢大有益處,但忽略了個體差異性,忽視了人類同時也是情境動物,會不斷做出能動選擇,協調自己的言說方式以適應環境。曲藝是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農耕時代信息傳播不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較低,聽書聽曲就成了相當一部分勞動者松泛心情、獲得娛樂甚至獲得樸素是非觀的重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曲藝創作也難免有一種普適性傾向以便于普遍性的理解。
但在現代社會,社會關系更多呈現一種網狀結構。人的身份是一種社會關系,在言談應對中顯現出來,同時受制于話語運用和語境規約。人們在社會互動中不斷協商著身份,在不同交際場所,針對不同談話對象,不同的身份或身份的不同方面會顯現出來。交際參與者借助話語符號中介推斷彼此的身份,后又返觀自我,求得對自己的完滿認識,并在可以共鳴的領域結成一種文化圈子并對相應的文藝作品產生渴求。這種共鳴的基礎是共鳴者針對不同的社會關注而產生的。這種情況下,曲藝工作者應該適度摒棄創作中的慣性思維,升級自己的思維使之可以有效分析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在堅持大方向的前提下創作出有針對性的作品。
十九大報告共分十三個部分,內容涵蓋全國各個方面,對其內容的正確的詳細的解讀就是對身處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心理需求的正確理解。就第十部分“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一章來說,其內容大致分為精神建設和物質保障兩方面,二者缺一就不能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真正成為了世界第一流軍隊。就目前通行的作品或者說在曲藝作者的潛意識里,軍人的形象可能更多體現在精神表現上。吃苦耐勞,無私奉獻,這當然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且必須堅決保持。但除此之外,我們的曲藝作品是不是能稍微拓寬一下思路。解放軍的強大是共和國綜合國力強大的一個縮影,曲藝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這個縮影還原為全景圖像,從精神建設和物質保障,從各個角度把解放軍的形象全面地樹立起來,讓一些普通的軍事知識不單單在軍迷圈子里流傳而成為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進而束水沖沙,消解一些危言聳聽的偽軍事言論,讓軍事討論回歸理性和正確性。
我們對真善美的追求是共通的,但邁向這一目標的道路可能是各異的。曲藝工作者不能只看到最筆直最通達的那條路而忽略了曲徑亦可同歸。其他道路上的風景,曲藝工作者應當與受眾共同欣賞,與受眾的視野取得融合,由此張“目”,相應提升曲藝創作整體水平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