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琳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足球運動是一項易發生損傷的風險性較高的項目。近年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參與到足球運動的機會已越來越多,同時足球運動損傷發生的頻率也呈現遞增態勢。一旦運動員損傷發生后,便難以進行正常的訓練和比賽,情況嚴重者會造成終身的影響。為了減少在運動過程發生損傷的概率,本文對運動損傷情況進行研究,對今后預防運動損傷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足球運動主要是下肢的活動,最常見的損傷部位也多集中于下肢,以膝關節和踝關節為主。由于運動員自身和客觀條件差異發生勞損的部位及勞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但損傷發生仍具有一些共性。(1)在運動過程中,對身體各個系統都具有較高的要求,肌肉力量也有較高的要求。為完成一場比賽,運動員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各個器官都會承擔巨大的壓力,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復,恢復時間短會造成慢性的損傷。(2)足球運動對抗性非常強,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其他運動員發生身體上的沖撞,在接球時也需要用身體接住球,并且在許多情況下,球的沖擊力量非常大,容易對球員造成傷害。
足球運動是一項高難度技巧與高強度運動能量相結合的項目。足球運動技巧性要求高,在球員沒有完全掌握之前,在訓練與比賽過程中極易由于動作的不規范對自身造成傷害,即使損傷沒有立即表現,經過長期的訓練也會造成損傷。另外,在運動過程中,因為能量的利用非常重要,足球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過程中發力常常處于不正常的狀態,這時更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足球運動常見的損傷部位與其運動性質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在運動過程中下肢承擔大部分的運動能量,常見慢性損傷都見于下肢。足球運動的技巧較難掌握,對初次接觸足球運動的運動員,在能參加比賽之間需要經歷大量高強度的訓練才能具備參加球賽的資格,因此需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性比賽增加運動員間配合的默契。在這一過程中,運動員的身體會被過度的消耗,易因機械性勞損使身體造成慢性損傷。最為常見的部位為踝關節、腰椎、大腿肌肉等,如踝關節與腰部由于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需要不斷的完成旋轉、外展、內收等工作,關節或組織會在長期超負荷的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在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充分的話,由于高強度的運動,容易造成肌肉乳酸堆積。
足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對足球運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身體素質低下的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更容易發生損傷。在參與足球運動之前的準備活動對保護運動員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存在某些慢性損傷的運動員,開始運動前的熱身運動有利于將關節打開,避免突然的發力等原因對關節等造成傷害。
足球運動的技巧較為復雜,比賽過程中運動員處于走動或奔跑狀態,爭奪球權時身體往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發力,不正確的發力會對運動員的關節、肌肉等部位造成傷害。例如,在練習腳外側踢或者在比賽過程中用腳外側踢球時,極易出現踝關節部位韌帶的拉傷;腳內側接球時,運動員需要收縮踝關節內側的韌帶,但是在球的作用力下,踝關節會被迫向外部牽拉,這時容易發生副韌帶的拉傷,并且半月板等部位也會受到外力的沖擊,出現損傷;在足球運動中,最為常見的動作是正腳背接球,正腳背接球動作對韌帶的損傷是極為巨大的,在足球巨大的沖擊力下,四頭肌會放射性的收縮用力,對抗突然接觸到的外力,很容易出現過度用力導致的肌肉拉傷,最為常見的是股四頭肌的肌腹與伸肌膜的發生撕裂性損傷,損傷發生的程度與受到的外力成正相關的關系。在發育未成熟的兒童中,若是不注意對一些常見損傷部位與關節的保護,會對兒童的成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另外,在兒童運動員中最為常見的損傷是使用前腳掌接球時,高速運轉的足球對腳部肌腱產生巨大沖擊力,出現損傷。
在運動過程中運動員容易被高速運轉的足球傷害。足球在空中的運轉速度很快,沖擊力大,運動員在接觸到球時會感到球對其產生巨大作用力,運動員只能用身體接住飛速運轉的足球,對抗足球產生的作用力,致使損傷的發生,并且由于全身多處運動,因此損傷常常是相互牽連的。因足球的強大作用力而發生的損傷為面部的損傷、四肢損傷、趾關節損傷等,較為嚴重的損傷見于腹部損傷、脾臟等重要器官發生損傷、陰囊及睪丸損傷等。
2.4.1 踢傷 在足球運動過程中,運動員間難免會發生肢體接觸,并且由于奔跑等動作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力,球員與球員的碰撞會對彼此造成傷害。此外球鞋等硬物在巨大的能量帶動下也會對球員造成機械性的傷害,如踢傷、肌肉挫裂傷、臟器損傷等,另外骨頭也可能會發生損傷,如斷裂等。
2.4.2 摔傷 爭搶足球掌控權時會相互推攘、沖撞,搶到球后需要迅速帶球掙脫對方球員的防護范圍,這些情況下球員都很容易出現摔倒的情況,若比賽場地不平整、天氣不佳等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意外。運動員摔倒后,輕則發生皮肉擦傷、重則會傷及運動員的頭部,出現腦震蕩等嚴重后果,此外還有骨折、肌肉斷裂、脊椎受損等其他情況發生。守門員為了將球阻斷,要完成撲倒動作,容易對手肘、膝蓋造成傷害。
足球運動的慢性傷多是由于長期過度的勞損所致。長期過重的負荷會給關節軟骨造成損傷,出現關節老化、關節囊積水等問題。
選取某小學與中學160名參與足球運動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因為16歲及其之后青少年的骨骼生長已經趨于穩定,已經具備抵抗外力的基本能力,因此本文沒有對16歲之后的青少年進行研究。從表1可知,在12歲的兒童處于第二次生長發育的時期,骨干增長,在此過程中骨干的強度較弱容易發生損傷。飲食方面要加強營養的補充,保證休養時間,運動量適當的控制,以防出現過度勞損的情況。
預防足球運動過程中損傷的發生需要從運動員自身開始,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加強足球運動員遵守運動規則的意識,遵守運動員的基本行為規范。在比賽或訓練中遵守比賽的規章制度,對裁判的處罰應冷靜地對待。安全意識的樹立不僅是對足球運動員的要求,也是對賽事舉辦方與足協的要求。在運動練習的過程中,教練員是運動員練習計劃的制定者與監督者,練習的內容與強度都由教練掌握,直接影響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因此教練員在制定練習計劃時應根據球員們的身體狀況、營養需求等因素做出合理安排;練習強度也應根據球員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在保證球員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提高練習的效果。對賽事舉辦方,主要的責任是保證比賽場地的安全,加強對比賽場地的監護與管理,賽前對場地進行排查,排除足球場中、會對運動員的安全造成威脅的隱患。
加強韌帶訓練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足球運動對外力的對抗能力。在訓練過程中逐漸加強訓練的強度,增強韌帶的對抗能力。韌帶訓練需要從運動員對韌帶知識的了解做起,讓運動員在練習過程能夠更好的理解每一個動作的要點,并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讓運動員們明白關節和韌帶是消耗性部位,有一定的承受范圍,長時間超過其負荷容易發生慢性損傷,造成難以恢復的傷害,縮短自己的運動壽命。
運動前準備對運動員預防損傷的意義也是非常巨大的,首先運動前準備活動可以讓運動員盡快進入狀態,在比賽前或者訓練前能較快的進入最佳狀態;其次運動前準備活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運動員,避免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受到傷害。在前期階段,運動員運動前準備是在教練員的帶領下進行的,教練員會準備一套或幾套準備活動,讓運動員們練習、熟悉。運動員根據自己具體的身體狀況,比賽或訓練場具體的氣候條件及準備時間的長短選擇合適的運動前準備項目。

表1 運動損傷與年齡的關系調查結果
教練員的素質對運動員的運動技能與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合理的訓練方式會在運動員不會發生損傷的情況下進行,在安排訓練內容時教練員會充分對運動員的情況進行調查,并針對運動員的情況安排練習。但是在目前的教練員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很少,一方面時教練員們缺乏訓練方面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自己球隊的競技水平,教練們會將練習強度加大,忽略了球員的健康問題。因此,提高教練員的素質是預防足球運動損傷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教練員的素質還需要從教練員安排的訓練內容著手,教練員安排訓練內容時,一方面要考慮運動員的健康問題,另一方面還應考慮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考慮球員的接受能力。
足球受其運動特點的影響,在運動過程中極易發生損傷,特別是對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本文在對足球運動的特征、常見的損傷及損傷發生的原因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損傷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得出,運動過程中發生損傷的原因主要與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足球運動的技巧性損傷等具有重要的聯系,并且針對年齡對損傷的影響進行調查發現,12歲是運動損傷高發期。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樹立安全意識、加強韌帶訓練、重視運動前準備、提高教練員素質的建議,以期預防運動中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