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 丹 東莞市東城第一中學
近年來,高效課堂研究此起彼伏,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通過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習,既有知識的收獲,更有課堂之后的思考。是一種對歷史學科持續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點滴養成。
情境教學,作為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引入法、圖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制造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一定的態度體驗,實現理解,養成學科思維意識。雖然情境教學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但課堂效果往往不理想,情境展示的熱鬧化和表面化,猶如過眼煙云,基礎知識尚未落實,更談不上核心素養的培養了。
初二的歷史教學,課時少、任務重,怎樣在有限的時間,既能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養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又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此,筆者決定將情境教學和高效課堂結合起來,打通情境教學和高效課堂的關聯,優化教學方式,有效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
社會生活史是研究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尚及生活狀態演變過程的專門史。它屬于社會史范疇,不僅構成了特定歷史時期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樣式,更是學生最易走近、也最易引起共鳴的歷史。
在準備《社會習俗的演變》一課時,我決定采用情境教學法。為了讓學生回到歷史的現場,真正走近那段歷史,走近那段生活,我在課前布置給他們一個任務單,讓他們設計一個情境:“策劃一場20世紀初期的婚禮”。
聽說要策劃婚禮,學生興趣倍增。于是,我開始放心地等待學生精彩表現的課堂了,自己只對這一課的內容作了一些簡單的總結:

當我興致勃勃地走進我充滿期待的課堂時,學生的婚禮策劃完全走了樣,一組同學把婚禮策劃變成了傳統婚禮和民國婚禮差別的演講稿:

傳統婚禮


民國婚禮
另外兩組同學則把婚禮策劃變成了舉行婚禮,40分鐘的課堂轉瞬即逝,我沒有時間總結,學生也沒有時間反思,連最起碼的教學任務都沒有完成,更何談高效課堂?
課后我問學生這節課的收獲,學生很隨意地描述到“了解了20世紀初期的婚禮儀式和今天差不多,僅此而已”。很明顯,這節情境教學課是失敗的,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知識,更別說能力的提升了。我開始認真地反思,覺得問題主要出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情境設計的任務單過于簡單,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明白情境設計的目的,也不明確情境設計的方向和內容。
第二,對學生的情境設計缺失了評價環節,使得學生雖有興趣,但是動力不足。
明確了問題所在,依據課標要求,我重新布置了情境設計的任務單,做了一個情境設計項目表格:

20世紀初期的婚禮策劃案(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歸來的新青年)
同時,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課失敗的教訓,明確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提前告知評價方式:組織一次婚禮策劃招標會,中標的那組同學,將在班級張榜表揚,如下:

課前,學生開始認真地準備,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積極研討策劃方案。課堂上,四個小組的同學都展示了他們的策劃案,其中有一個小組策劃得非常全面、細致,更重要的是符合史實。

20世紀初期的婚禮策劃案(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歸來的新青年)
之后,我對每一個小組的精彩之處都給予了表揚,總體上來講,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情境教學課,但是這樣的課堂高效嗎?學生的準備大部分是在課堂之外完成的,課堂上只不過是一個展示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到底收獲了什么呢?尤其是對于初二的學生,學習任務繁重,不可能八個學科全部在課外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通過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習獲得更多更好的東西,課堂上的四十分鐘高效才是真正的高效。
第三次授課時,我進一步調整了方案。這一次,我沒有在課前布置任務單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將情境設計的任務單布置下去,并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閱讀完課本并完成婚禮策劃案。開始的5分鐘,整個班級鴉雀無聲,學生都在認真地閱讀課本。接下來的5分鐘,各小組開始積極討論,我觀察到,有的學生積極翻閱課本,有的學生認真填寫表格,有的學生出謀劃策,整個課堂氣氛融洽而協調。10分鐘后,各個小組代表分別走到講臺前來展示他們的成果,因為剛剛策劃完成,印象深刻,所以他們在介紹策劃案時,條理更加清晰,表達更加流暢。剩下的10分鐘時間,我展示了如下材料,來突破本課的重點——近代社會生活和習俗變化的原因。
新的生活觀念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和經濟環境以及特殊的文化基礎在日常飲食起居中積淀和選擇的結果。在民國初年,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吹拂下,在發展社會商品經濟大潮的鼓勵下,模仿西方成了一股新潮,甚至成了革命不革命、進步不進步、保守不保守的一個重要標志。
——《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1]
我要求學生先閱讀這段材料,找到分析近代社會生活和習俗變化原因的突破口,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學生很快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外因: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
內因:
1.政治:政治變革的推動,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
2.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思想:思想觀念的變革,如對民主、自由、平等、共和思想的追求。
可能有老師會質疑,這場婚禮策劃案既沒有涵蓋本課的所有知識點,更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的確是這樣,但是在策劃婚禮之前,學生認真地閱讀了課本,相應的基礎知識學生已經自己掌握,這在課后作業的習題訓練的效果上可以證明。這個設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養育了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
雖然這不是一節公開課,也不是一節比賽課,只是一節常規課,但是我們教學的本真不就是上好每一節常規課嗎?通過對《社會習俗的演變》這一課的反復打磨,一節節課的不斷改進,我初步實現了“情境教學”與“高效課堂”的有效結合和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收獲良多。
第一,用好情境教學。雖然情境教學是學生喜歡的,能很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但絕不能濫用,要用得科學,用得恰到好處。情境設置必須要符合歷史的真實,可操作性一定要強,不能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二,創新學生評價體系。這也是課堂高效的關鍵。比如本課筆者所采用的“張貼特色表揚榜”,學生覺得新鮮,也有挑戰,所以更樂于參與課堂,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和有效性。
第三,設計好任務單。這也是課堂高效的保障。課堂節奏緊湊性和有效性取決于任務單設置。讓學生在課堂上每一分鐘要做什么都很清晰,這樣他們才會有緊迫感,不論看書還是討論都不會拖沓。
第四,樹立課堂高效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堅決不留在課外。同時我們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我一直堅信,學生學習歷史,獲得的不單純是知識,更是一種歷史持續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的點滴養成。筆者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釋】
[1]薛軍度、劉志琴:《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