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樹文 廣州市真光中學
近幾年,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風靡中國。該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將以前單向的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變為師生交流和合作探究的雙向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評價顯得較為單一,即便已有老師關注到了過程性評價,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難以得到保障,傳統評價體系難以與新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匹配。因此探索新的教學評價,以適應翻轉課堂的教學,并促進和保障翻轉課堂的順利實施,就日趨重要。限于筆者能力,在高中歷史教學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對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研究還尚不成熟。[1]故筆者不揣淺陋,試圖結合歷史學的五大核心素養來構建歷史翻轉課堂的評價體系。
歷史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應符合歷史教學目標要求和高中生認知規律,這才能使評價貫穿全過程,重視學與教結合。在分析歷史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特征時,需要對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和評價的方式進行恰當的分析,力求達到準確把握學業質量水平,多維度進行學習評價。[2]
不管教師是采用哪種教學模式,評價尺度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歷史學五大核心素養就是國家在宏觀層面對高中歷史教學課堂培養人才的要求。因此,評價標準應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學生掌握核心素養的達成度來設計評價體系,以達到診斷、檢測、激勵、引導、調節、反饋等功效,保障高中歷史教學課堂實施的效度。
以核心素養為綱來指導評價體系的建構能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課程建構和學生掌握歷史學科素養的達成度緊密結合,使課程類型和課程邏輯結構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達到高中歷史課程育人價值,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輸出人才。
所謂一中心,是指構建評價體系時,要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其重要意義不再贅述。兩主軸是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教師作為實施翻轉課堂模式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教師要根據教學過程的規律,準備相關教學素材,對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作合理化,系統化安排。尤其高中教師,是做好銜接高校和社會人才的重要保障者,既教書亦育人。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如何兼顧好兩者關系并開展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主軸。
學生作為評價主軸之一,是翻轉課堂中最大的變化。傳統的評價很難對教師教學起到監督和促進作用,更難全面對學生各環節的學習過程做出考核,監測教學的前進軌道并調整。而翻轉課堂中教學項目多種多樣,需要教師和學生一同參與。再者,教改之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不斷強化。因此,學生的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學生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學習者和評價者多角色賦予,在評價中,應體現學生主體性,學生與教師皆為評價與被評價對象。這有助于學生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故而,在教學評價中應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師生互評。
所謂三方式,是指形成性評價、質性評價和交互式評價三種評價方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而形成性評價是教師不斷的調整教學活動,在課前和課中提高學生學業成就。因此,在注重終結性評價同時,需知翻轉課堂是在終結性評價基礎上還應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安排、學習計劃等進行形成性評價。通過兩種評價相結合,更好的關注和促進核心素養的教學。[3]
質性評價[4]是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通過綜合、比較、歸納和演繹等,對教與學兩主軸做概念和程度上質的規定。這有利于改變傳統評價中重視定量研究的做法。翻轉課堂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量化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水平,但也要明白這并非唯一尺度,肯定定性過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積極探索和思考問題,擦出智慧的火花。
交互式評價是指要形成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翻轉課堂需要學生在課前觀看微課視頻并解決基礎知識,課中需要小組互助,自主探究以及師生互動,這些形式的教與學都有助于交互式評價的開展。此外,由于涉及到走讀學生問題,那么家長也可以在課前監督學生觀看微課。這樣評價體系的構建也需要家長參與。[5]
根據對歷史翻轉課堂的分析,在一中心兩主軸三方式的架構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特點的情況下[6],初步嘗試構建高中歷史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7]
教師作為翻轉課堂的主導者,應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三個部分中突出一中心,并用三方式來貫穿教師教學這一主軸。
課前,教師需準備微視頻和課前任務單,視頻選取和任務單制作要符合既定的教學目標,達到核心素養的第一和第二水平。學生完成任務單的相關情況也是檢測微視頻的選取和課前任務單設置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標準之一。翻轉課堂是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一對多模式,采用個性化視頻教學,因此在視頻的選取上需盡可能的符合學生的口味。由于針對性教學,故而翻轉課堂教學在面對什么層次學生,從理論上來說都是適合的。
課中,教師應由傳統的傳教者轉變為引導者,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地位,教師在分析學生課前任務單后,應針對性的準備課堂閱讀史(材)料,并擬定相關問題。課堂問題應具有發散性和探究性,不是對課前任務單進行重復的提問。教師提問后,應適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探究,在小組探究之時,教師可參與到個別小組的討論中。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分析好哪些學生或是哪些小組在這課學習中是跟不上進度的,以便有針對性的參與討論,最終達到核心素養的第三和第四水平。課后,教師需對學生建立追蹤檔案,以利于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使每個學生都能及時掌握每節課所學內容。據此分析,筆者構建了教師教學評價體系,見下表: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四級指標 五級指標微課選取與制作 教學目標匹配度 達到核心素養第1.2水平,即了解、區分、選擇、組織課前評價微課質量(語言,講解和內容)課前任務單制作 問題設置與微課的匹配度整理和分析作業情況 歸納重難點、分析易錯點教師的教學評價課堂評價史(材)料準備 有層次體現、與教學目標匹配 達到核心素養第3.4水平,即運用、說明、互證、解釋、分析和探究設問情況 有效度和難度教學內容 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獨立探究 需體現核心素養對探究能力的重視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幫助學生個性化點撥課后評價 建立學生追蹤檔案 針對輔導建議
由于學生作為翻轉課堂的教學主體,因此學生學習成效在翻轉課堂的評價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故而有必要將學生的學習評價單獨開列成為另一主軸。
學習評價這一主軸也通過三方式來貫穿。在學生的評價中,由于核心素養的達成度對于學生未必能夠很好的理解,筆者認為應將其改為易懂的表述詞,或是達到教師課前設定的目標。這樣,教師在制定目標和準備材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不僅關系到教師的教學去到哪個位置,也是學生學習能夠到達哪個水平的重要指引之一,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地位。
課前,學生需完成觀看微課并完成課前任務單,以便教師掌握學生的達成度。學生需在教師的任務指引下,完成相應的課前準備工作,并在此階段能夠基本達到核心素養的第一和第二水平。學生要在課前對不明了的知識點進行查閱,并想辦法弄懂,如實在無法弄明白的,存疑課堂發問。在課中,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出適合探究的問題和給出探究的材料,這要求學生有開拓的思維,并在課前有相關的知識儲備能力。確定問題后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引或是獨立思考,或是小組合作。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表現和探索知識的熱情,都需要納入評價指標。教師在課上應適時對積極探索的學生和小組進行恰當獎勵,以正面引導學生的探索方向。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和教師輔導完成課堂任務單,學生將知識內化吸收,進行成果的展示和匯報。教師判斷學生完成的質量后,做出點評。學生也在交流和分享中鍛煉了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探究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適時的布置個性化作業,學生則根據個性化作業彌補知識漏洞,最終達成教學目標,跟上教學進度。而掌握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開闊眼見,提升知識儲備,使學生各取所需。出于科學的評價維度考慮,家長應課前監督作用納入體系內。據此分析,筆者構建了學生學習評價體系,見下表:

參與討論和合作情況承擔任務情況有無新問題生成課堂任務單成果 是否準確和清晰課后評價 個性化作業完成情況與課后反思 創造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家長評價 課前評價 觀看微課并提交作業 完成認真度與耗時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四級指標 五級指標課前評價 觀看微課并提交作業 完整觀看微課和課前任務單,記錄錯誤題目和疑惑知識點能夠將課前任務單目標完成,記憶相關史實思考問題的次數和水平 能夠解決史實記憶性題目,會從材料提取并歸納要點,理解、分析、辨別、綜合和探究史料并對其做相應解釋回答(解決)問題的次數有無新問題生成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評價課堂評價
在2017年新課程標準頒布后,翻轉課堂是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滲透融合的結果,應會更加普及和推廣。然而,只有科學的翻轉才能保障課堂的順利實施。走筆至此,以期構建以核心素養為中心,以教、學為主軸,采用多種評價結合,并針對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過程,構建適合教與學的評價體系,更好的促進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和高中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注釋】
[1]劉強、周林、郭珂:《基于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研究綜述》,《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5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56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57頁。
[4]具體概念可參照:陶西平:《教育評價辭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第57-58頁。
[6]王永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研究》,《教學與管理》2015年第15期。
[7]賈玉娟:《翻轉課堂模式下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