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時櫟
高一那年,我在校門口的書店邂逅了一篇廣東高考狀元寫的文章,瞬間有了仰望星空一般的高考目標。這自信心或許源自我那高中三年好像都還不錯的成績吧——最好的一次年級第一,最差的一次年級100名開外。但爸爸看得很透徹,他不止一次地對我說:“說你不懂吧,你又懂一點兒;說你懂吧,你的分數你自己知道。一知半解很危險?!?/p>
這番諄諄教導,如果我能早點兒領悟,高考時也許就不會摔得那么慘。可固執如我,真的是要到再無退路的時候才知道要反省。于是在高三同班同學都以超常發揮的好成績奔向大學時光時,我卻神色黯然地給老師打電話說要復讀。
復讀班開學的前一晚,我從抽屜里拿出那張不想面對的成績單,開始分析自己的短板:寫字太慢導致語文作文沒寫完,數學最后兩道題沒找到思路,英語131分繼續保持就可以,文綜209分還需要努力提高。然后,我收拾好高三的課本和筆記本,在8月時重新踏入綠樹成蔭的校園。
這一回,我是真的踏實起來了。
盡管有些誘惑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戒掉的,比如那語言引人入勝的小說,情節跌宕起伏的電視劇,還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前兩者我可以做到眼不見為凈,而與懶惰的抗衡卻格外艱難,我每次在想犯懶時,就會想想那慘不忍睹的高考分數,也就不再給自己找借口想要放松。在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我會在心里默念“北大”狀元賀舒婷的那句話:“忍不住的時候,再忍一下?!钡览硪泊_實就是那么簡單。就像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時,就在那方面多下點兒功夫,沒有什么事情是努力了卻完全徒勞無功的。
我開始訓練答題時間的控制,每一科都預設哪一部分大概要花多少時間去完成。尤其是語文,在一次次的試驗中規劃好適合自己的時間分配,數學也重新翻開高三時厚厚的筆記,認認真真地背誦理解公式概念知識點。遇到難題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第一念頭就是不會做不想做,而是學會了迎難而上,因為,高考不會因為你覺得難就同情你。
對待文綜我也不再存有僥幸心理,覺得哪個不會考就不看,而是寧可多背也不可放過。雖然真的有好多好多個晚上,背書背到想打開窗戶把書本扔出去,也有時候背書背得想哭,但我依舊堅持了下來。
但我想,在那些枯燥乏味的日子里,能讓我堅持下來的,是夢想從天邊破空而來的光芒,以及不愿就這么輕易認輸的驕傲。
我在家里書桌前的墻壁上貼滿了五顏六色的便利貼。既有“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這樣的知識口訣,也有“如果能夠多一點點微笑,生命也會多一點點美好”這樣溫暖的歌詞,還有從雜志上摘抄的“我依然在這個刀光劍影的世界里盼望著做我自己”之類的鼓勵性話語。
這些便利貼有一部分如今還貼在家里的墻上,墨跡幾乎淡到褪盡,卻依舊舍不得撕掉,因為它們見證著我曾經那一段心無旁騖地努力的時光。
最終,我的成績過了一本線20分,不是很高,離夢想也還很遠,但至少終于觸摸到了一點兒星光。未來的路還很長,我還在仰望星空的路上,腳踏實地地追尋著。“行半里者半九十”,這是如今我便利貼里墨跡依然清晰的一句話,愿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