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喆
她將歷史的贈予發揚光大
國內或許沒有哪座城市比哈爾濱更具異域色彩了,走在中央大街上,小販們會熟練地用俄語跟老外對話。也沒有哪所大學能比黑龍江大學見證過更多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事,她守護在中國最北端,帶著與生俱來的豪邁與厚重,撐起歷史賦予的擔當。
沒有哪所大學比黑龍江大學更“通曉”俄語:校園廣播會在每一個清晨用俄文問候同學們,來到這兒,每個人也都會學上幾句簡單的俄語。3年前我剛來報到的時候,寢室里南方的同學興奮地打趣說:去俄羅斯真成一抬腳的事兒了。
這所大學常常能勾起老一輩人關于俄羅斯的回憶與感慨。在最初以外語教育為主的時期里,她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俄語人才,在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被稱作“外交家搖籃”。
這么多年來,黑龍江大學始終為中俄關系的發展貢獻著難以估量的力量。她將“對俄辦學”作為最大的特色優勢,與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共同建立了我國在俄羅斯正式運營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她是全國俄語研究領域的領軍人,參與編著的《漢俄大詞典》在慶祝中俄建交60周年之際,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俄羅斯聯邦總統梅德韋杰夫。她每年都要派學生去俄羅斯交流演出,同學們跳得最棒的一支舞叫《丁香花與布拉吉》,許多年過去,舞蹈不知道換了多少屆演員,但是每一次演出的時候,舞臺下的俄羅斯師生依舊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中俄友誼,在一代代的“黑大人”身上得以傳承。
在“黑大”,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才
“黑大”之大,在于集百家所長。熱衷追講座?歡迎去聽創業協會論壇、陽光講壇或者圖書館定期舉辦的博學講座。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我們的前校長衣俊卿教授,前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中國經濟學泰斗茅于軾老先生都曾應同學們邀請來過學校。不僅如此,“黑大”甚至為有思想和見解的學生開辦過自己的講座。有時學校一天會有幾場不同的活動,常有迷糊的“學癡”跑錯了地方,卻歪打正著地接觸了一個新領域。
在這個校園里,你可以是詩人、低碳環保踐行者、足球前鋒、話劇導演……只要精力充沛,當個多面手會是件非常酷的事情。我認識的同學總是有很多面,在雙休日時是青年志愿者協會里熱心的“支教老師”,在長假里是自行車協會帶著“徒弟”們長途騎行的師父,等到在校報編輯室再次遇見時,他又叼著筆帽奮筆寫稿,而身旁相機里存著的是他剛拍回來的募捐活動現場的照片——這里的舞臺之大,足夠你盡展才華。
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幫助學子們實現夢想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力量。在舊圖書館里,許多當初信誓旦旦要博覽群書的新生最后都不得不承認,別說“從A讀到Z”了,就是想突破“A”也都只是個瘋狂的臆想——因為她的藏書量大到驚人。站在館前的廣場上,背靠鐫刻著“約我以禮”的大石讀一段書,文藝又愜意;合上書,便是“這頓去哪兒吃”的聲音。想想那3個四層樓大食堂的北系南派、清真西式,同行友人最愛調侃地說一句:“有時候選擇多了,也頭痛。”
這里有走熟了的路,吃慣了的東北飯,聽順耳了的俄羅斯話,可遺憾的是,我早已頂上了“即將畢業”四個大字,揮別讀書生涯的興奮勁兒也多少伴著些傷感。
行走中的她
還記得那段同學們熟悉的全國首批國家級教學名師鄧軍老師走入“名師講堂”的日子,雖然學校同步開放了“名師講堂”的視頻資源,可同學們還是爭先恐后地搶選面對面聽課的機會。成就如她,卻樸實無華。正如她在校園里的演講:“我的幸福來自于每一堂課,來自于把知識的種子播撒進年輕心靈的勞動,來自于學生的尊重、信任、分享和成長。我人生一多半的時光都是在這片校園里度過的,從懵懂到洞徹,從青絲到白發。直到有一天,曾經的學生變成了同事,黃昏散步時廣場上玩耍的孩子稱我為奶奶時,我才真切地體會到,我的青春已交付給這里,我的愛已融入這里,我的生命已經和黑龍江大學緊密相連。”其實鄧軍老師心中最大的幸福,又何嘗不是黑龍江大學諸多教師共同的幸福。
還記得校慶那天,我們在校園里發送校報時偶遇了20多位老人,他們非常開心,接過報紙連聲道“謝謝”,激動地說:“50多年前,我們在這里讀書呀!回來了,回來了!”第一次見到如此年長而矍鑠的老校友們,一時感慨的我們居然不知道是該叫他們一聲“爺爺奶奶”還是該誠恐地叫聲“校友”,再用全部熱情說上一句“歡迎回家”。
在新聞傳播學院的周年慶典上,執意要起身示意的耄耋老人在院長的攙扶下緩緩起身,向他的千百學子慈愛地微笑——他是學校新聞學科的創始人。半個世紀前,那個年輕的讀書人而今早已白發蒼蒼,當全場學子起立、鼓掌、致敬時,那份難以名狀的感動、沖撞和突然降至的使命感,久久在心中激蕩。
70多年的時間,從這所沉穩厚重的大學中,走出了太多的棟梁:政界精英閻明復、張左己、姜大明,高級將領葉正大、劉曉江,共和國優秀外交官李鳳林、潘占林,著名學者李錫胤、呂冀平,“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得獎人何建章、“網絡感動中國人物”陳順達……太多如雷貫耳的名字,每每念起,都讓我們不由得為學校深深自豪。
多希望若干年后,自己也能榮歸母校,告訴她,這些年,我們艱難過,跋涉過,卻從來沒放棄過,始終堅守你教給我們的堅毅。
76年前,一支叫“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的隊伍從延安出發,在近百年的歲月里洗盡鉛華,慢慢積淀成今天的黑龍江大學。時間的車輪向前碾動,留給這片土地一筆濃厚的歷史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