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作為世界范圍內最負盛名的獎項,不少人都以能獲得諾貝爾獎為榮。但在特殊的年代,也有一些科學家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而不得不“拒絕”諾貝爾獎。
193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德國和平主義者奧西茨基。當時奧西茨基剛好被德國納粹黨關押在納粹集中營。得知奧西茨基獲獎后,最為生氣的莫過于納粹頭領希特勒,在他看來,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奧西茨基毫無疑問是在與他作對。于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奧西茨基不得不“拒絕”了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好意。同時希特勒還明文規定,所有德國公民都不可以接受諾貝爾獎。
但令希特勒沒想到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根本不在意他的“禁令”,1938年、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甚至是193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在經過評委會的一致商議之后,還是決定頒發給3位在這些領域曾做出突出貢獻的德籍科學家。
眼見瑞典皇家科學院如此“不識抬舉”,希特勒干脆以幾位科學家的名義,用官方的方式通知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自己并不想得到諾貝爾獎。
但瑞典皇家科學院還是識破了希特勒的“詭計”。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經過商議后,決定為這幾位德裔科學家單獨保留諾貝爾獎,等到禁令解除時再還給他們。
這一等,就是10年。一直到了1947年,希特勒已經離世,幾位榮獲諾貝爾獎的德籍科學家的生活和工作都恢復正常了,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才將留存許久的諾貝爾獎還給他們。
諾貝爾獎竟然為德裔科學家保留獎金和獎章10年之久,這個消息被媒體報道后,很多人都驚呆了。全世界人都不由得感嘆,原來真的有這樣固執又公平的獎項,原來諾貝爾獎從來沒有忘記當初設獎時的初衷,那就是用行動去支持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的人。
很多人說,把獎項保留10年根本沒必要,但對于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來說,每一個獲獎者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諾貝爾獎要做的正是發現和肯定這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不因強權而低頭,更不懼暴力而退縮,諾貝爾獎用遲到10年的獎項證明,總有一種東西能夠超越所有,那就是誠實和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