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曉青


混齡游戲是將年齡相差一周歲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共同的區域內開展的游戲,它能夠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交流能力、適應能力等綜合能力。目前,圍繞素質教育的要求,很多幼兒園都在加大混齡游戲的組織力度,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成長。教師既要觀察不同年齡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差異,又要觀察幼兒發展水平的差異,以更好地指導幼兒進行混齡游戲,從而對幼兒的全面成長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師只有在觀察內容、觀察方式、觀察記錄三個方面,有機統籌,明確策略,突出重點,才能更好地提高觀察能力,并通過有效的觀察,提升自身的整體素養,更好地改進混齡游戲活動。
在混齡游戲中,一起參與游戲的幼兒年齡不同,參與游戲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年齡大的幼兒在游戲中喜歡指導甚至支配年齡小的幼兒,年齡小的幼兒則被動地服從年齡大的幼兒,也會通過模仿和詢問的方式,學會參加游戲。在產生矛盾時,年齡大的幼兒喜歡采取武力方式讓年齡較小的幼兒服從自己等。對不同年齡的幼兒的游戲參與方式進行觀察,可以有效了解每名幼兒的身心發展程度,發現混齡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為改進幼兒混齡活動提供參考。
在混齡游戲中,園方和教師需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但是,游戲環境究竟是否符合混齡游戲的需要,還需要教師在進行認真觀察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混齡游戲中,教師要重點觀察不同年齡的幼兒與游戲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方式。在同一游戲中,由于年齡的差別,幼兒會選擇哪幾種不同的材料?在選擇同一材料后,玩法上有何差別?通過觀察,教師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喜歡的材料和方式,把握幼兒與環境互動的特點,并在之后的混齡游戲中創設更加適合的環境。
在混齡游戲中,教師要觀察混齡游戲環境對不同年齡幼兒的影響,準確地判斷游戲環境對幼兒成長產生的作用。在游戲經驗方面,幼兒能通過基本的感知能力來獲得經驗,這來源于幼兒已有的生活閱歷,并在此基礎上,幼兒對游戲環境也產生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對參與游戲活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這種綜合能力會在平時的混齡游戲中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在幼兒混齡游戲中,經常有幼兒損壞游戲玩具或在游戲環境的墻面等設施上涂鴉,也有不同年齡的幼兒因為爭搶同一玩具而使玩具損壞的現象。經過認真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對游戲環境進行破壞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同一玩具的爭搶問題則是很多家長在日常教育中,對幼兒的不當引導或過于溺愛而造成的。針對此,教師要在有效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家長加強對幼兒愛護公物、團結合作等良好意識的引導,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以班級為主的游戲方式比較封閉,導致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和界限,不同班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也較難融合。混齡游戲的開展正是要打破這種界限,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共同的游戲中,逐漸學會相互學習、交流互助。例如,在園內組織的棋類混齡游戲中,一般是大班幼兒喜歡這種游戲,而小班和中班幼兒往往不具備棋類游戲的興趣和智力水平。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提高活動目標。比如,在五子棋游戲中,一名中班幼兒的五子棋水平比大班幼兒還要高,他提出要和年齡更大的幼兒玩五子棋。這時教師不能一味地否定幼兒的需求,應該以幼兒為主體,鼓勵幼兒勇于接受挑戰,培養幼兒更加積極的主動性思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主次不明、重點不突出,觀察的效果就會降低。同時,在一天內,教師也不可能將每名幼兒的特點都觀察到位。這就需要教師在觀察幼兒混齡游戲時,應本著突出重點的原則,每天選擇4~5名幼兒進行重點觀察,或采取隨機的方式,選擇20%的幼兒進行觀察。這樣,既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也能對幼兒在游戲中的特點進行全面深入的把握。
觀察要兼顧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先確定每天觀察的幼兒的總人數,再根據幼兒的年齡分布情況,在每個年齡段隨機確定觀察對象,使觀察對象具有一定的年齡差別。通過觀察發現不同年齡的幼兒在游戲交流、材料選擇、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和特點。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比較全面地觀察混齡游戲的效果,為以后的活動提供有益的參考。
在觀察中,教師應一視同仁,這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在游戲中,教師應對隨機抽取的觀察對象,從需要、興趣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切忌戴著“有色眼鏡”觀察自己喜歡的幼兒,將自己認為存在缺點的幼兒排除在觀察范圍以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觀察,是不能總結出混齡游戲的規律的,而且觀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由于幼兒在心理、智力、生理等方面處于萌芽階段,發育還不成熟,在混齡游戲中會表現出很多的隨意性,目的性差,專注度低,自主性也不強。同時,教師在混齡游戲中,還具有組織和保護幼兒以及維護正常的游戲秩序等任務,留給觀察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這種現實狀況需要教師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有效的應對策略。要按照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先易后難的原則,確定每次活動的觀察重點,做好工作排序。在每次活動中,著重對重點內容進行觀察記錄,切忌貪全求多,使觀察活動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深度。
觀察記錄應隨時隨地填寫,教師在幼兒混齡游戲中,要隨身攜帶筆記本和筆,對幼兒的游戲活動進行及時全面的觀察。游戲結束后,對記錄內容進行整理和完善,記入幼兒成長檔案。在教學之余,對觀察內容進行思考,進一步撰寫觀察體會和教育策略。特別在幼兒混齡游戲中,有很多特色活動的創意來自于一時的靈感。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混齡游戲觀察記錄時,應隨身攜帶可用于記錄的筆記本、筆、手機等工具,將在混齡游戲中發現的亮點和突發的靈感隨時記錄下來,以備在課余時間進行思考、挖掘,為組織、策劃更具特色、更符合幼兒混齡需要的內容提供記錄支持。
沒有比較就不能知道哪種游戲、哪種材料、哪種氛圍更受幼兒歡迎,也不可能對混齡游戲的效果進行更加科學的評價。因此,在進行混齡游戲的觀察時,要注重觀察記錄的可比性。在觀察中,不能將觀察記錄記成流水賬,使觀察記錄成為簡單的材料堆積。比如,要對小班幼兒在不同日期進行的同一游戲中所掌握的游戲方法和對游戲的熟悉程度等內容進行精確的記錄,盡量用數據作為評價工具。通過前后數據的對比,掌握幼兒的發展規律。同時,要多留影像資料,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資料,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
在混齡游戲中,大、中、小班之間的幼兒年齡界限被打破,班級界限被打破,游戲的目的也在于通過不同年齡幼兒之間的有機聯系,提高幼兒的主動學習、溝通的能力。教育觀察的目標在于發現不同年齡段幼兒對游戲組織形式的接受程度和對不同材料的偏好等,通過記錄,對活動的目標、形式和材料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例如,在積木擺放游戲中,年齡大的幼兒不喜歡相對簡單的游戲擺放形式,或對這種游戲不感興趣。而年齡小的幼兒又對相對復雜的游戲形式感到陌生,也會因為難度大產生知難而退的想法。在以后的混齡游戲中,可通過設計相應的游戲形式,來促進游戲之間的互助,對幼兒的成長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與以班級為單位的游戲相比,混齡游戲具有更強的互助性、開放性和生成性。在混齡游戲中,幼兒教師的觀察能力直接決定著活動的效果,影響著以后活動效果的優化。進行有效觀察,需要從觀察內容、觀察方式、觀察記錄三個方面,確定更加科學的策略,進行更加深入的把握。通過觀察發現幼兒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將觀察心得做為參考,在游戲組織方式、材料選擇、環境創設等方面進行更加有益的改進,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