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 悅
秋季是橘子豐收的季節。近段時間孩子們的下午餐點經常有橘子,他們總愛將剝下來的橘子皮拿在手里玩,有的孩子就來告狀:“老師,他們玩橘子皮。”于是,孩子們就議論紛紛,橘子皮可以玩嗎?有的孩子說橘子皮是垃圾不能玩;有的孩子說可以玩;還有的孩子說橘子皮上有細菌,是臟東西。就這樣,我們生成了玩橘子皮的創意活動。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人格、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創造力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核心。每個人都天生具有創造的潛能,但這需要后天的培養和誘導,需要老師、家長可以提供能充分發揮其潛能的機會和情境,讓孩子們愉快自如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潛能。
首先,我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手中剝下來的橘子皮:“孩子們,你們看看剝下來的橘子皮像什么呢?”幼兒紛紛給出答案:“像一頂帳篷,給小螞蟻、小蚱蜢住。”“像一只烏龜。”“像一只小鳥在飛。”“像一頂帽子。”“像搖籃。”“像荷花。”“像小碗。”再引導幼兒想出用橘子皮進行創意活動的辦法。我說:“你們想得非常好,說得也很棒。那我們怎樣才能讓爸爸媽媽和小朋友看到或聽到你們的創意呢?”幼兒說:“用橘子皮做成貼畫。”“用橘子皮貼畫,然后編成故事講給爸爸媽媽和小朋友聽。”“可以做成玩具讓弟弟妹妹們玩。”“可以用筆畫下來。”“用膠粘在紙上。”“用大頭針釘在吹塑板上。”然后,幼兒討論了創作橘子皮畫所需要的物品,如:剪刀、彩筆、背景紙、小棍等。同時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大膽創作,并啟發幼兒使用多種材料和采用不同的手法進行表現。
昊昊用橘子皮拼出兩只展翅飛翔的小燕子,我問他兩只燕子去做什么。他沒有回答,只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然后他就在紙上畫出許多內容并講給我聽:這是大樹,這是燕子的窩,窩里有它們的孩子,燕子寶寶的爸爸媽媽每天都給它們帶回來許多好吃的東西,還有太陽、小草和小花在高興地笑著。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動聽的故事就這樣被昊昊創編出來了。
悠悠將橘子皮做成一個古怪城堡的故事。城堡里面全是隧道,他說這是迷宮。迷宮上面插著幾面旗子,還有一個用橘子皮拼成的怪人,悠悠說這是好人,他在抓鉆進迷宮的壞人。多么富有想象力呀!
園園告訴我她有一頭豬和一條魚。我問她:“豬和魚都應該生活在哪里?”于是,她用橘子皮貼出池塘,里面有螃蟹、小蝦、水草和魚。豬的旁邊還貼了頭牛在幽閑地吃草,遠處還有一座小房子,那是牧童的家。瞧,多美的一幅風景畫啊!
平時最活躍的小寶玩得更開心。只見他站在桌子旁邊,頭上扣著用橘子皮做的廚師帽,他用橘子皮做了四個小碗,里面放著細碎的小橘子皮和碎紙屑,然后一邊擺弄著一邊說:“這是一盤披薩,這是漢堡包,這是米飯……”
孩子們根據所選題材的不同,分類擺放作品。然后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再邀請其他班級的幼兒來參觀,自己則當起了小小講解員,向參觀者介紹自己的創意。
這次活動我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個小環節,利用生活中的廢棄材料——橘子皮,帶領幼兒開展了一次創造性活動。在活動中,我作為幼兒行動的支持者、引導者、促進者,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輕松、自由的情境和氛圍,激活了幼兒的發散性思維。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要注重一日生活的各個細小環節,注意各領域課程的相互融合,以求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善于挖掘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利用游戲、教學、生活各環節,提供合作機會,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銳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并及時給以適當的回應,從而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通過大腦的思考、判斷,借助輔助材料把自己的想象變成精美的圖畫、有趣的故事和可愛的玩具,使幼兒的個性得以發展和張揚。這一過程使他們充分獲得了創造的成果,體驗了創造的樂趣,提升了他們的創造力。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幼兒的創造性,這也是發散思維向聚合思維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創造過程中,每個幼兒都體驗到了創造的快樂與成功。杜威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做為教師,我們要樹立新的教育觀、課程觀,要善于捕捉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教師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環節入手,從幼兒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入手,來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更容易激發幼兒的創造愿望。教師為幼兒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念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幼兒的創造角度各不相同,教師要能夠傾聽每位幼兒的創作思路,接納每件作品,鼓勵幼兒個性的張揚,使幼兒都能體驗到創造成功的喜悅。從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打上自信的烙印,讓每一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我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