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宗蘭

由于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幼兒的遺傳因素、社會環境及其影響、家庭背景和教育都不同,使得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呈現出很大的差距。
通過入園前的調查我們發現,60%左右的幼兒講的是方言,有的甚至連一句普通話也不會說;10%左右的幼兒是外來人口,所以講自己的家鄉話,但能講一些普通話;還有30%左右的幼兒基本能講普通話。
從入園后教師的觀察中來看,只有個別幼兒能主動與人交流,而大多數幼兒是在父母的啟發下被動地說,缺乏主動表達的意愿,甚至還有小部分幼兒完全一聲不吭。這就說明小班幼兒缺乏與人主動交流的意識。
幼兒在語言表達時使用的詞匯比較簡單。例如,有的幼兒在與老師交流溝通時只是說“老師好”“老師坐”“老師吃”之類的話,在詞語的選擇運用上達不到豐富的程度,因此就顯得其表達水平較低了。
由于小班幼兒剛入園,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會讓他們變得膽怯而不敢主動說話。雖然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有些幼兒能說幾句,但往往口齒不清、語句不完整,因此,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流就產生了一定的障礙。

而且現在的父母大多數都是雙職工,平時忙于工作,將照顧幼兒的工作交給了老人或保姆,使得親子之間缺乏語言交流,造成幼兒性格孤僻、不合群、不愿意說話。另外,由于老人或保姆大多數生活在農村,他們鄉音濃厚,這就導致幼兒運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機會較少。
另外,現在的幼兒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幼兒在家里缺少玩伴,家長也很少與幼兒交談,經常讓幼兒一個人玩玩具,外出時又很少啟發他們與其他幼兒交流,語言環境的缺乏造成了幼兒語言發展的不足,從而導致小班幼兒語言基礎水平的參差不齊。
1.結合日常生活,進行說話練習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實了幼兒說的內容,又為他們創設了說話的情境。只要我們注意挖掘,幼兒的全部活動都可以發展為語言的“教材”。讓幼兒說說看到的或聽到的新鮮事,是幼兒最感興趣的話題。如:“今天小朋友想到哪里去玩?”“今天我們玩了什么游戲?好不好玩?怎么玩的?”“今天老師教了小朋友什么本領?”等等。而帶幼兒出去參觀景點更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的好機會,可以邊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邊問幼兒:“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例如,我園組織幼兒去天生橋風景區游玩,在游玩中,我們與幼兒進行交流:“今天來的這個地方是哪里啊?”“這里好不好玩?為什么好玩?”“你喜歡這里嗎?為什么喜歡這里?”讓幼兒在游玩中自然而然地進行語言交流。久而久之,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都會得到發展和提高。
2.創造說話的條件,促進語言的發展
語言是在一定的環境和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圍環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約。同伴間的交往更是語言發展的好機會,幼兒年齡相仿,認知水平相近,交往起來容易投入。因此,我們要鼓勵幼兒相互交往,同時為幼兒創設適合語言發展的交往環境。例如,每天早操后十分鐘,我們讓幼兒自己交談,談談自己在家發生的事;在午餐前十分鐘,讓幼兒相互交流上午進行的活動,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學會一些與人交往的常用語。在一日活動中,我們還抓住入園、晨檢、早練、上課、游戲、用餐等多種機會,為幼兒創設平等、和諧的語言氛圍。如:怎樣向別人提出請求?怎樣請求別人幫助?怎樣向別人表示感謝或歉意?不但使幼兒的語言水平得到了發展,還讓他們學會了禮貌用語,培養了幼兒良好的交際能力。
3.提供語言刺激,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幼兒的語言學習是從聽和模仿成人說話開始的。因此,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傾聽別人說話的習慣。首先,學會傾聽老師的說話,為了吸引幼兒安靜地傾聽,在與幼兒交談時,我們要做到語言生動,表情豐富,說話速度適中,使幼兒聽清每一個字的正確發音,同時矯正幼兒的普通話發音;其次,學會聽同伴說話,要求幼兒在別人說話時不插嘴,仔細認真聽,有必要時讓幼兒重復一遍;最后,利用午睡前十分鐘,播放一些幼兒喜愛的童話故事和兒歌等,在良好的語言刺激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
1.在幼兒游戲和一日生活中學習新詞
游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是幼兒對周圍現實生活積極的、主動的反映活動,也是小班幼兒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活動。例如,在教“整整齊齊”這一詞的時候,我先給幼兒講了一個《抱娃娃的媽媽》的故事,然后在午睡起床的時候,鼓勵能力強的幼兒自己穿衣服,接著在討論中,幼兒得出了“穿衣服要一件一件穿”的道理,這時我給幼兒講解了“整整齊齊”一詞,幼兒有了自己的親身體會,很快就理解了。以后我在幼兒自理的時候,比如,在擺放小椅子、收拾積木等活動中高頻率地使用這個新授的詞匯,讓幼兒知道了這個詞的各種使用方法,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習得新詞并靈活地加以運用。其實,語言學習是詞語、句子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在幼兒的頭腦中不斷積累詞語、句子的信息量,幼兒才會熟練地運用語言。而我們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雖然教授了許多有用的詞匯,但是很少讓幼兒有機會去使用它們,幼兒的語言表達進步不快,就是在于我們學得多而鞏固和使用得少。根據艾賓豪斯的“遺忘曲線”理論,我們在教授一個新詞匯或一個新句型后,在第一個星期應該每天都去使用它們,而后可逐步遞減,這樣不久后,你就會發現幼兒的嘴巴里會說出許多好聽的詞語或句子。幼兒其實從小開始就喜歡說話,他們常常一個人反復說剛學到的詞語,我們要利用幼兒的這種特點,將他們學過的詞語和句子通過編成短文或小故事讓幼兒反復說,這樣,幼兒會學得更為牢固。
2.利用形象的動作、感官練習鞏固新詞
感覺和知覺是認識客觀現實的第一步,它們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幼兒通過親自感知形象的動作,就能完成形象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較復雜的心理過程,對客觀事物做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經常給幼兒觀察各種物體,讓幼兒講講它們的顏色、形狀、材料、屬性等等。例如,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我給幼兒帶來各種各樣的水果,讓他們通過觸摸、聞、嘗、看等操作活動學習“香甜”“黃澄澄”“紫瑩瑩”“紅彤彤”“綠油油”等詞語。在晨間活動中,我讓幼兒先自己玩球,從中發現球的多種玩法,如:拍球、頂球、踢球、抱球、滾球等。然后我讓幼兒一邊講,一邊做相應的動作,有的幼兒做不出動作,我就做一個動作來提示,啟發幼兒講下去,并讓他們也做一做。這樣,幼兒在玩的同時,很快就能理解并講出新詞語了。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參加感知,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多種感官強化,可以使大腦神經聯系廣泛牢固,有助于更深刻地記住詞語。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家長與幼兒溝通很少,雖然有帶幼兒出去玩,但卻不知道怎樣引導幼兒說話。有的家長會說孩子大了就會說話的,不著急,有的甚至把任務推給老師。
為了讓家長不錯過發展幼兒語言的良機,我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各種形式啟發家長重視幼兒的早期語言教育,并指導家長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例如,利用每天來園接送幼兒的時間,與家長交流幼兒在園、在家的語言情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指導家長有目的地進行教育。比如,我班有個幼兒,在幼兒園時一直不肯開口說話,不管用什么方法引導,他都保持沉默。通過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我們得知這位幼兒在家里能說會道,家長怎么也不相信孩子在幼兒園不愛說話,但在老師的提醒下,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孩子在幼兒園確實不說話。我們與家長分析了好多原因,在家里能說會道并不代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強。于是,我向家長介紹了如何正確引導幼兒說話的方法,希望家長予以充分的合作。家長照著老師說的方法在家培養幼兒說話,例如問幼兒:“今天老師讓你告訴媽媽什么事呀?”在幼兒入園時,老師給他提出要求:將自己在家做的事告訴老師和小朋友等等。由于家長與老師配合默契,一段時間以后,這位幼兒在園明顯能開口說話了,而且我還發現,他和伙伴有了說不完的話。由此看來,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應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每時每刻,老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求得家長的配合,只有家長也重視對幼兒語言的培養,和幼兒園緊密合作,那么幼兒的語言發展才會更為迅速。
總之,語言表達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其他各種智能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和把握小班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