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詳情,敬請關注
《教育家》微信公眾平臺賬號
2018年高考錄取大幕開啟,高考“狀元”以及他們是被北大還是清華錄取,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重申,各地嚴禁宣傳“高考狀元”。禁令已發,言猶在耳,是到了徹底醫治這一頑疾的時候了。
有人要炒作高考狀元,首先要知道這些狀元姓甚名誰;高校要競拍高考狀元,也要明確標的物在哪兒。近年來,廣東、山東、江蘇等地不再對社會公布高考成績排名,對于淡化高考狀元起到了一定作用,值得肯定。
但是,由于各類對高考狀元感興趣的機構和個人總是會通過各種手段收集到高考成績,上述做法除了增加北大清華搜尋狀元的成本和延緩狀元的揭曉時間之外,并未有效降低社會對高考狀元的宣傳炒作。
有人認為,隨著新高考制度的推廣,高考狀元也將成為歷史。理由是:一方面,新高考制度強調綜合素質評價,成績不再是高校錄取的唯一依據,大學就不會再去搶奪所謂的狀元了;另一方面,新高考制度下,考生選考科目的組合不同,同一分數所代表的內容不同,從而出現了無數個狀元。
那些追逐狀元的機構和個人,追逐的從來就不是具體的人,而只是一個分數。只要存在一個最高分數,他們就會把其稱為狀元。如果一時無法從技術層面令高考狀元“消失”,這股歪風就壓不下來。
一般說來,圍繞高考狀元有多個利益相關者:大學、中學及地方政府、商業機構。要想從根本上消除對高考狀元的宣傳炒作,就必須使這三個利益相關者因違反禁令所付出的成本大于其從宣傳炒作高考狀元中所獲得的收益。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北大清華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帶個好頭。如果因為身處博弈之中,他們自己帶不了這個頭,教育部就應該伸出手來幫他們一把。幫助的辦法是將高校執行教育部禁令的表現和其所能獲得的自主招生名額掛鉤。
對于體制內的中學,可以通過行政和經濟的雙重措施進行管制。行政措施包括:對有關負責人撤職查辦,削減學校招生名額,縮小學校的招生區域,等等;經濟措施包括:削減財政撥款,罰款,等等。
政府機構的情況則稍顯復雜。目前,相當一部分對高考狀元的炒作來自地方政府,他們以此作為教育政績。應該明確,凡是將高考狀元作為教育政績加以“嘚瑟”的官員,應予以撤職查辦,以儆效尤。這里的關鍵在于,當地政府是否真正重視這一問題,是否能真下決心加以解決。
對于網站、自媒體和課外培訓公司等商業機構,最有效的管制措施是經濟手段——高額罰款。各類商業機構炒作高考狀元的唯一驅動力來自利潤。通過高額罰款,使其違規所得遠遠低于違規成本,商業機構自然就沒有動力去炒作狀元了。
禁止宣傳“高考狀元”對于扭轉當前教育領域愈演愈烈的應試傾向,至關重要。面對如此頑固猖獗的狀元追捧和分數崇拜,必須下定決心打掉幾個以身犯險者,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和學校回歸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