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防
(杭州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是醫學教育中的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對尸體進行解剖是大多數醫學生獲得解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今后醫學的發展更需要進行尸體解剖學教學[1]。傳統的人體解剖學課程實驗教學基本以觀察、辨認固定的、離體的標本為主,一些人體結構模型為輔[2],這種教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尸體標本來源有限;尸體和活體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導致學生對人的活體組織器官缺少感性認識[3];觀察標本不方便,離體標本密封于有機玻璃容器中,雖然可以保護標本不被破壞,但也使學生在觀察標本時不能觸碰標本,學習效率較低。因此,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利用動物器官作為實驗教學的補充,現以豬心為例,探討動物器官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運用的可行性以及教學效果。1教學對象
以預防醫學1702班30人為實驗班,預防醫學1701班30人為對照班。實驗班在脈管系統實驗課中采用解剖豬心學習心臟結構,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即通過講解標本館里的心臟標本來學習心臟結構。隨后進行心臟解剖知識小測驗,并對考試成績進行分析。
在解剖室準備解剖器械與實驗臺。于附近市場預訂豬心6個,要求大小盡量一致,盡量保持豬心完好無損,無刀傷,且保留出入心臟的根部大血管。
將學生每5人分為一組,每組選出主刀學生1人,負責解剖;助手1人,主要協助主刀學生。同組其他學生承擔觀察、記錄工作。
根據教材中對心臟外形“一尖(心尖)、一底(心底)、兩面(縱隔面、胸肋面)、三緣(心左緣、心右緣、心下緣)、四條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后室間溝、房間溝)”的描述,讓學生認真觀察豬心所對應的結構,并觀察心臟表面血管的走行,重點了解冠狀動脈的走行及分支。觀察完表面結構之后用手感受豬心的質地,時間20分鐘。
首先由帶教教師講解豬心的解剖過程及順序,并詳細講解心腔的各個結構。
3.2.1 解剖右心房 首先從右心房開始解剖,從上腔靜脈口開始沿著心房后壁剪開直到下腔靜脈口,并剪開右心耳。暴露右心房的結構,觀察冠狀竇口、卵圓窩的位置以及梳狀肌的結構與形態,手指探查冠狀竇口,時間10分鐘。
3.2.2 解剖右心室 在前室間溝右側0.8 cm處做一與室間溝平行的切口,注意不要太深,防止損傷心室內部結構。掀開解剖的心室肌,觀察心室肌的厚度以及右心室內部的結構:三尖瓣及與其相連的腱索、乳頭肌;右心室流入道、流出道;右心室出口以及肺動脈瓣的結構,時間15分鐘。
3.2.3 解剖左心房以及左心室 左心房結構相對簡單,從心房后壁剪開,重點觀察房間隔,并用拇指及食指感受卵圓窩的厚度與周圍房間隔的差別。同解剖右心室類似解剖左心室,觀察二尖瓣及與之相連的腱索、乳頭肌;左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左心室出口以及主動脈瓣的結構,時間20分鐘。
講解心臟標本,按“一尖(心尖)、一底(心底)、兩面(縱隔面、胸肋面)、三緣(心左緣、心右緣、心下緣)、四條溝(冠狀溝、前室間溝、后室間溝、房間溝)”的順序,從心臟表面結構開始講解,隨后講解各個心腔的結構,按照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順序逐一講解。
對照班和實驗班學生在學完心臟結構之后,通過問卷星平臺,同一時間做20道與心臟解剖結構相關的選擇題,系統自動進行成績分析。
通過成績比較我們發現,實驗班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P<0.001)。

表1 對照班與實驗班成績比較(x±s,分)
在運用豬心進行解剖實驗教學時,我們發現有以下優勢:(1)消除了傳統解剖學實驗教學的弊端,如標本來源有限、色澤差別等。(2)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人體解剖結構的興趣,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