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頭暈/眩暈是臨床常見癥狀,可發生于各年齡段,患病率在5%左右,已形成一個很大的疾病群。目前國內對頭暈/眩暈為主訴就診的患者誤診誤治現象仍比較嚴重,在國內一項625例臨床醫生微信形式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僅有22.4%的醫師認為自己熟練掌握頭暈/眩暈相關體格檢查方法[1]。對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及住院的909例孤立性頭暈/眩暈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全面篩查分析,以了解本地區頭暈/眩暈的發病年齡及疾病譜構成情況,為臨床診療工作提供依據。
(1)病例來源:連續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以孤立性頭暈/眩暈或平衡障礙為主訴的門診及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
(2)入選標準:頭暈/眩暈為主要癥狀,伴或不伴頭痛、耳鳴、聽力下降、惡心、嘔吐、平衡障礙、眼震。無其他神經系統癥狀體征。
(1)詳細記錄患者的核心癥狀,對所有患者進行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以及前庭功能檢查。對聽力障礙的患者行耳科及電測聽檢查,對后循環缺血眩暈患者行血管超聲檢查、頭部CT或MRI檢查,對顱內占位性病變患者行頭顱影像學檢查,對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進行焦慮或抑郁量表評價。所有頭暈/眩暈患者根據臨床資料及各疾病診斷明確病因,并進行年齡及性別分段分析、病因構成比分析、前庭功能檢測分析。使用自制的患者臨床資料調查表詳細記錄患者的相關信息及檢測結果。
(2)各疾病的診斷標準:①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和梅尼埃病:參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2006年,貴陽)》制訂的標準[2]。②前庭性偏頭痛和前庭神經元炎:參照2010年《眩暈診治專家共識》制訂的標準[3]。③突發性耳聾:參照《突發性耳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制訂的標準[4]。④后循環缺血和迷路卒中:參照《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制訂的標準[5]。⑤精神障礙性眩暈:參照《Vertigo and Dizziness Common Complains》中的相關標準[6]。⑥其他原因:前庭系統以外的全身系統性疾病(高血壓、貧血、心律失常、視力下降等)引起及不明原因歸于此類。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
納入研究的患者共909例,其中男性400例(44.0%),女性509例(56.0%);年齡8~85歲,平均年齡(49.96±12.95)歲。將年齡分段后,各年齡段例數及所占百分比依次為:18歲及以下年齡組10例(1.1%),19~29歲年齡組51例(5.6%),30~39歲年齡組118例(13.0%),40~49歲年齡組 265例(29.2%),50~59歲年齡組 246例(27.1%),60~69歲年齡組 156例(17.2%),70歲及以上年齡組63例(6.9%)。其中18歲及以下年齡組患者人數最少,40~49歲與50~59歲年齡組患者人數最多。50歲以前基本是女性多于男性,50歲以后男女相近,見表1及圖1。
909例患者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499例(54.9%)、其他原因的頭暈173例(19.0%)、偏頭痛性眩暈(MV)62例(6.8%)、精神性頭暈52例(5.7%)、梅尼埃病51例(5.6%)、后循環缺血27例(3.0%)、暈厥25例(2.8%)、迷路卒中6例(0.7%)、前庭神經元炎5例(0.6%)、突發性耳聾5例(0.6%)、顱內占位4例(0.4%),見表2及圖2。

表1 頭暈/眩暈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圖1 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分布

表2 頭暈/眩暈患者的病因、性別和平均年齡

圖2 頭暈/眩暈患者的病因、性別比例
眩暈是由平衡功能失調和空間定向移動所產生的一種運動性幻覺或錯覺;而頭暈主要是非特異性主觀癥狀,患者本身并未出現自身或外界物體的旋轉感,表現為頭重腳輕、失衡、行走不穩或出現暈厥前狀態。孤立性眩暈通常指以急性眩暈為主要癥狀,伴有眼震、惡心及嘔吐、步態不穩,常不伴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多由前庭周圍病變和前庭中樞病變所致[7]。2009年Barany協會提出了首個前庭癥狀國際分類共識,把前庭癥狀分為頭暈、眩暈、前庭視覺癥狀和姿勢性癥狀4類[8],該分類并不具有病因學線索。由于頭暈/眩暈癥狀具有主觀性和非特異性的特點,其解剖、生理、病理特殊,發病機制復雜,導致病因繁多,涉及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多個學科,根據病因差異,預后不同。
本研究顯示,頭暈/眩暈在各年齡段均有發病,且隨年齡增加呈上升趨勢,女性較男性更易發生,40~60歲是高發年齡段。頭暈/眩暈的病因多種多樣,本組909例患者病因排列前5位的依次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499例(54.9%)、其他原因的頭暈173例(19.0%)、偏頭痛性眩暈62例(6.8%)、精神性頭暈52例(5.7%)、梅尼埃病51例(5.6%)。目前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很多關于頭暈/眩暈病因的流行病學研究,2005年Brandt教授對神經科門診5 353例頭暈患者的病因進行診斷分析,位于前4位的病因分別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驚恐發作、前庭中樞性眩暈及偏頭痛[9]。我國學者邱峰等對367例神經內科門診眩暈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位于前3位的病因分別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后循環缺血及偏頭痛,分別占59.7%、17.7%、8.4%[10]。以上研究提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頭暈/眩暈患者的主要病因,在各年齡段均居首位,但由于患者就診的科室不同及調查方式不同,導致病因學研究的結果仍存在一定差異。前庭神經元炎、突發性耳聾在本組研究中發生率偏低,均為0.6%,顯著低于以往報道。分析其原因,前庭神經元炎大多因病情就診于急診科,而突發性耳聾患者由于聽力下降而首先就診于耳鼻喉科。
近年來有文獻報道,椎動脈為責任血管的后循環缺血,其臨床癥狀可表現為孤立性眩暈。本組中后循環缺血27例,占3.0%,均以孤立性眩暈為唯一的首發癥狀。Braun等[11]報道了12例以孤立性眩暈為主訴的患者,9例有自發性眼震,無其他神經系統局灶樣體征,均被誤診為外周前庭疾病,發病后7天內逐漸出現神經系統局灶樣體征,MRI-DWI可見高信號梗死灶,眼動檢查床邊三步法(HINTS)(甩頭試驗+凝視性眼震+眼偏斜反應)判斷中樞性損害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96%,而48小時內MRI-DWI的假陰性率為12%。因此,對于首次發作的急性前庭綜合征患者,如出現垂直眼震、視眼動系統檢查異常均提示中樞受累,注意結合影像學檢查以避免漏診誤診[12]。
本組中精神性頭暈以女性多見,但占比低于以往報道。臨床工作中,精神因素在頭暈患者的病因診斷中往往被忽略,在國外的病因分析中,恐懼性、姿勢性眩暈發病僅次于BPPV[13],國內的診斷率則普遍偏低,與缺乏確切客觀的檢查依據有關。近年來,眩暈與精神因素的關系逐漸受到重視,有研究證實,焦慮、抑郁和軀體化障礙患者常出現頭暈和平衡障礙,眩暈患者常伴有焦慮和抑郁障礙,對于發作不伴有小腦、腦干及其他前庭系統疾病的表現,無基礎疾病的持續性頭暈/眩暈患者,應進行焦慮和抑郁等相關精神心理量表評估。
近年來,頭暈/眩暈受到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在國際疾病第11版(ICD-11)中首次加入前庭疾病國際分類(ICVD),新的框架結構及診斷標準的出臺,將引起頭暈/眩暈臨床診斷思維和學術理念的不斷更新。目前,國內部分醫院已經設立了頭暈/眩暈診療中心,這種以專病中心為平臺、多學科協助的模式,對于改變傳統的病因觀念,推動頭暈/眩暈病因診斷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