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浪歡
【摘要】本文論述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的策略:放開手腳,給予學生閱讀自主權,注重學生的原始閱讀;聯系個人生活,引發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共鳴,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交流和討論中拓寬學生的思維;“學”“思”結合,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深入文本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65-02
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是時下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核心話題。語文學習非一日之功,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在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深入文本,不斷地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放開手腳,注重學生的原始閱讀,應促成學生與文本的思想共鳴,應給學生提供各抒己見的機會,并應引導學生學思結合,從這四個方面一步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內核。
一、放開手腳,注重學生的原始閱讀
閱讀教學的根本就是讀,初中生已有了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因而語文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沒有束縛地去閱讀文本。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時,教師切不要急于去解讀文本,而是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他們自己先去閱讀,從而收獲文本閱讀所帶來的最本真的樂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教師要積極保護和鼓勵學生的這種原始閱讀感受和興趣,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筆者在教學王安石的《傷仲永》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自己反復閱讀,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然后與小組成員相互交流自己對文本的初步理解。有了這樣一個對文本自主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后,各組再派出代表在班內交流本組成員對本課的初步閱讀感受。此時,有的小組關注的是仲永幼時的聰慧,羨慕其隨意指物就能作詩的才華;有的小組則感嘆仲永最終竟成了普通人,覺得非常遺憾;而有的小組則埋怨仲永的父親沒有讓仲永接受正規的教育……此時,筆者不急于給學生的閱讀作一個定性的評價,而是根據學生的這些交流和討論,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剛才大家都提到了方仲永的才能問題,那么老師特別想知道方仲永的才能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有沒有同學知道呢?”筆者放開手腳讓學生去閱讀和討論,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給了學生極大的學習信心。筆者趁機讓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語句來解答有關方仲永才能的變化,學生就會輕松自如地發現這一切都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造成的。
二、聯系生活,引發學生思想共鳴
關于我們為什么要閱讀,高爾基曾作出這樣的回答:“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心靈和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巧借話題,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與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產生碰撞,藉以加深自己的閱讀體驗。當學生對文本有了閱讀體驗,教師再引導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從而加深閱讀體悟。
在上文談到的《傷仲永》教學案例中,筆者根據學生在第一環節中提到的有關方仲永的才能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交流,而后拋出新的疑問:“方仲永的才能變化經歷了哪三個階段?”讓學生分別從仲永的童年、少年、青年這三個時期來對比仲永在成長中的變化,藉此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把握文本所傳遞的核心價值觀,即無論有多么聰明,都要重視后天的學習,否則只能淪為平庸之輩的道理。而學生在對文本的深入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也認識到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后天的學習,更何況是普通的我們呢?從而真正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這種對學習重要性的自我認知過程,能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使得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被有效激發出來,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最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各抒己見,鼓勵學生拓寬思維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兩個人如果讀過同一本書,他們之間就有一條紐帶。”當學生在學習同一篇課文之后,他們肯定既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也會有一些疑惑,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相互交流和探究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將自己對文本的認識明確地表達出來,從而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與質疑探究能力,引領學生更深入地品讀文本,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在歸納歐陽修《賣油翁》一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時,學生對于文言虛詞“而”在本課中的一些用法理解有分歧,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先把這些有關“而”的句子挑出來,如“釋擔而立”“久而不去”“而錢不濕”“笑而遣之”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個人的看法。大多數學生都比較認可“久而不去”和“而錢不濕”兩句中的“而”應該是表轉折的意思,而對“釋擔而立”和“笑而遣之”兩句中的“而”爭議比較大,為此,筆者就引導學生借助手中的工具書對文本進行翻譯,從而理解這兩句中“而”的意思。學生將這兩句分別翻譯為“老翁放下擔子,站在那里”和“陳堯咨笑著將他送走了”。學生經過交流和討論發現,“釋擔而立”中的“而”前后的“釋”和“立”都是動詞,是前后兩個動作的延續,立馬聯想到了這里的“而”表承接關系。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就很快地得出“笑而遣之”中的“而”則是兩個動作同時在進行,是同時存在的,不分先后,表伴隨狀態,是修飾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形成一種尊重、信任、合作的教學關系。教師因勢利導,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比較、辨析能力,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
四、不悱不發,引導學生“學”“思”結合
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常有這種困惑,就是有些知識不止出現在一篇課文中,而且教師也為學生講了多次,但是最后發現學生還是不理解,更不要說會用了。這就涉及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對此,孔子曾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文本對話和交流后,往往會停留在某一關鍵的問題或知識點的突破上,此時教師切不可急于為學生釋疑、解惑,而是要做到孔子所提出的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其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成了語文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仍以上文所舉的《賣油翁》一課中的“而”字用法為例,當一部分學生已經明白“釋擔而立”和“笑而遣之”兩句中的“而”分別為承接關系和修飾關系時,筆者并未就此結束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活動。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這兩個概念,筆者讓學生用現代漢語舉例來說明這兩種關系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此時,學生的參與度明顯地提高了,經過一番深刻的思考和交流后,有的學生舉例說:“我拿起筆,然后開始做筆記,這里是承接關系;而我一邊聽音樂一邊寫字,則是修飾關系。”有了這樣的生活認知,學生就很好地將這一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中,以后再辨析其他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就能迎刃而解了。
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要在深入文本的閱讀教學中,不斷培養和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筆者認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上述方法,既能有效地體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組織者的身份,也將更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使其有更多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十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責編 秦越霞)